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日冕物质抛射

日冕物质抛射

日冕物质抛射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地球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74247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研讨会等;日冕物质抛射的相关文献由396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毓明、尚振宏、王水等。

日冕物质抛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4247 占比:99.72%

总计:74454篇

日冕物质抛射—发文趋势图

日冕物质抛射

-研究学者

  • 汪毓明
  • 尚振宏
  • 王水
  • 申成龙
  • 林隽
  • 丁留贯
  • 乐贵明
  • 冯学尚
  • 汪敏
  • 冼祥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鹏飞
    • 摘要: 作为空间天气扰动的源头,太阳爆发活动会在太阳大气中产生各种波动现象,这些波动不但传递着大量的能量,也携带了传播路径上磁场和等离子体的信息,因此对于太阳大气中波动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在这些波动现象中,非常引人入胜的大尺度波动现象是太阳大气色球(紧靠太阳表面)中的莫尔顿波和日冕中的极紫外波.莫尔顿波主要表现为Hα线心和蓝翼图像中的增亮波前以及Hα红翼图像中的暗黑波前,速度在500~2000 km/s左右,极紫外波则表现为在极紫外图像中观测到增亮波前,速度从10 km/s到逾2000 km/s.莫尔顿波的产生机制方面的模型相对比较成熟,而极紫外波的产生机制、极紫外波与莫尔顿波之间的关系则一直是有趣而充满争议的话题.本文对莫尔顿波和极紫外波的研究进行综述,详细介绍莫尔顿波的发现、莫尔顿波早期的经典模型以及近年的进展、极紫外波的发现、极紫外波的各种观测特征以及极紫外波的众多理论模型.最后对莫尔顿波和极紫外波的研究进行展望,指出研究这些波动现象的意义.
    • 冼祥贵; 尚振宏; 袁梅宇; 杨志鹏; 强振平
    • 摘要: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是一种强烈的太阳爆发现象,对空间天气和人类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日冕物质抛射检测对预报日冕物质抛射、保障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多采用人为定义特征和界定阈值等方法.由于人为定义特征不能准确表征日冕物质抛射且具有普适性的阈值难于选择,现有的方法对日冕物质抛射的检测效果有待提高.提出一种基于Faster R-CNN(Faster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算法.该方法首先结合CDAW(Coordinated Data Analysis Workshop Data Center),SEEDS(Solar Eruptive Even Detection System)和CACTus(Computer Aoded CME Tracking software package)3个著名的日冕物质抛射目录信息,人工标注了包含9113幅日冕图像的数据集,然后根据日冕物质抛射的图像特征较自然图像少、目标尺寸与自然图像有差异等特点,在特征提取和锚点选择方面对Faster R-CNN进行改进.以2007年6月的日冕物质抛射标注数据为测试集,本文算法检出了全部22个强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和151个弱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中的138个,对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的中心角和角宽度等特征参数的检测误差分别在5°和10°以内.
    • 马孟暄; 沈芳; 刘佑生
    • 摘要: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是一种由太阳的剧烈活动所引发的空间天气现象,如何针对特定的CME/太阳风暴事件了解其日冕/行星际传播及演化过程,预报是否以及何时到达地球轨道,预测近地空间太阳风状态相应的变化,是空间天气科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CME通常携带巨大的能量,当其到达地球附近空间时,会造成地球附近空间环境的剧烈扰动,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灾害性空间天气现象,例如地磁暴.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太空资源和发展空间科学,避免遭受由CME引发的灾害性空间天气的损害,对CME的准确预报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CME传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是研究CME演化过程和提高CME预报准确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CME传播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总结了用于CME传播数值模拟的各种模型,包括背景太阳风模型、CME初始化模型、日冕磁场重建模型等,总结了各种模型在CME传播模拟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然后介绍了关于CME偏转方面的模拟研究进展,包括CME在日冕和行星际空间中不同的偏转特征.接着介绍了CME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模拟研究的最新动态.最后提出了CME传播过程模拟研究方向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 高冠男; 郭少杰; 董亮; 汪敏
    • 摘要: 雷达天文学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不同于天文望远镜接收天体发射的信号的被动观测手段,雷达探测是一种主动观测天体的手段。太阳雷达是利用雷达发射器主动向太阳发射特定波段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回波,通过研究回波的性质,了解日冕磁场结构、日冕物质抛射(CME)的运动状况等重要信息。本文回顾了利用地基太阳雷达对日冕进行观测研究历史,对地基太阳雷达近些年被边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对中国太阳雷达的发展进行展望,地基太阳雷达可以为日冕磁场测量和对地CME的观测及预警预报提供一个全新的探测手段。
    • 江朝伟
    • 摘要: 剧烈的太阳爆发活动,如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是地球与行星空间天气变化的主要驱动源.因此理解太阳爆发机理、进而预测太阳爆发是实现空间天气准确定量预报的重要前提.太阳爆发的根源在于日冕磁场的复杂结构和演化.研究太阳爆发活动相关的日冕磁场,关键在于获得日冕三维磁场的数据,从而基于磁场进行深入分析.由于太阳日冕磁场难以直接测量,人们主要基于光球磁图,采用一定的物理模型,并通过数值方法来求解,从而对三维日冕磁场进行静态重建和动态模拟.近年来人们在太阳爆发三维复杂磁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发展新的日冕磁场外推方法、开发由时序矢量磁图数据驱动的磁流体日冕演化模式,这些新方法在刻画日冕复杂磁场形成与演化、揭示爆发物理机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例如能够完整追溯日冕磁通量绳的产生历程、分析光球运动对其形成的具体作用、诊断其不稳定性,并真实再现其爆发的三维磁场演化.通过结合观测和模拟对磁拓扑和演化的深入分析,显著拓展了我们对日冕三维磁场复杂性的认识,并将不断刷新我们对太阳爆发机制的理解.
    • 应蓓丽
    • 摘要: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是太阳大气中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其爆发通常能释放大量的能量并抛射大量磁化等离子体.CME所驱动的激波能进一步导致太阳高能粒子事件(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的发生,并可能影响航天器和宇航员的安全.因此,研究CME及其驱动激波的形成机制和性质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及监测它们的运动过程,降低它们带来的灾害性空间天气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分析观测数据为主对不同CME事件及其驱动激波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 赵星梅; 封莉; 宋红强; 林隽
    • 摘要: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从太阳抛出的大尺度磁化等离子体团,携带大量磁通量和等离子体进入行星际空间。进入行星际空间的CME也被称为行星际CME(简称ICME),当它朝向地球运动并传播至地球附近时,会与磁层相互作用产生地磁暴和其他空间天气现象。现有观测结果提供的二维数据不能完整描述CME的真实磁场结构和等离子体分布。为了更好地预测ICME到达地球的时间以及对地球和周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了解CME的三维结构和速度的3个分量。介绍了根据现有的成像观测结果对CME进行三维重构的方法,包括基于日冕仪数据和日球成像数据的两类重构方法以及与CME成像重构关联度较高的CME驱动激波的三维重构方法。每种方法适合不同特点的CME事件,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和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我们对比了几种不同重构方法获得的结果,发现这些方法对CME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角度的估算结果都比较接近,说明这些方法的可靠性高。最后对CME三维重构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 杨文凯; 范磊; 黄为权
    • 摘要: 据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布的官方声明,其在2月3日18时13分(世界时,下同)最新发射的一批共计49颗星链卫星,由于受磁暴的严重影响,其中40颗卫星未能按照计划进入预定轨道,已经或将要全部坠入大气层燃烧报废。2月3日至4日,受太阳风暴——日冕物质抛射的影响,太空发生2次小磁暴(地磁指数Kp=5,如图1所示),引起轨道大气密度迅速增大,使得刚发射至210千米左右测试轨道的这批星链卫星的飞行阻力随之增大,导致其轨道高度明显下降。
    • 朱聪; 丁留贯; 周坤论; 钱天麒
    • 摘要: 基于Wind,STEREO等卫星联合观测资料,选取第24太阳活动周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共计273个II型射电暴事件,按起始-结束频率对事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各类II型射电暴观测特性差异及其伴随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与太阳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EP)事件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1)每一类II型射电暴事件中,SEP事件对应的CME角宽、速度、质量、动能及耀斑等级均普遍大于不产生SEP的事件,表明SEP事件的产生需要快速大角宽且高能的CME;2)相比从DH波段开始的II型射电暴,从米波段开始的II型射电暴伴随大SEP事件的比例更高,多频段II型射电暴事件比单频段事件更容易产生SEP事件,其中M-DH-KMⅡ型射电暴伴随SEP事件比例最高(73%),DHⅡs only类最低(19%);3)同一类II型射电暴中,有SEP事件产生的II型射电暴比无SEP的事件具有更高的起始频率(更低的激波形成高度)、更低的结束频率(更高的结束高度)、以及更长的持续时间,容易产生SEP事件(尤其是大型SEP事件)的日冕激波普遍在较低高度开始形成(如小于3Rs,Rs为太阳半径),且能维持到很高的高度(如大于30Rs);4)Ⅱ型射电暴持续时间和结束频率呈很强的负相关(cc=-0.93),产生SEP事件的比例随II型射电暴持续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大,随结束频率增加而明显降低,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ME的速度等参数.本文结果进一步表明,SEP事件产生与否与II型射电暴种类及特性明显相关,Ⅱ型射电暴起始频率越高、结束频率越低,如M-DH-KMⅡ型射电暴,其CME在很低高度驱动形成激波并传播至很高高度,激波持续时间越长,加速粒子时间越长,产生SEP事件(尤其是大SEP事件)的概率也就越大.
    • 萧耐园
    • 摘要: 日冕位于太阳大气上层,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冕有其特殊的成分、结构和物理条件。日冕是太阳风的风源,也参与太阳的剧烈活动,如大规模的日冕物质抛射等。以前研究日冕只能等待日全食的短暂时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