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形财产权

无形财产权

无形财产权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41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电子知识产权、法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体育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亚洲体育法学国际研讨会、第二届担保法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等;无形财产权的相关文献由147位作者贡献,包括郝举、任书体、冯春等。

无形财产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6.7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1641 占比:93.13%

总计:1762篇

无形财产权—发文趋势图

无形财产权

-研究学者

  • 郝举
  • 任书体
  • 冯春
  • 吴汉东
  • 姜亚兰
  • 宋娟娟
  • 山田诚
  • 张丹丹
  • 张红玲
  • 彭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阳
    • 摘要: 衍生数据是网络运营者运用算法以及分析模型对海量混沌无序的原始数据深度加工形成的数据产品,通常以预测型、统计型、指数型等可视化方式呈现。本质上,其属于无体物,具有非物质性、非竞争性、不发生有形占有等自然属性;从法律特征来看,衍生数据是人类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成果,属于《民法典》第123条规定的知识产权其他客体。以衍生数据为客体创设新型知识产权——衍生数据权,其具体权能为:发布权、许可权、转让权、传播权等。为防止衍生数据权人“垄断”数据形成反公地悲剧,其权利的行使受到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第三方合理获取的限制。
    • 邹国勇; 王鑫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学家提出的产权理论被正式应用于全球气候变化领域。1997年《京都议定书》确立了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约机制和国际排放交易机制,为跨国、跨系统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法律基础。由于国际碳排放交易中的涉外因素异常复杂,导致碳排放权法律冲突尤为繁多。碳排放权作为经各国立法和实践认可的无形财产权,在认定其性质时应该依照注册地国法,在确定碳排放权的法律适用规则时,法院地、发行地和注册地是可供选择的联结点,但注册地国最为合适。注册地国法主要适用于碳排放权的取得、转让、变更与消灭,类型与内容,保护方法以及登记的法律效力和对第三人权利进行抗辩的可能性。
    • 朱文英
    • 摘要: 随着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体育赛事转播权已经成为赛事组织者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该权利的法律性质在国内外一直都存在争议,对该项权利的保护,立法和司法实践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认为,体育赛事转播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从性质上来说属于无形财产权.该项权利在《体育法》中如果能够得到确认,已经生效的《民法典》即可给予该权利以明确的保护,而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可以为体育赛事节目的 转播进行保护.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则可作为兜底性规定为该项权利提供保护.
    • 刘双阳
    • 摘要: 衍生数据兼具非物质性与财产性,是一种无形的信息财产,区别于物权法意义上的能量型无体物,应将其纳入知识产权客体的范围,其中非公开性衍生数据符合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而应以公开性衍生数据作为数据专有权的客体.从衍生数据所蕴含的数据安全、个体财产、竞争秩序三重法益内容出发,衍生数据的刑法保护路径可以分为以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类犯罪为代表的专门化保护模式与以侵犯财产罪和侵犯知识产权罪为代表的财产化保护模式.刑法应分类规制侵害他人衍生数据的不法行为,以电子侵入方式窃取衍生数据的行为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非法获取并使用非公开性衍生数据的行为适用侵犯商业秘密罪;对未经许可使用公开性衍生数据的行为增设侵犯数据专有权罪.
    • 杨涛
    • 摘要: 专有性特质的理论基础建构1.知识产权法对民法理论的继受将财产权的排他性理论吸纳到知识产权法之中,这一做法与民法(特别是财产权法)的传统理念和体系思维是密切相关的。西方学者已对此作出了进一步阐述,认为知识产权倾向于有形财产权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希望在无形财产权法律与丰富古老的财产权法律和传统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财产权体系统一处理知识产权的排他性特质。可见,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整合不同形态的法律客体,以形成开放灵活且深具逻辑的统一财产权谱系。
    • 邹雄; 安启航
    • 摘要: 关于排污权性质,通过分析主要学说,发现其均存有不足,或论点不具说服力、或论证逻辑不周延、或理论基础有缺陷、或未具体确定权利性质等.排污权客体应当是排污许可额度,而非环境容量.权利客体决定了权利性质,由于客体的无形性、财产性特征,故应将排污权定性为无形财产权.无形财产权说的逻辑合理性在于排污权与无形财产权的内在机理、外在表现以及权利属性相一致.将排污权定性为无形财产权可以弥补既有学说的不足,并使我国财产权体系更加完整.
    • 李大伟; 李昕
    • 摘要: 关于角色商品化的法律保护问题,我国法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予以关注,提出了“版权衍生权说”“无形财产权说”“新型知识产权说”等多种观点[1]。如今,学术界对于动漫角色商品化权是否需要单独立法的问题仍存在争议。
    • 周俊强
    • 摘要: The intangible property right is the intangible state of the right's object,not the intangible state of the right's ontology.It lies in the invisible significance of knowledge.Knowledge is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information.But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is more primitive and more basic,compared with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property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nd relative activities,inclu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information creating,credit information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service property rights based on information ac-tivities.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proper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our nation's future Civil Code, which regulates absolute property rights including tangible property rights and intangible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relative property rights,creditor's rights as a typical example,so as to deal with the external rela-tions of the intangible property rights system.%无形财产权并非是指权利本体的无形,而是基于权利客体,即知识意义的无形.知识与信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信息概念比知识概念更本源、更基础.无形财产权体系的构建应以信息及其活动为基础,涵摄基于创生信息的知识财产权、基于评价信息的资信财产权以及基于信息活动的服务财产权.在无形财产权体系的外部协调方面,我国民法典宜设财产总则编,对包括有形财产权和无形财产权在内的绝对性财产权,和以债权为典型的相对性财产权作出一般规定.
    • 刘欢
    • 摘要: 我国民法对于"信用"未设明文,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司法实务必须处理与此有关的各种纠纷.信用虽然总是与特定财产利益相关联,但其实质却是一种人格法益.其在历史上曾长期依附于名誉,只是现代以信用为媒介的交易经济的发展又使得其逐渐脱胎于名誉而有其独立的内涵.在现有理论与司法实务积累不足的情形下,尚不宜在立法上直接规定"信用权",而以"信用利益"这一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的形态对其进行保护最为妥当.
    • 李岩
    • 摘要: 在我国《民法总则》的立法过程中,虚拟财产在权利属性上经历了从物权到非物权的变化,该法第127条最终并未明确虚拟财产的权利性质,而虚拟财产在《民法总则》“民事权利”章中的位置也使其权利性质扑朔迷离.虚拟财产的“关系范式”保护缺乏明确的分类标准,且其与“权利范式”保护并非对立.“权利范式”保护下的“虚拟财产物权说”存在本质论和后果论两种不同证明路径,前者是功利选取特征予以论证且将支配权和物权等同的结果,而后者是固守物债二元财产权体系的结果.从刑法上的盗窃罪和保险法中虚拟财产保险的视角看,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也并非债权.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应被界定为虚拟财产权,从而纳入民事权利体系.虚拟财产的独特性足以使其成为一种新兴民事权利的客体,无形财产权作为上位的学理概念不能反映虚拟财产权的本质.虚拟财产权的立法框架应由权利的主体、客体、行使、公示与变动等内容构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