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常叙事

日常叙事

日常叙事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专利文献1765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日常叙事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滕斌、王春林、向绪伟等。

日常叙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5.46%

专利文献>

论文:1765 占比:94.54%

总计:1867篇

日常叙事—发文趋势图

日常叙事

-研究学者

  • 滕斌
  • 王春林
  • 向绪伟
  • 杨波
  • 董上德
  • 郭霖
  • 陈晓燕
  • 丁颖
  • 仝艳艳
  • 伍世昭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查姿孜
    • 摘要: 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在时代精神的召唤下,既是面向历史的深情回望,又是面对现实的真切召唤。既要与现实政治要求紧密相联,也要在对革命故事的讲述中,重拾并重塑民族精神。在全国庆祝建党百年的众多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中,《烛光在前》以其诚恳、淳朴的面貌脱颖而出,用日常叙事承载革命叙事、书写革命美学。编剧罗周以其智识和笔力将其中种种复杂的历史细节和情感向度,以聚焦革命家庭的视角,在个体生命和生活的精微之处观照历史,用日常叙事的笔触呈现了书写革命先驱的另一种视角。这种具有历史现实感的书写质地,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社会风貌和人物个性,完成了对革命历史题材舞台剧的创新表达。该剧独具匠心的视角、精巧闭环的结构、平凡又伟大的人物塑造,以及含蓄质朴又饱含温情的艺术呈现,彰显了超凡脱俗的艺术品格,实现了情感厚度与思想高度的渗合、历史深度和时代高度的统合。
    • 边会均
    • 摘要: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它的日常叙事值得每个创作者用心研读。整部书写到贾府里里外外900余人,其外部矛盾和内部纠葛错综交织,诸色人等钩心斗角,蝇营狗苟,直至把一个皇亲国戚的封建权贵之家掏空,众散亲离。如此众多的凡尘琐事,读起来却不觉得冗杂,其雾里藏月的叙事技巧起到关键作用。一、雾里看月,欲罢不能越是朦胧,越是想看清,这就是人的好奇心。贾芸送给宝玉一个帖儿,帖里的内容没有明确交代。
    • 袁秋燕; 李奇志
    • 摘要: 20世纪以来,受哲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影响,小说创作也出现了日常生活的转向。作为一直将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作为小说主题的爱丽丝·门罗,此种转变也为解读她的小说提供了新的角度。门罗的小说看似平平淡淡,像是家庭妇女的碎碎念,实际上却充斥了日常生活的苦辣酸甜,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在门罗最新的小说《亲爱的生活》中,她依旧将视角聚焦于普通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用细腻的笔触道出了普通人的家长里短,把原本平凡简单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同时门罗也告诫人们,只有热爱生活,生活才会报以热忱,要学会在日常生活的苦辣酸甜中解锁生活的奥秘。
    • 张斌; 王雨晴
    • 摘要: 在新中国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工人阶级始终是充满时代创造力和话语张力的特定群体。不同历史时期中工人们的生产活动、命运走向深刻映现了工人身份的嬗变轨迹、折射出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变迁。工人阶级作为电视剧的重要书写对象,也经历了由显渐隐的创作变化。而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播,让工人阶级在日常叙事中以富有实在生命力、立体存在感的群体形象再次复现于电视荧屏之上。
    • 黄发有
    • 摘要: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上世纪90年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在价值倾向和审美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在价值定位上,90年代文学从精英审美向市场审美转变,市场审美具有消费性与竞争性、平民化和包容性、实用性和流动性特征;在叙事形态上,90年代文学从宏大叙事向日常叙事转变,文学与时代、社会、媒介的多元互动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潮流;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90年代文学从呈现“大历史”向描述“人的历史”转变,文学创作重点关注的是民间的历史、地方性的历史和小人物的历史,作家讲述的往往是故乡的历史和故乡人的历史。90年代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促进人类进步的文明复兴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 李雪梅; 李丽霞
    • 摘要: 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学中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去历史化意识,尤其着力于解构革命历史,形成背离革命话语的个人化叙事,在对革命伦理的破坏中张扬个人世俗化欲望的合法性。这当然是个人摆脱长久以来僵化的革命话语和历史重负的一个重要胜利。革命祛魅之后,社会整体性的象征秩序走向崩塌,文学叙述似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但当一切借以安身立命的价值和意义系统都变得飘移不定后,尤其是在历史叙述的过度欲望化的流行趋势中,文学叙述又似坠入历史虚无的空洞无所归依,碎片化的革命历史缝隙是同样破碎的意义的残片。
    • 成啸
    • 摘要: 大型话剧《英雄儿女》于2022年10月6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演。《英雄儿女》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述说了志愿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壮举,作品具有崇高的叙事立意与宏观的叙事视角,但同时又巧妙地将历史与人伦情感相结合,以日常叙事的视角还原了英烈背后的动人亲情故事,在丰富的情感中实现了作品史诗般的高度。话剧取材于巴金的原著小说《团圆》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同名电影。
    • 王韬
    • 摘要: 《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主旋律电影.从基于语言学发展出的多模态隐喻视角出发,能够清晰地探明《我和我的家乡》如何表达意义、日常生活又怎样在影片中成为审美对象等问题.《我和我的家乡》用普通人的视角,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刻画了平凡个人的现实遭际和心路历程,并塑造了作为历史书写者的个人主体,具有类型变奏的意义.并且通过对当下乡村生活的描摹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我和我的家乡》在“共情”的同时,达到了“移情”的效果,完成了作为主旋律影片的内在要求.
    • 唐元玲
    • 摘要: 《成都莫得事》以其本土和日常的叙事,以轻松的态度将抗疫的精神表达了出来,反映出成都人特有的幽默因子和平民百姓的烟火人生。
    • 王素珍
    • 摘要: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以下简称民研会)在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品的分类及体裁划分成为重要的学术问题。经过数十年发展,在几代学者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学的体裁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对大量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体裁的划分与归类,在歌谣、故事、史诗等具体体裁理论层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初步建立了以作品为中心的体裁学。新时代,民间文学的体裁研究面临两个新课题:一是立足已经搜集和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和文本,对传统的民间文学体裁分类进行反思和再研究;二是拓展研究视域,将民间文学体裁研究置于更广泛的日常叙事中加以讨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