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代思潮

时代思潮

时代思潮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篇、专利文献113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台声、晋阳学刊、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时代思潮的相关文献由19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有光、罗志田、任访秋等。

时代思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 占比:63.31%

专利文献>

论文:113 占比:36.69%

总计:308篇

时代思潮—发文趋势图

时代思潮

-研究学者

  • 周有光
  • 罗志田
  • 任访秋
  • 张昭军
  • 殷双喜
  • 汤太祥
  • 沈栖
  • 蔡方鹿
  • 邓经武
  • 陈伯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现鹏
    • 摘要: 中医学是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车轮一点点丰富并臻于完善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每一时段的发展必然受到这一时段社会学术思潮的影响,并在此学术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地修正、丰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其在我国自秦汉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 张昭军
    • 摘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学科建设上,以研究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了成规模、较稳定的学术队伍;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创办专业期刊、出版学术丛书等形式,实现了科学研究的自主化和制度化。学科结构上,逐步形成了以思想文化史为主干、学术文化史和社会文化史为主枝、新文化史为生力军的学术格局。问题意识和研究取向上,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到90年代的回归传统,再到21世纪的文化重建和文化复兴。40多年来文化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基石。
    • 林明照
    • 摘要: 《莊子·齊物論》關於“一”的意涵,可由“道通爲一”與“勞神明爲一”二者意義的對比中展現。其中的意義,既涉及“一”的哲學意涵,也關涉“一”的論題與當時歷史背景及時代思潮之間的關係。本文將分兩部分討論,首先討論“勞神明爲一”的哲學意涵,以及對於政治及時代思潮的反思,其次則就“道通爲一”的哲學意涵及政治反思作出討論。從“勞神明爲一”到“道通爲一”,我們可以看出“一”在《齊物論》中的意義脈絡及其重要性,並可借之理解“齊”在《齊物論》中的意義。
    • 摘要: 张敏袁武的创作,继承了传统的中国画精神与美学标准,坚守着艺术对人性的理解和属于个人的表达。他的人物画,以传统的笔墨方式表现出新的视觉效果,将那些逝去的“历史面孔”用传统中国画“造像”的形式造型出来,传递着人物背后的文化精神,记录着时代思潮的演进变化。
    • 杨晓萍
    • 摘要: 古代书法理论积淀深厚,内容丰富,既有对书法现象、书法技法的归纳总结,又有对书法规律的探寻,对书法思想观念的追求,对时代思潮的引导,是书法学习与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古代书法理论数量庞大,内容繁杂,且多是零散、感悟式的,又有语言的悬隔,而且还可能受时代、文化、语境等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复杂性,致使对古代书法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困难,故而对古代书法理论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和注解,就成为我们学习、研究书法的基础却必要工作。《古代书论分类评注》将古代零散的书法理论,按照不同内容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
    • 孙羽津
    • 摘要: 陈寅恪与朱自清之间的学术互动,是现代学术史上鲜为人知而又耐人寻味的生动案例,集中体现于《韩愈与唐代小说》一文从退稿到刊用长达十余年的曲折历程之中。陈寅恪的撰述宗旨,不止于文学史考证,而是以西学之道,还治西化迷思,为韩愈古文及其儒道正名,以述学姿态回应时代思潮,参与文化重建。朱自清对陈文态度的变化,与他调和新旧的思想趋向密不可分。
    • 李亚祺
    • 摘要: 毋庸置疑,好的文学写作历来能够展现作者对人类生命处境的把握。浪漫主义文学高歌人的渴望与冲动;现实主义文学反映人对社会的思考、同情和批判;现代派文学在哲学思辨中最大限度呈现个体精神的幽微和紧张,以象征手法提炼抽象的生存命题……它们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成为主导性的文学表达形式,并与相应的时代思潮、哲学思潮密切相关。从这一点上讲,文学从不能脱离历史和人的处境而实现自身被公共接受的目的,写作必然包含作者所存在的特定历史语境。
    • 陈众议
    • 摘要: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的文学研究出现了碎片化现象,同时出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阙然。要补正阙谬、改变学术碎片化形态和虚无主义倾向,学术史研究也许是首选方法之一。学术史研究兴发于俾斯麦时期,适值德国统一并作为强国崛起。而学术史研究方法多少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从此,德国学术再次影响现代西方乃至世界学苑。我国早期学术史研究起始于“百日维新”。受“体”“用”思想驱使,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明显借鉴学术史研究方法,指出:“凡研究一个时代思潮,必须把前头的时代略为认清,才能知道那来龙去脉。”
    • 冯仰操
    • 摘要: 在文学理论上,“五四”新文学家最初热衷于人类与个人,拒绝国家、地方等中间物,但到了1923年前后,重新接纳并讨论文学的地方性(或地方色彩),为乡土文学、方言文学等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们对文学地方性的探讨,显然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外在的是对世界主义、地方主义等时代思潮的反省,内在的是对观念化、欧化和精英化等创作危机的审视。进一步看,时代思潮为文学地方性提供了“世界—国家(地方)—个人”的理论框架,而内在危机则限定了文学地方性个性化、民族化与大众化的主要脉络。
    • 周群
    • 摘要: 徐渭的本色论是基于《金刚经》对外扫相的学理背景而形成的,是曲坛本色讨论之外的独立的艺术探求,而不是曲坛本色论的先导。徐渭本色论是自身艺术思想在曲坛的自然延展,是缘自曲学而又超越于曲学的关于艺术一般规律的探求。徐渭的本色论与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等声气相求,而与何良俊、王世贞等人并无关联互动。何、王之本色是为曲学辨体,效慕第一义;徐渭之本色是追求艺术本真,以自然为归,其殊异与援据的学理有关。徐渭有异当时而嗣响晚明的重要原因在于艺术与学理融通的路向。徐渭、李贽、袁宏道等人都是凭借时代思潮之势以论艺衡文,借助于学术尚真的理性正义,为力矫文坛摹拟弊习提供沉雄有力的动能,而与王世贞等七子派严格判分学与艺的取向迥然有别。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