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施氏鲟

施氏鲟

施氏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7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水生生物学报、黑龙江水产、海洋渔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哈尔滨市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月、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2008年水产生物技术专题研讨会等;施氏鲟的相关文献由40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大江、张颖、刘红柏等。

施氏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83.7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2.09%

专利文献>

论文:27 占比:14.14%

总计:191篇

施氏鲟—发文趋势图

施氏鲟

-研究学者

  • 孙大江
  • 张颖
  • 刘红柏
  • 曲秋芝
  • 王荻
  • 庄平
  • 章龙珍
  • 刘晓勇
  • 吴文化
  • 卢彤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仲孟; 张露; 赵瀚; 黄志鹏; 柯红雨; 段元亮; 李强; 周剑
    • 摘要: 通过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施氏鲟(Acipen serschrenckii)及其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i♂)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进行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测定,从而对3种鲟鱼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除水分含量外,杂交种肌肉中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其亲本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3种鲟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其亲本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3种鲟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另外,在杂交种肌肉中检测出亲本含有的18种脂肪酸外,还另外检测出4种脂肪酸,且杂交种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亲本(P<0.05)。在3种鲟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分别为棕榈酸(C16:0)、油酸(C18:1n9c)和亚油酸(C18:2n6c)。研究表明,杂交种相比于亲本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从而具有更明显的生产优势。
    • 张树泽; 王常安; 陆绍霞; 刘思源; 王亚玲; 刘红柏; 杨雨虹; 徐奇友
    • 摘要: 为研究饲料中肌醇的添加水平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初始体重为(11.90±0.12)g的施氏鲟饲养于室内220 L玻璃钢水族箱中,试验分为6个处理组,每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肌醇含量为28.75、127.83、343.83、565.81、738.15 mg/kg和936.28 mg/kg的饲料,记为G1~G6组(G1组为对照组),试验时间为56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肌醇含量的增加,肝胰腺和瓣肠蛋白酶水平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并分别在G4组和G3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G1组(P<0.05)。中肠脂肪酶活性在G5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中肠淀粉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并显著高于G1组(P<0.05),瓣肠和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并在G3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前肠、中肠、瓣肠的绒毛高度和皱襞厚度均得到了改善。饲料中添加501.36~729.72 mg/kg的肌醇,可促进施氏鲟肠道发育和消化酶分泌。
    • 摘要: 杂交鲟“京龙1号”(GS-02-002-2022)以西伯利亚欧洲群体原种和施氏黑龙江群体原种为基础群体,以体重为目标性状,配合分子标记辅助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种质鉴定,分别经2代群体选育后,以西伯利亚为母本,施氏鲟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代。杂交“京龙1号”显著改善了双亲的缺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的1-2龄商品鱼养殖阶段,对比双亲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养殖商品鱼能够提前一个月以上上市。
    • 肖鑫鑫; 骆小年; 符先飞; 姜旭; 段友健; 李姣; 刘英林
    • 摘要: 为研究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施氏鲟的繁殖特性,于2021年3—5月,采用注射外源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LHRH-A_(2)+地欧酮DOM)、剖腹取卵和人工授精的方法,人工催产了5批10组杂交鲟和1批2组施氏鲟A.schrenckii,并通过显微观察比较了两种鲟胚胎发育的异同。结果表明:人工繁殖获杂交鲟卵379万粒,平均受精率为82.9%,平均孵化率为70.44%,获仔鱼217.6万尾,获施氏鲟卵87万粒,平均受精率为82.2%,平均孵化率为63.20%,获仔鱼54.2万尾;水温为16~17°C时,杂交鲟经123~155 h孵化出膜,总积温需2102~2445°C·h,相同条件下,施氏鲟经116~138 h孵化出膜,总积温需1856~2108°C·h;根据胚胎发育的形态特点,杂交鲟的胚胎发育可分为9个阶段32个时期,而施氏鲟胚胎发育可分为9个阶段28个时期;杂交鲟和施氏鲟胚胎发育有相似之处,受精卵均为沉黏性卵,胚胎发育时序相似,卵裂方式均为辐射卵裂;杂交鲟和施氏鲟的典型区别是胚胎发育至心脏形成搏动期时,杂交鲟的心管呈“C”型,而施氏鲟的心管则呈“S”型,二者的差异还表现在心脏开始规律搏动时,前者胚胎尾末端已接近心脏,而后者还未接近心脏,出膜期杂交鲟仔鱼的尾末端超过头部,而施氏鲟刚达到或略超过头部。研究表明,杂交鲟可获得较高的繁殖效率,受精率最高达97.8%,孵化率最高达89.8%,杂交鲟的胚胎发育与母本达氏鳇更相似,并呈现出偏母遗传特征。
    • 高丽楠; 胡红霞; 王巍; 董颖; 吴立新
    • 摘要: 为深入了解鲟形目鱼类骨骼生长发育过程,探究现存唯一的软骨硬鳞鱼骨骼适应性进化,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仔稚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连续观察,总结出相应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骨化时间.结果表明:施氏鲟初孵仔鱼观察不到明显的骨元件分化;仔鱼期的骨骼元件主要集中在头部,然后逐渐长出脊索和各鳍,本阶段未观察到任何骨化骨骼;稚鱼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10~15日龄时脑颅、咽颅及附肢骨骼迅速发育,身体各部分骨骼基本形成,20日龄时上颌骨、齿骨及牙齿开始骨化,24日龄时顶骨、后颞骨、下鳃盖骨、肩胛骨及背骨板外侧部分开始骨化,26日龄时翼耳骨、锁骨、匙骨开始骨化,28日龄时颊骨、额骨、胸鳍硬棘开始骨化,30日龄时围框骨、侧骨板开始骨化,背骨板基本完成骨化;进入幼鱼期,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基本完成发育,吻部小骨片、腹骨板,以及腹鳍、臀鳍、背鳍、胸鳍最外侧幅状鳍条均已发生骨化.研究表明:施氏鲟骨骼发育起始于孵化后,且在发育过程中,与呼吸(颌弓)、摄食(鳃弓)和游泳能力(鳍)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骨骼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大概一致,20日龄时首次观察到骨化的骨骼,但骨化主要集中在24~30日龄;施氏鲟骨骼骨化时间与养殖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还观测到不同批次施氏鲟骨骼骨化起始时间相差10 d.
    • 高丽楠; 胡红霞; 王巍; 董颖; 吴立新
    • 摘要: 为深入了解鲟形目鱼类骨骼生长发育过程,探究现存唯一的软骨硬鳞鱼骨骼适应性进化,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仔稚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连续观察,总结出相应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骨化时间。结果表明:施氏鲟初孵仔鱼观察不到明显的骨元件分化;仔鱼期的骨骼元件主要集中在头部,然后逐渐长出脊索和各鳍,本阶段未观察到任何骨化骨骼;稚鱼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10~15日龄时脑颅、咽颅及附肢骨骼迅速发育,身体各部分骨骼基本形成,20日龄时上颌骨、齿骨及牙齿开始骨化,24日龄时顶骨、后颞骨、下鳃盖骨、肩胛骨及背骨板外侧部分开始骨化,26日龄时翼耳骨、锁骨、匙骨开始骨化,28日龄时颊骨、额骨、胸鳍硬棘开始骨化,30日龄时围框骨、侧骨板开始骨化,背骨板基本完成骨化;进入幼鱼期,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基本完成发育,吻部小骨片、腹骨板,以及腹鳍、臀鳍、背鳍、胸鳍最外侧幅状鳍条均已发生骨化。研究表明:施氏鲟骨骼发育起始于孵化后,且在发育过程中,与呼吸(颌弓)、摄食(鳃弓)和游泳能力(鳍)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骨骼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大概一致,20日龄时首次观察到骨化的骨骼,但骨化主要集中在24~30日龄;施氏鲟骨骼骨化时间与养殖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还观测到不同批次施氏鲟骨骼骨化起始时间相差10 d。
    • 吕伟华; 马波; 尹家胜; 杨建; 高雪; 徐伟; 张颖
    • 摘要: 利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观察了体质量50~100 g 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头部、下颌部、背部和腹部皮肤的组织结构.结果 显示:施氏鲟各部位皮肤组织结构基本相似,均由表皮层和真皮层组成.表皮层主要由腺层和生发层组成,真皮层由疏松层和致密层组成.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同,下颌部表皮层和真皮层最厚,分别为57.70 μm和214.38 μm;头部最薄分别为29.26 μm和126.38 tμm.不同部位表皮层的分泌细胞种类比较单一,均为球形的黏液细胞;棒状细胞为单层的长柱状细胞,整齐规则紧密地排列在基底层细胞之上.头部黏液细胞数量少于下颌、背部和腹部,但各部位黏液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多于其他鱼类.施氏鲟表皮层粘液细胞的数量多与其抗菌感染和寄生虫侵袭、调解皮肤渗透作用及保持身体润滑等作用有关.
    • 吕纪元
    • 摘要: 本文对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及其杂交种氏杂、亚杂等4种鲟的生殖特性、生长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肌肉营养素和抗病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现阶段,氏杂种具有与纯种相似的营养价值,这4种品种之间的差别不大,它们的蛋白和脂肪高于大多数淡水鱼.此外,肌肉营养与繁殖环境和生长阶段有关.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品种的杂交有比较好的氏杂优势,特别是亚杂.
    • 黄荣静; 孟瑾; 雷宇杰
    •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超声检测技术在鱼类人工繁殖的应用价值。选取黄颡鱼、黄鳝、斑点叉尾鮰、泥鳅、施氏鲟和南方大口鲶6种无磷亲鱼,经超声检测,分别对其性腺发育不同阶段卵径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6种鱼类的卵径的超声检测测量值与卵子发育呈正相关;在卵巢成熟期内,超声检测可通过检测卵径及卵子在影像中是否具有游动性这2项指标来判断是否具有催产条件,其超声检测符合率达98.90%以上。表明对于无鳞鱼或珍稀鱼类应用超声检测卵巢发育,其分辨率和诊断符合率比较高,可作为人工繁殖诊断卵子发育情况的首选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黄荣静; 孟瑾; 雷宇杰
    •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超声检测技术在鱼类人工繁殖的应用价值.选取黄颡鱼、黄鳝、斑点叉尾鮰、泥鳅、施氏鲟和南方大口鲶6种无磷亲鱼,经超声检测,分别对其性腺发育不同阶段卵径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显示:6种鱼类的卵径的超声检测测量值与卵子发育呈正相关;在卵巢成熟期内,超声检测可通过检测卵径及卵子在影像中是否具有游动性这2项指标来判断是否具有催产条件,其超声检测符合率达98.90%以上.表明对于无鱗鱼或珍稀鱼类应用超声检测卵巢发育,其分辨率和诊断符合率比较高,可作为人工繁殖诊断卵子发育情况的首选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