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讼

无讼

无讼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407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专利文献211992篇;相关期刊292种,包括西部法学评论、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无讼的相关文献由45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忠春、陈秀萍、习剑平等。

无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7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211992 占比:99.81%

总计:212399篇

无讼—发文趋势图

无讼

-研究学者

  • 王忠春
  • 陈秀萍
  • 习剑平
  • 孙倩伊
  • 尤陈俊
  • 汤伟丽
  • 丁国峰
  • 何佳珂
  • 刘乐舟
  • 刘冲冲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谭天枢
    • 摘要: 《元史·刑法志》云:“先王制刑,非以立威,乃所以辅治也。”作为中华法系的精神根基和渊源血脉,中华法文化一直贯穿于历史长河之浅底,融入中华民族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之深处。摭菁攗逸,披沙拣金,以礼法为中心,以“德主刑辅”为第一要义,以“无讼息争”、“和谐共生”为价值追求目标,以“天理—人情—国法”三位一体为实现路径,中华法文化经过历史实践的磨砺日臻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大内核。酌古准今,革故鼎新,中华法文化的价值精髓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其对于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大一统民族国家下的因势制宜的法律政策,以及重视法律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土良方”。
    • 包路芳
    • 摘要: “无讼”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的社会治理思想和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费孝通先生将“无讼”视为乡土中国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追求和谐,将矛盾消弭于基层,是中国社会一贯的文化特征。伴随着百年来的社会巨变,中国社会治理仍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重新检视和吸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无讼”的积极因子,将“无讼”理念融入现代社区治理,通过扩大社会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共同体。“无讼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的守正创新实践。
    • 陈文忠
    • 摘要: 第四章包括《礼治秩序》和《无讼》,两篇前后承续,谈论“乡土中国社会的礼治秩序”。首先,作为熟人社会的乡土中国,崇尚礼治而非法治,维持礼治的力量不是身外的法律,而是源于长期教化而形成的内在的习惯和身内的良心。其次,“无讼”是礼治社会的目标,理想的礼治社会成为“无讼”社会。对处于蜕变中的乡土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贸然推行,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礼治秩序。追溯历史,东汉以后中国形成了悠久的礼治传统。
    • 张福坤
    • 摘要: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和谐"精神与"无讼"理想为总原则的。"和合"的理念始终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无讼"是在此理念下儒家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任何制度的变迁,包括某一项制度的创立与消亡,都可以在此前此后的历史中找到关联。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数千年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有一个稳定的价值体系。"无讼"息争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和谐"精神与"无讼"理想为总原则的。"和合"的理念始终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无讼"是在此理念下儒家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 高冬萍
    • 摘要: 无讼理念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出自《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该类理念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思想等领域中。客观来讲,尽管说该类理念有着一定的缺陷,不过其还有积极的一面,能够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启示。由此,本文将在强调无讼的内涵和产生的历史根源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变化以及影响意义,希望借此为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
    • 刘冲冲
    • 摘要: 无论是在古代长期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还是对中国法律思想有较大影响的法家和道家,都在追求一种"无讼"的理想状态。由"无讼"思想发展起来的传统调解制度不仅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成了现代有中国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渊源。古代传统的调解制度在漫漫二千余年历史中作为统治者稳定统治的基石的同时,也因为这个制度过分强调秩序和稳定,导致中国人形成了耻讼、贱讼的心理,在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保留了用调解的方法解决民商事纠纷的传统。但它不是对古代传统调解制度的简单继承,而是在抛弃封建礼教的思维的基础上,继承调解制度中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秀的内容,发展而成的。如今,人民调解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制下对解决民事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
    • 廖永安; 江和平
    • 摘要: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理念深入人心。调解作为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在国际上享有"东方经验"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调解基础上建立的人民调解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和创新,已经形成了覆盖城市乡村的组织网络,并向道路交通、医疗、知识产权.
    • 王琦
    • 摘要: 无讼、息讼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治国理想的一部分,除了从思想上对百姓进行熏陶教化,更从制度上设计制止、控制百姓诉讼,因此中国传统法律的内容中规定了各种各样的限制民事诉讼的制度条款,司法实践中官员也创设各种息讼、止讼、劝讼的策略.
    • 白子超
    • 摘要: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这段话意思是,孔子说:审理争讼案件,我和别人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尽力使争讼案件根本不发生。曾子引述此语之后,进一步发挥:让不诚实的人不敢肆无忌惮地胡言乱语,让民心怀有深广的敬畏,这才叫了解了讼事的根本。
    • 吴琳颖
    • 摘要: 一、公证员出庭问题现状分析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常出现当事人要求公证员出庭的现象,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关注与讨论。笔者以"公证员出庭"作为关键词在无讼网进行检索,截止2018年12月25日,共有59条检索结果,除去同一案件的二审与再审的情况,共有37个案例,经笔者对这些案例进行统计发现,~①当事人提出公证员出庭要求的案件主要集中在商标侵权、外观设计专利侵权、著作权侵权、金融合同纠纷、继承权纠纷等案件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