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氧阈

无氧阈

无氧阈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体育、内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26332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湖北体育科技、辽宁体育科技、山东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都高等学校第十七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等;无氧阈的相关文献由6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之俊、肖国强、尚文元等。

无氧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6332 占比:99.91%

总计:326623篇

无氧阈—发文趋势图

无氧阈

-研究学者

  • 李之俊
  • 肖国强
  • 尚文元
  • 邢华城
  • 刘善云
  • 刘宏伟
  • 尹昭云
  • 杜国玺
  • 纪慧君
  • 彭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国栋; 唐丽; 刘杰; 林伟; 张焱; 左雪冰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临床特点和功能能力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博爱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同期行心肺运动试验测试的患者,其中冠脉临界病变组184例,非冠心病组73例。比较两组症状、基线资料、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脉临界病变组男性比例显著升高(χ^(2)=15.857,P2.156,P<0.05);两组1年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1.000)。结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心肺功能有所降低,应控制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 贾潇; 薛晓婧; 孔振兴; 于晶晶; 孙婷婷; 张一民
    • 摘要: 背景:适宜运动强度的选择是制定个性化精准指导方案的关键。无氧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强度,常用无氧阈的测定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步骤复杂、成本偏高,并且需要专业的人员计算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索用20 m折返跑测试成绩结合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运动情况等指标推测无氧阈强度的可行性,建立推测20-29岁成年人无氧阈强度的回归方程。方法:招募20-29岁受试者共计126人,其中男性61人,女性65人。首先采集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运动情况等指标,然后利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GXT)采集气体代谢指标并计算通气无氧阈(VT),择日进行20 m折返跑测试。根据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将通气无氧阈作为因变量,20 m折返跑测试成绩和其他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结果与结论:①20 m折返跑的总圈数与总样本的通气无氧阈绝对值中度相关,r=0.684(P <0.01);②20 m折返跑推测20-29岁成年人无氧阈强度回归方程为:通气无氧阈(L/min)=-0.201+0.008*总圈数+0.01*体质量+0.096*运动情况(R=0.828,R2=0.686,SEE=0.210);③提示:20 m折返跑推测20-29岁成年人无氧阈强度的方法可行,可用于指导大众科学、安全、有效健身。
    • 贾潇; 薛晓婧; 孔振兴; 于晶晶; 孙婷婷; 张一民
    • 摘要: 背景:适宜运动强度的选择是制定个性化精准指导方案的关键.无氧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的最佳强度,常用无氧阈的测定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步骤复杂、成本偏高,并且需要专业的人员计算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索用20 m折返跑测试成绩结合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运动情况等指标推测无氧阈强度的可行性,建立推测20-29岁成年人无氧阂强度的回归方程.方法:招募20-29岁受试者共计126人,其中男性61人,女性65人.首先采集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运动情况等指标,然后利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试验(GXT)采集气体代谢指标并计算通气无氧阈(VT),择日进行20 m折返跑测试.根据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将通气无氧阈作为因变量,20 m折返跑测试成绩和其他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结果 与结论:①20 m折返跑的总圈数与总样本的通气无氧阈绝对值中度相关,r=0.684(P< 0.01);②20 m折返跑推测20-29岁成年人无氧阈强度回归方程为:通气无氧阈(L/min)=-0.201+0.008*总圈数+0.01*体质量+0.096*运动情况(R=0.828,R2=0.686,SEE=0.210);③提示:20 m折返跑推测20-29岁成年人无氧阈强度的方法可行,可用于指导大众科学、安全、有效健身.
    • 陆世杰; 郑铁; 李振宇; 乔志钰; 丁耀东; 杨祎; 郭世超; 夏瑀; 葛翼鹏; 朱俊明
    • 摘要: 目的 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观察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早期的运动能力特点.方法 纳入安贞医院行心脏外科术后行早期心肺运动试验的患者,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后3个月内行心肺运动试验的患者40例,以手术日至心肺运动试验检查日的天数将患者分为出院组(术后30 d内,20例)、术后1月组(术后30~ 60 d,10例)和术后2月组(术后60~ 90 d,10例),探讨不同时段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运动能力特点;另将20例出院组按手术类型又分为大血管组(9例)、搭桥组(6例)和瓣膜组(5例),并进一步观察不同手术类型患者出院时(术后30 d内)的运动能力,即观察不同时段和不同手术类型的所有患者从静息开始运动到无氧阈强度时的心率变化、收缩压变化,以及心肺运动试验指标(无氧阈、峰值摄氧量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无氧阈值以上的心肺运动试验,未发生运动意外等不良事件.①不同时段患者的运动能力:出院组达到无氧阈时的心率上升(8.8±7.1)次/min,显著低于术后1月组[(17.0±5.9)次/min]和术后2月组[(18.3±10.5)次/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组的无氧阈和峰值摄氧量分别为(8.0±1.5)和(11.0±2.9) ml/(kg·min),显著低于术后1月组[(11.2±3.1)和(15.6±4.2) ml/(kg·min)]和术后2月组[(11.9±2.6)和(15.7±2.8) ml/(kg·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月组与术后2月组的无氧阈和峰值摄氧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收缩压变化值及二氧化碳通气当量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0 d内不同手术类型患者的运动能力:大血管组和搭桥组术后患者的无氧阈[(7.2±1.3)和(7.8±0.7)ml/(kg·min)]及峰值摄氧量[(10.4±2.9)和(9.4±1.3) mL/(kg·min)],分别明显低于瓣膜组[(9.6±1.5) ml/(kg·min)及(14.2±2.3) ml/(kg·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运动能力在术后30~ 60 d显著提高,而大血管术和搭桥术患者术后30 d内的运动能力明显低于瓣膜术后患者.
    • 刘新新
    • 摘要: 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在运动状态下综合评价受试者器官系统整体功能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客观且相对无创.目前CPET在心肺相关疾病等中应用广泛,却很少用于脑卒中患者,但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障碍显著,并会产生一系列危害,因此对其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非常必要.文章主要对心肺运动试验应用于脑卒中患者评估心肺功能进行了总结、分析,为临床开展脑卒中患者心肺功能评估提供参考.
    • 陈浩; 徐菁; 曾锦树; 闫业磊; 王乾伟; 沈歆; 黄玉芬; 徐飞
    • 摘要: 目的 检验肥胖儿童递增负荷运动中心率变异阈值(HRVT)与无氧阈(AT)的一致性.方法 23名肥胖儿童(年龄:12.3±1.6岁).在完成形态学测量后,于功率自行车完成递增负荷测试.提取VT和HRVT时心率(HR)和功率(WP).采用Pearson相关统计相关性,Bland-Altman法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与结论VT与HRVTT、HRVTS1、HRVTSD1,RCT与HRVTS2强度时HR与WP指标均显著相关(r=0.60~0.89),其中VT与HRVTS1,RCT与HRVTS2呈非常高的相关性(r=0.84~0.89).Bland-Altman图结果显示,VT与HRVTS1,RCT与HRVTS2两者95%一致性界限的置信区间相对较窄,均值偏差趋近零.基于HRV频域分析判定肥胖儿童的HRVT与VAT具有较高一致性,HRVT可能能够成为推测肥胖儿童AT的新方法.
    • 齐海汇; 田宇; 罗丽霞; 张尧; 王艳; 周鼎伦
    • 摘要: 目的 探讨通气无氧阈(VT1)、第二通气无氧阈(VT2)在高原作业人员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中的应用,为制定适用于高原环境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公司不同海拔高度变电站的88名男工为研究对象,分为平原组(500 m组)和各高原组(2000、3000、4000m组),通过功率自行车模拟不同强度劳动负荷,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记录平原组和各高原组工人在安静状态时和到达VT1、VT2以及峰值摄氧量(VO2Peak)时摄氧量(VO2)、心率(HR)、单位体表面积能量代谢率(E/BSA),并比较平原组和各高原组工人在VT1、VT2和VO2Peak时相对于安静状态的比值和劳动潜力.结果 安静状态时,与平原组比较,2000 m和3000m组工人HR和E/BSA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T2时,与平原组比较,4000m组工人H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O2Peak时各高原组工人VO2和E/BSA均低于平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T2和VO2Peak时,各高原组工人VO2、HR和E/BSA相对于安静状态的比值均低于平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安静状态和VT1时,与平原组比较,各高原组工人VO2和E/BSA剩余百分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VT1、VT2和VO2Peak为分界点,VO2、HR和E/BSA为指标,可以将高原体力劳动强度分为4个等级,即中等、重、极重和极限体力.结论 利用通气阈对体力劳动强度进行分级是可行的,建议将VT1、VT2应用于高原作业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以补充和优化我国现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