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方塔园

方塔园

方塔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专利文献122284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广东园林、园林等; 方塔园的相关文献由66位作者贡献,包括沙玲慧、冯叶、冯纪忠等。

方塔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22284 占比:99.95%

总计:122351篇

方塔园—发文趋势图

方塔园

-研究学者

  • 沙玲慧
  • 冯叶
  • 冯纪忠
  • 赵冰
  • 李彦伯
  • 杨天人
  • 沈福煦
  • 王凯
  • 金云峰
  • 丁光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红军; 王凯; 刘可南
    • 摘要: 同济大学实验班二年级"冯纪忠纪念馆"建筑设计课程,以阅读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将"读书会"的研讨模式贯穿教学.课程从对方塔园的设计阅读,到场地体验分析,再到主题诠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场地认知,完成了从认知到设计的教学过程.
    • 王浩娱; 刘士兴
    • 摘要: 2021年春季学期,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设计基础课(本科一年级)与同济大学建筑实验班(本科二年级)进行联合教学,共同选择"方塔园"为课题,制订不同路径的教案以开展认知调研与设计,并通过组织线上公共讲座、两校老师交换评图、教学成果联合展览研讨会及后续公开教学沙龙等形式,相互交流,一同探索"方塔园作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课题"的多种可能性.文章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设计基础课教案的提出、设计与开展过程,并总结了联合教学后对教案的反思.方塔园不但有宋塔、明壁、清殿等丰富的历史遗存,1978年建园时的规划与设计,更由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冯纪忠先生主持.冯先生提出的"建筑空间组合原理"的教学实践,虽在"文革"时遭到批判,却有幸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方塔园设计中运用与实施.以现代空间设计手法,将历史遗存、自然景观、新建建筑整合为一体,在当时极具开创性,也为现今建筑设计初学者理解古与新、东方与西方、建筑与景观、基地与场所、整体与局部等复杂关系之间的平衡,提供亲身体验的场所.这是学习空间设计原理的优秀范例,值得在教案设计上进一步探索与尝试.
    • 王凯; 袁敏
    • 摘要: 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无数次的重访中.松江方塔园,不但是冯纪忠先生的代表性设计作品和中国现代建筑的经典,更是建筑教育的范本和遗产.2021年春季学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进行了一次以方塔园为共同课题的联合教学活动,同年9月11日在上海"那行文化-零度空间"进行了成果展览和主题研讨会,是方塔园研究的标志性活动.文章从研讨会的内容出发,从历史、设计和教学三个不同角度,回顾自方塔园一期建成40年来国内中文学术语境下对其不同角度的研究进展.
    • 闫红丽; 周向频
    • 摘要: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造园手法巧妙多样。彭一刚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总结出了空间的对比、渗透与层次、内向与外向等造园手法,其中对比的手法形式多样,运用得最为普遍。在现代园林中,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松江方塔园也将对比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方塔园是冯纪忠先生“与古为新”理念下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探索创新之路的重要作品。文章将方塔园中对比的手法总结为元素、空间、意境、创新四重运用,分析方塔园中细腻娴熟的空间表现,深入领悟对比这一造园手法带来的卓越效果。
    • 黄函
    • 摘要: 冯纪忠先生是公认的建筑大家,他所设计的方塔园在我国属于先驱式里程碑意义的园林,也是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碰撞的成功探索.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个难题.文章通过对方塔园设计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冯纪忠先生如何将东方传统文化与精神以现代主义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 夏民
    • 摘要: 以上海方塔园为例,从园林的观念、尊敬的反叛、方塔园的新与旧精神以及方塔园创作背后理念4个方面阐述探讨园林的新与旧,进一步探究了其背后的思想理念和设计方法,并试图使其更为具体化、明了化,从而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
    • 鞠英
    • 摘要: 园林景墙作为景观设计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型、材质肌理多样,色彩丰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起到营造空间的重要作用,它的历史悠久,并在当代得以继承和创新.该文以方塔园为例,归纳和分析方塔园中各种类型的园林景墙.
    • 邓涛; 侯则红; 陈展川
    • 摘要: 探析"言象意"思想与园林意境营造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立意、取象与尽意的园林意境空间营造方法.以方塔园为例,分析其在立意、取象与尽意等方面的营造手法,证实基于"言象意"思想的营造手法在诗意空间营造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从中得到对现代诗意空间营造的启示:自然与生态精神的追求,传统文化的提取,现代资源的应用与诗性思维的参与.
    • 李彦伯
    • 摘要: 何陋轩设计与建造的过程看似非常快速。然而究其前后,可知这是一个复合的过程,融合了建筑师的圆熟设计、竹作工匠的现场发挥及两者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冯纪忠先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表达。文章拟通过直接解读冯纪忠先生本人对何陋轩设计的文字说明及作品文本,从艺、匠、心这三条路径来回望何陋轩耐人寻味的发生过程,讨论其对建筑学的深远意义,进而对建筑学自身进行反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