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芒雀麦

无芒雀麦

无芒雀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12484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种子、青海草业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4年大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2005年度我国饲草生产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等;无芒雀麦的相关文献由78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亮、王建丽、潘多锋等。

无芒雀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9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2484 占比:99.85%

总计:212811篇

无芒雀麦—发文趋势图

无芒雀麦

-研究学者

  • 张永亮
  • 王建丽
  • 潘多锋
  • 申忠宝
  • 张瑞博
  • 张鸿书
  • 李道明
  • 乌兰
  • 张博
  • 张月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珍珍; 隋晓青; 石国庆; 陈爱萍; 乌兰; 张博
    • 摘要: 为筛选促进干旱胁迫下无芒雀麦种子萌发的最佳外源褪黑素(MT)处理方法,本研究以不同浓度(0~200μmol·L^(-1))的MT分别对无芒雀麦种子浸种处理12 h,24 h和48 h,探究处理浓度与浸种时长对干旱胁迫(23%PEG-6000)下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MT显著影响干旱胁迫下无芒雀麦种子的萌发指标,隶属函数分析得出,75μmol·L^(-1)MT浸种24 h无芒雀麦种子具有最高的萌发力,此时供试材料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分别较无施加MT组提高了34.24%,68.71%,69.61%,78.14%。该研究结果可以为无芒雀麦种子浸种及干旱半干旱区禾草建植与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李静; 牛康康; 田源
    • 摘要: 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将天山北坡草原分为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荒漠草原主要为一年生草本类型,以叉毛蓬为建群种,5月下旬植被进入开花期,生长旺盛,7月植被进入黄枯期。草甸草原类植物种类组成丰富,主要为中生禾草和杂草类,有无芒雀麦、草原老鹳草、细叶早熟禾、新疆鹅观草。
    • 唐仲霞; 银敏华; 齐广平; 康燕霞; 马彦麟; 汪精海; 贾琼; 汪爱霞; 姜渊博
    • 摘要: 【目的】合理的水分和养分供给是保障人工草地高效可持续生产的有效措施。探究不同灌溉量和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牧草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牧草生长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方法】以人工种植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喷灌方法,在无芒雀麦拔节期按照田间持水量(θ_(f))范围设置4个灌溉水平:75%~85%θ_(f)(W_(0))、45%~85%θ_(f)(W_(1))、55%~85%θ_(f)(W_(2))、65%~85%θ_(f)(W_(3));每个灌溉水平下分别设置0、60、120和180 kg/hm^(2)4个施氮水平,依次记为N_(0)、N_(1)、N_(2)和N_(3),共16个水氮组合。作物共刈割3次,调查每次刈割的干物质量和氮(N)、磷(P)、钾(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水分补偿和施用氮肥分别提高了无芒雀麦总产量22.0%~58.1%和31.1%~88.9%,两者对无芒雀麦总产量的交互作用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6个水氮组合中,N_(1)W_(2)、N_(2)W_(3)和N_(3)W_(0)较N_(0)W_(1)组合的产量分别提高66.6%、158.0%和144.7%,以N_(2)W_(3)的产量最高(12260 kg/hm^(2)),其余的组合处理产量显著低于N_(2)W_(3)。回归分析表明,施氮和灌水分别为152.3 kg/hm^(2)和552.1 mm时,产量达到峰值13308 kg/hm^(2)。水分补偿显著提高无芒雀麦N、P、K含量,施用氮肥显著增加无芒雀麦N、K含量,却降低P含量(P<0.01)。无芒雀麦N/P、K/P总体表现为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W_(0)水平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N_(3)水平最高)的趋势(P<0.01),水分补偿和施用氮肥对N/K均无显著影响。水氮互作对无芒雀麦N、P、K含量、N/P、K/P及N/K等指标均无显著效应;回归分析发现,无芒雀麦N和K含量在施氮、灌水分别为136.8 kg/hm^(2)、546.3 mm和139.3 kg/hm^(2)、552.5 mm时达到最高,分别为23.6和23.1 mg/g;对于P含量,在现有试验范围内,无法寻求其阈值。【结论】水分补偿和施用氮肥对无芒雀麦提产增养效果明显,且后者较前者增产幅度大;水氮交互在短期内对无芒雀麦产量有显著耦合效应,而对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影响;水氮耦合效应可能与土壤干旱程度、施氮量及牧草生长时期有关;通过回归预测得出,河西走廊地区无芒雀麦适宜的水氮范围为灌水546.3~552.5 mm、施氮136.8~152.3 kg/hm^(2)。
    • 阚海明; 庞卓; 陈超; 邹俊亮; 张国芳; 武菊英
    • 摘要: 为了揭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变化,本研究以补播建植6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AF)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草地(SB)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在不同草地群落中的特征,结合地上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微生物量氮含量要显著高于自然演替地(P<0.01);2种人工草地(AF,SB)中土壤真菌和细菌的OTU数量显著地高于自然演替地(CK)(P<0.01);不同植被恢复群落间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进行植被恢复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且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影响不同。
    • 李瑞强; 王玉祥; 孙玉兰; 张磊; 陈爱萍
    • 摘要: 为了探究盐胁迫下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幼苗叶片形态及解剖结构的适应性变化,本研究以‘乌苏一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Wusu No.1’)为材料,分别采用NaCl∶Na_(2)SO_(4)∶Na_(2)CO_(3)=4∶1∶0(A盐),NaCl∶Na_(2)SO_(4)∶Na_(2)CO_(3)=1∶4∶0(B盐)和NaCl∶Na_(2)SO_(4)∶Na_(2)CO_(3)=1∶1∶8(C盐)3种混合盐进行胁迫处理,其中A,B盐为中性盐,C为碱性盐,每种混合盐均设置四个不同的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梯度5,10,15,20 ms·cm^(-1),以浇灌自来水为对照组(CK)。试验结果表明,当C盐EC值为15 ms·cm^(-1),A和B盐EC值均为20 ms·cm^(-1)时,各处理下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种混合盐处理下,随着EC的增加,中脉厚度、主脉维管束直径、上下表皮细胞厚度、木质部面积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上角质层厚度、韧皮部面积则表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总之,EC值10 ms·cm^(-1)时,碱性盐对幼苗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中性盐。
    • 李军; 杜俊颖; 杨莉; 宋连昭; 李鑫洋; 薛祝林; 刘贵河
    • 摘要: 本研究在无芒雀麦与垂穗披碱草的基础上错期交叉播种紫花苜蓿,以豆禾交叉混播3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对第3年草地干草产量和牧草品质进行分析测定,探究不同播期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交叉混播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第3年,紫花苜蓿在无芒雀麦播后0 d,30 d,4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垂穗披碱草播后15 d与之交叉混播,年干草产量最高。在无芒雀麦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与间隔75 d的处理相比,牧草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在垂穗披碱草播后0 d,30 d播紫花苜蓿,牧草C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其纤维含量较低、RFV与RFQ较高且与60~75 d处理间差异显著。综合产量与品质优势分析,冀西北地区在禾草播后30 d内播种紫花苜蓿进行交叉混播,可以获得较高的产草量及较好的牧草品质。
    • 路璐; 黄梦琪; 隋晓青; 佘文静; 许遥遥; 石国庆; 张博
    •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基于HCl溶液和NaOH溶液调控的4个酸胁迫梯度和3个碱胁迫梯度,对6份无芒雀麦种质进行酸碱胁迫处理,研究酸碱条件下无芒雀麦种质萌发过程及特性。结果表明,酸碱胁迫后不同无芒雀麦种质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和芽长都随着浓度的降低而降低,碱胁迫下随着浓度的升高而降低。6份无芒雀麦耐酸碱能力大小比较顺序是4号大于2号大于6号大于1号大于3号大于5号,其中新疆塔城无芒雀麦既耐酸又耐碱。
    • 王琴; 李小云; 王旭成; 宋文学; 王星; 王晶; 李满有; 高雪芹; 伏兵哲
    • 摘要: 为研究宁夏干旱区行距与播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行距为20,30,40和50cm,副区播量为10,15,20和25kg·hm^(-2),利用灰色关联度以及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行距和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交互作用,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影响不显著。行距30cm和播量15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行距30cm和播量20kg·hm^(-2)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最高;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可得,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提高主要由生殖枝数实现。综上所述,为求得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最高种子产量和最优种子质量应将行距设为30cm,播量设为15~20kg·hm^(-2)为宜。
    • 滕泽; 张永亮; 张玉霞; 于铁峰; 陈卫东; 孙昊; 刘欢; 唐玉婷
    • 摘要: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间行(A1)和交叉(A2)混播两种方式建植草地并确定8个紫花苜蓿种群密度(5、15、25、35、45、55、65和75株·m−2,分别记为B1、B2、B3、B4、B5、B6、B7和B8)混播为对象,通过测定全年及各茬次产量及头茬禾草生长特性、光合特性,研究混播方式和紫花苜蓿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科尔沁沙地混播草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禾草产量、生长特性、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间行混播(P<0.05),间行混播1茬、全年苜蓿、禾豆产量、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蒸腾速率显著高于交叉混播(P<0.05)。B1和B3全年禾草产量显著高于B4~B8(P<0.05),B6全年紫花苜蓿及禾-豆产量显著高于B1、B2和B3(P<0.05)。B3处理禾草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高。综上所述,在科尔沁沙地无芒雀麦草地上交叉混播紫花苜蓿15~25株·m−2,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间行混播紫花苜蓿45~55株·m−2全年禾豆总产量较高。
    • 姜渊博; 康燕霞; 齐广平; 银敏华; 马彦麟; 汪精海; 贾琼; 康瑶; 张宏斌; 唐仲霞; 汪爱霞
    • 摘要: 合理的水分调控模式有助于提升人工草地生产力、改善牧草品质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河西走廊地区两种水分调控模式[分生育期调亏灌溉(I_(1));全生育期调亏灌溉(I_(2))]下灌水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综合考虑大田试验和典型枯水年灌溉制度模拟结果进行灌溉制度优选,为当地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增加,I_(1)模式下无芒雀麦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I_(2)模式下则逐渐增加,两种模式下无芒雀麦粗蛋白含量均逐渐减小,但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缓慢增加。与I_(2)相比,I_(1)模式下无芒雀麦产量平均提升23.11%,粗蛋白含量平均提升6.09%,因此,I_(1)水分调控模式较优。由大田试验分析及典型枯水年灌溉制度模拟结果可知,I_(1)DF_(1)处理下[返青期(75%~85%θ_(FC)),拔节期(65%~85%θ_(FC)),抽穗期(65%~85%θ_(FC))],灌水次数12次,灌溉定额521.76 mm的灌溉制度可为河西走廊地区无芒雀麦节水稳产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