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期话剧

早期话剧

早期话剧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1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专利文献6080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东岳论丛、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等; 早期话剧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振林、黄爱华、丁罗男等。

早期话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2.17%

专利文献>

论文:6080 占比:97.83%

总计:6215篇

早期话剧—发文趋势图

早期话剧

-研究学者

  • 黄振林
  • 黄爱华
  • 丁罗男
  • 王凤霞
  • 朱爱莲
  • 袁国兴
  • 刘方政
  • 崔国良
  • 张军
  • 李隼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许梦雪
    • 摘要: 田汉进行早期话剧创作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退潮,在文人的远大志向与现实的世态炎凉之间严重失衡的状态下,他着重描写了知识青年的感伤情怀.根据他自身的经历并结合时代背景将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苦闷与心灵归属感的弱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其早期的话剧创作中,他将西方的戏剧思潮与中国传统戏曲之古典美巧妙的融合,塑造出一批漂泊着的文人弱者形象.因此,文人也成为田汉早期剧作中弱势群体的代表,主要从意境中文人的感伤、时代背景下的追梦人生以及弱者形象所承载的美学追求等方面深入刻画.
    • 陈天祐
    • 摘要: 文明戏作为中国话剧早期过渡阶段,被认为存在类似中国传统戏剧脚色制中分派脚色的做法.直观的现象是1914年上海报刊上的广告、剧评提及文明戏演员时都习惯为其套上“老生”“花旦”等脚色名目.然而如果从剧本里的人物塑造、时人的批评与观剧反应,以及文明戏对于“脚色”名目整体使用状况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文明戏的脚色分派并不严谨.而且作为与传统戏剧相对立的“新剧”,当时的新剧家出现有意摆脱类型化脚色,追求个性化角色表演的意识.号称男女庄谐老少皆擅的所谓“能部演员”就是此一追求的集中体现,中国话剧与中国传统民族戏剧也从此划出界线,分道扬镳.
    • 陈天祐
    • 摘要: 文明戏作为中国话剧早期过渡阶段,被认为存在类似中国传统戏剧脚色制中分派脚色的做法。直观的现象是1914年上海报刊上的广告、剧评提及文明戏演员时都习惯为其套上"老生""花旦"等脚色名目。然而如果从剧本里的人物塑造、时人的批评与观剧反应,以及文明戏对于"脚色"名目整体使用状况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文明戏的脚色分派并不严谨。而且作为与传统戏剧相对立的"新剧",当时的新剧家出现有意摆脱类型化脚色,追求个性化角色表演的意识。号称男女庄谐老少皆擅的所谓"能部演员"就是此一追求的集中体现,中国话剧与中国传统民族戏剧也从此划出界线,分道扬镳。
    • 高迪
    • 摘要: 《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集大成的文艺理论著作,文艺是苦闷的象征是它的核心观点.田汉有留日经历,并访问过厨川白村,受他的影响很大.田汉的早期话剧重视人的精神,常以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题,具备广义的象征主义特征.同时,他也注意选取现实题材,兼顾“暴露人生”与“美化人生”,使“人间味”与“艺术味”并存.
    • 郭晓东
    • 摘要: 李健吾早期五部话剧的创作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首先是受“五四”启蒙文学思潮和个人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以及眼光向下的创作导向,剧中人物更多关注普通社会大众;其次是直面社会现实、突出人物内心矛盾冲突和探索复杂人性分析的创作特色;最后是作者早期的剧目创作聚焦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反映在剧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大多具有过渡时代的特征。
    • 徐煜
    • 摘要: 爱美剧运动提倡以业余演剧挽救早期话剧的危机,原因在于其认为文明戏的衰落,是源于话剧职业化构成了话剧发展的障碍.然而文明戏的衰落并非由于职业化,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从事者对方法、技术和演剧规范的生疏,以至于无所顾忌地胡乱发挥而致.而在新兴话剧立足未稳,专业规范、创作观念尚未完整之时,孤立地反对职业化,也模糊了掌握话剧创作所必需的技术方法的难度.业余演剧本身也不足以自发地产生演剧的创造力,相反还可能把演剧活动带入没有约束的散漫状态.后来话剧的发展表明,真正使得中国建立起本土的话剧体系的,正是职业化的作风和对专业方法的探索钻研精神.
    • 袁国兴12
    • 摘要: 纵观新潮演剧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少数几位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对中国话剧发生期的诸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所谓早期话剧研究是那时人们对相关问题探讨时使用最多的词汇,当然也是研究的重点。
    • 张军
    • 摘要: 任家璧这个名字对戏剧史来说全然陌生,向不见载于戏剧(新剧)“正史”.据笔者考证,任家璧很可能是1901年初南洋公学首演亲历者,1903年育材学校暨老城厢内首次学生演剧发起人,①是上海学生剧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参与者;其所参与或发起的这两次演出,是中国现代戏剧切实可考的最初两次活动,重要性不言而喻.②多年来,笔者对任家璧其人生平进行考证,认为由其“个体发育”情形可以管窥现代戏剧发端期众多参与者(包括日后未成为职业剧人者)的多维面相,如家世出身、教育背景、人缘际会、社会身份等,以及其对戏剧的认知、参与演剧契机、与传统戏曲文化的关联及日后生涯与戏剧的关系等.这不仅可以补充、修正以往戏剧研究关于初期学生剧活动之“传闻异辞”,有助于理清现代戏剧发端之脉络,且可以由此揭示出学生剧活动与晚清政治、社会生活的复杂关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