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族群边界

族群边界

族群边界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民族学、社会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802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传承(学术理论版)、法制与经济(下旬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 等;族群边界的相关文献由83位作者贡献,包括巫达、李积庆、李红春等。

族群边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9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802 占比:99.00%

总计:7881篇

族群边界—发文趋势图

族群边界

-研究学者

  • 巫达
  • 李积庆
  • 李红春
  • 关丙胜
  • 周大鸣
  • 张光红
  • 曹端波
  • 权新宇
  • 沈培建
  • 王思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沈培建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结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在民族学、社会学领域,西方“族群”话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学术分解作用。“族群认同”的排他性和“族群边界”的分隔特性也会侵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以应对西方“族群”话语的学术挑战。
    • 李武洋
    • 摘要: 清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为更好地进行国家管理,积极倡导学习汉族文化.历经几百年的交流融合,如今的满族,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思维观念,都与汉族基本相同,缺少能够代表民族身份的文化标志.在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导向下,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清河城地区的太平秧歌与东北地区常见的汉族秧歌有所不同.官方根据民间艺人所掌握的地方知识,对太平秧歌进行了满族化的重塑.当今的太平秧歌,不仅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成为了展示满族文化的窗口,被当地满族视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识.
    • 巫达
    • 摘要: 四川省凉山彝族所操彝语为诺苏方言,其下分为圣乍、义诺、田坝和所地等四个土语.可描述为"凉山彝族属于诺苏族群,其下分圣乍、义诺、田坝和所地四个亚族群".本文所讨论的甘洛县彝族有其中三个亚族群:圣乍、义诺和田坝亚族群.甘洛县彝族的三个亚族群的文化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生了明显的变迁,表现在亚族群边界发生了明显的消融和模糊化.促使方言土语变化从而导致亚族群边界消融和模糊化的原因,是亚族群互动和国家政策的实施,使双方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亚族群边界的消融意味着亚族群之间文化一致性的产生及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加强.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从"小地方"的个案研究,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这一"大论题"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温梦煜
    • 摘要: 巴斯的族界理论带来了人类学族群研究范式的转变,使“边界”成为了族群及其认同研究的“关键词”,但这一理论也无视了族群文化的客观事实,这一点已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争论.基于本文的“田野”个案研究,笔者以为在族群认同中“边界”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无视族群文化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因为边界不是“空洞”的存在,而是“既定自赋”(givens)——即文化的刻写.族群本身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族群身份显现的符号.不论是在塑造内群体的“原型”,还是在区分内外群体的身份认同标记的选择上,族群精英或族群个体都不可能不顾规则凭空捏造,族群性的建构与操弄都是需要具象的文化特质作为建构材料.
    • 权新宇
    • 摘要: 梳理近四十年来国内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后发现,学者对"池哥"词义及其所指的阐释,虽然揭示了"池哥"的某个文化面向,但"文化持有人"语言及有关"池哥"的口传文本却表明",池哥"并非面具之意,其所指也非某个具体神祇,而是随着时空演进、藏彝走廊族群互动而成的多元文化叠加与层累之复合体.同时,在口头文本中还照见"池哥"建构的"共同血缘观念"及其投射的"调适性智慧".在年节期间"池哥昼"祭祀仪式所营造的神圣与世俗的场域中,作为驱逐主神的"池哥"既满足了族人对来年生活美好的期盼也构筑并维系着族群边界的自我分野.透过"池哥"这一符号表层,更可以窥见白马人编制的意义之网及其蕴含的朴素生存智慧.
    • 王思亓
    • 摘要: 离散群体长期生活在异文化中,其族群特征和主体性表达与居住国的生存境遇、族群关系、公民身份等论题紧密相关.本文基于对中尼边境吉隆镇达曼人的调查,试图呈现离散群体达曼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以及主动适应移居国社会过程中与藏族之间族群边界体现的具体面向.研究表明,打铁技艺的传承是离散群体达曼人在移居国生存智慧的选择,但铁匠身份也构成了影响达曼人与藏族族群关系和族群边界的最核心要素.
    • 权新宇
    • 摘要: 梳理近四十年来国内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后发现,学者对“池哥”词义及其所指的阐释,虽然揭示了“池哥”的某个文化面向,但“文化持有人”语言及有关“池哥”的口传文本却表明,“池哥”并非面具之意,其所指也非某个具体神祇,而是随着时空演进、藏彝走廊族群互动而成的多元文化叠加与层累之复合体。同时,在口头文本中还照见“池哥”建构的“共同血缘观念”及其投射的“调适性智慧”。在年节期间“池哥昼”祭祀仪式所营造的神圣与世俗的场域中,作为驱逐主神的“池哥”既满足了族人对来年生活美好的期盼也构筑并维系着族群边界的自我分野。透过“池哥”这一符号表层,更可以窥见白马人编制的意义之网及其蕴含的朴素生存智慧。
    • 王思亓
    • 摘要: 离散群体长期生活在异文化中,其族群特征和主体性表达与居住国的生存境遇、族群关系、公民身份等论题紧密相关。本文基于对中尼边境吉隆镇达曼人的调查,试图呈现离散群体达曼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以及主动适应移居国社会过程中与藏族之间族群边界体现的具体面向。研究表明,打铁技艺的传承是离散群体达曼人在移居国生存智慧的选择,但铁匠身份也构成了影响达曼人与藏族族群关系和族群边界的最核心要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