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早期脑梗死

早期脑梗死

早期脑梗死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882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现代医用影像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临床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安徽省放射学第八次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大会暨国际磁共振学术会议(ISMRM)、山东省第十五次放射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等;早期脑梗死的相关文献由262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杰、付广荣、伊敬东等。

早期脑梗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2.2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6882 占比:97.70%

总计:7044篇

早期脑梗死—发文趋势图

早期脑梗死

-研究学者

  • 于杰
  • 付广荣
  • 伊敬东
  • 刘秀云
  • 史旭波
  • 员伟强
  • 周娟
  • 哈斯高娃
  • 张勇
  • 张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艳萍
    • 摘要: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27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38)和观察组(n=138),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用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临床疗效、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6.79±1.02)分、(55.63±4.7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7.15±1.05)分、(53.92±4.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10,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TNF-α、IL-6水平分别为(3.87±0.25)mg/L、(29.34±4.72)ng/L、(12.24±1.46)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4±0.31)mg/L、(33.57±4.81)ng/L、(13.93±1.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用于治疗早期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邢威; 黄婷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DSC-PWI)及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成像联合DWI成像在预测早期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意义,指导临床进行早期病情评估,早期治疗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挽救IP,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常规扫描,DWI, ASL,DSC-PWI扫描,对比患者在两种检测方式下的一般影像学指标,探讨DSC-PWI及ASL成像联合DWI成像在诊断早期脑梗死IP中的价值。结果 ASL+DWI结果显示:80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病死灶,且其中70例患者灌注情况一致,10例患者在DSC-PWI+DWI和ASL+DWI图示中均显示病灶存在不同灌注情况(K=0.875);80例患者中经检查发现包含110个梗死灶,且33例患者存在缺血半暗带,对比分析发现,梗死核心区与对侧镜像区DSC-PWI-CBF、ASL-CBF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ASL与DSC-PW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IP、血流灌注方面一致性较好,且ASL有望代替DSC-PWI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IP筛查中,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 陈龙凤; 肖宇; 黄仕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双源CT脑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效果,并分析其在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就诊的88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双源CT脑灌注及血管成像检查,测量并记录梗死区及健侧对照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头颈部动脉病变情况;预后随访其临床症状和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经CT脑灌注显示8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灌注区,包括轻度降低25例、中度降低51例、重度降低12例;脑灌注指标比较:与健侧对照区相比,脑梗死区MTT及TTP均较高(P<0.05),CBV及CBF均较低(P<0.05);血管成像结果:88例患者脑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包括重度狭窄20例、中度狭窄47例、轻度狭窄21例;预后:患者意识障碍、头昏头晕、言语障碍、肢体瘫痪、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症状均改善,但其中有失语3例、抑郁5例、下肢静脉血栓2例等后遗症发生,总发生率为9.09%。结论双源CT脑灌注及血管成像用于早期脑梗死诊断中能直接对其缺血部位及程度进行分析,必要时可联合二者检测,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升其诊断效果;此外二者在评估预后效果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 林元锋; 周宝玉; 温满盈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采取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接诊的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抽样法进行分组,就对照组纳入的20例采取64排螺旋CT和观察组纳入的20例采取1.5TMRI的诊断效果对比。结果:观察组在72h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95.00%>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发病检出时间、检查时间和病灶大小均低于对照组,而病灶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和基底节区检出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脑梗死患者中采取1.5TMRI诊断效果突出,有效提高诊断检出率,明确微小病灶,为临床后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班超
    • 摘要: 目的对比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5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77例)和观察组(75例)。参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MRI诊断。比较两组脑梗死检出情况以及脑梗死分型诊断符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检出率94.67%高于参照组的84.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都可做早期脑梗死诊断,但MRI的检出率高于CT,能快速清晰的反馈出梗死情况,应用价值更高。
    • 陈小芳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CT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及准确度。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行常规CT平扫和多层CT脑灌注检查,发病时间为1~24 h,20例患者同时行磁共振检查,分析CT灌注成像检测结果。结果:3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CT平扫均未见异常,20例CT脑灌注后见大面积脑梗死灶,其中3例发病仅1 h。磁共振T2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没有异常信号出现,6 d后CT复查证实此3例患者的CT脑灌注成像无异常;另外17例磁共振T1、T2加权阴性,弥散加权成像异常,呈高信号。其余10例CT平扫和脑灌注成像均未见异常,3~7 d后CT复查,其中4例为脑干梗死,4例为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小范围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2例未见异常。结论:CT脑灌注成像最早可在出现症状40 min后显示脑梗死病灶,超早期诊断的特异性高,CT脑灌注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但对脑干或其他部位小的脑梗死灶,CT脑灌注的价值不大。
    • 潘炳灿; 李文民
    • 摘要: 目的 探讨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CTP)联合血管造影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150例疑似早期脑梗死患者,在患者发病6 h内进行CT检查、CTP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CT平扫、CTP、CTA检查结果 ,比较梗死区、半暗带区与健侧对照区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CT扫描显示,150例患者中112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占比为74.7%.可见病变区密度降低,邻近脑池变形、邻近脑沟消失.CTP检查发现,150例患者均存在脑灌注异常,梗死区脑血容量(CBV)为(1.01±0.09)ml/100 g、脑血流量(CBF)为(8.53±1.96)ml/(100 g·min)、达峰时间(TTP)为(47.35±10.81)s,健侧对照区CBV(2.86±0.44)ml/100 g、CBF(44.31±10.52)ml/(100 g·min)、TTP(9.43±2.17)s,半暗带区CBV(2.85±0.34)ml/100 g、CBF(22.62±3.56)ml/(100 g·min)、TTP(14.16±2.21)s.梗死区CBV、CBF均低于健侧对照区,TTP高于健侧对照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5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39例;颈内动脉狭窄42例;基底动脉狭窄17例.结论 128排螺旋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造影诊断早期脑梗死能清晰显示病灶血流灌注程度,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李兆师
    • 摘要: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随机抽取在本院治疗的88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实施C T和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CT检查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59个,核磁共振诊断出不同部位病灶共83个.核磁共振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 T检查,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核磁共振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诊断价值高于CT,应用价值较高.
    • 王美芳; 李龙江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的效果及准确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早期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共50例,研究时间是2018年6月—2020年6月,所有患者均实施CT诊断,分析影像学特点,探究CT诊断应用价值。结果:50例患者中,35例患者异常征象,占比70.00%,未见异常者15例,占比30.00%;首次CT诊断可见一侧人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共30例,占比60.00%;10例可见豆状核轮廓模糊密度稍低,占比20.00%;20例可见岛带消失征,占比40.00%。25例患者表现为灰白质界限不清、脑沟消失或变窄,占比50.00%。存在以上征象2种及以上者共30例,占比60.00%。结论:早期脑梗死患者可使用CT诊断,明确影像学特点,有效检出疾病,促进疾病的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 尹娜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患者选用个性化护理联合早期溶栓的价值.方法:选2019.06~2020.06区间接收6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研究,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n=31,选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31,选用个性化护理),统计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值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6.45%)低于对照组(25.81%),统计值=4.2923,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联合早期溶栓在早期脑梗死护理中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亦可降低并发症率,值得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