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生隐球菌

新生隐球菌

新生隐球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1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1722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中国真菌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上海市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首届青年学术论坛、第五届中美临床微生物年会暨艾滋病机会感染研讨会、200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等;新生隐球菌的相关文献由595位作者贡献,包括廖万清、温海、徐红等。

新生隐球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1.18%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21722 占比:98.75%

总计:21996篇

新生隐球菌—发文趋势图

新生隐球菌

-研究学者

  • 廖万清
  • 温海
  • 徐红
  • 陈江汉
  • 顾菊林
  • 潘炜华
  • 朱红梅
  • 吴绍熙
  • 方伟
  • 桑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丽; 赵自屹; 樊红丽; 张桂仙; 李正伦
    • 摘要: 目的了解云南省艾滋病患者中新生隐球菌病的病原分离部位、耐药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总共分离的424株新生隐球菌,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ATB FUNGUS 3检测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4株新生隐球菌以脑脊液检出比例最高,占62.50%(265/424);血液次之,占30.90%(131/424);第三是痰液,占2.83%(12/424)。424株新生隐球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范围均≤2μg/mL,多烯类的两性霉素B MIC范围≤4μg/mL,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的MIC范围≤64μg/mL。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分别为95.28%(404/424)、80.66%(342/424)、75.71%(321/424)。5种抗真菌药物的流行病学折点分别为: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16μg/mL;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0.5μg/mL。结论新生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好,而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在多年的临床用药过程中已慢慢出现非敏感菌株,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范围≤2μg/mL。新生隐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新生隐球菌病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作为临床重要的致病真菌,实验室及临床均应给予高度重视。
    • 唐炼; 孙毅; 李娟
    • 摘要: 目的 观察噻苯达唑分别联合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对新生隐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的M27-A3方案,测定噻苯达唑和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单独应用对20株新生隐球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法测定噻苯达唑分别联合氟康唑、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对20株新生隐球菌菌株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 噻苯达唑单独应用对新生隐球菌菌株的MIC为8.0~32.0μg/mL;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伏立康唑单独应用对新生隐球菌菌株的MIC分别为0.250 0~8.000 0、1.000 0~8.000 0、0.062 5~2.000 0、0.062 5~4.000 0、0.062 5~1.000 0μg/mL。噻苯达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对7株新生隐球菌有协同作用,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对8株新生隐球菌有协同作用,与伊曲康唑联合应用对4株新生隐球菌有协同作用,与泊沙康唑联合应用对5株新生隐球菌有协同作用,与伏立康唑联合应用对1株新生隐球菌有协同作用。结论 噻苯达唑具有一定的抗新生隐球菌作用,在体外与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联用时可起到协同作用,降低抗真菌药物对部分新生隐球菌菌株的MIC。
    • 李肃静; 皇幼明; 唐慧; 崔虹; 滕艳; 陶小华; 樊一斌
    • 摘要: 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是一种具有多糖荚膜的机会致病性酵母菌。全球每年超过100万人感染,致死人数过65万[1]。干燥的酵母细胞通过呼吸进入肺部产生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具有自限性,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免疫力低下的孕妇、X连锁免疫缺陷、肝病、特发性CD4+T细胞缺乏等)则会增加感染新生隐球菌的风险[2]。
    • 余茜
    • 摘要: 目的通过活性指导分离法研究加州楤木(Aralia californica)地上部位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纸片扩散法评价化合物的抑真菌活性。结果从加州楤木地上部位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Falcarindiol(1)、Chrysothol(2)、Germacrane alcohol(3)、Teucladiol(4)、Teuclatriol(5)、Artabotrol(6)、macrocarp‐11(15)‐en‐8‐ol(7)、D‐aromadendrane‐4β、10α‐diol(8)、Spathulenol(9);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新生隐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9.9μg/mL。结论化合物1为聚乙炔类化合物,化合物2~9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9均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余茜
    • 摘要: 目的 通过活性指导分离法研究加州楤木(Aralia californica)地上部位的抗真菌活性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纸片扩散法评价化合物的抑真菌活性.结果 从加州楤木地上部位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Falcarindiol(1)、Chrysothol(2)、Germacrane alcohol(3)、Teucladiol(4)、Teuclatriol(5)、Artabotrol(6)、macrocarp-11(15)-en-8-ol(7)、D-aromadendrane-4β、10α-diol(8)、Spathulenol(9);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新生隐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9.9μg/mL.结论 化合物1为聚乙炔类化合物,化合物22~99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1~99均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高丽; 杨丹丹
    • 摘要: cqvip:新生隐球菌感染是全世界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发病率最高[1]。新生隐球菌除了容易感染HIV个体外,还易感染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如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病患者。格特隐球菌主要侵犯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但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合并艾滋病毒的患者[2]。
    • 王东江; 郭建
    • 摘要: cqvip:可引起感染的隐球菌主要包括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肺部和皮肤。隐球菌主要引起免疫抑制患者的感染,其发病率约为6~1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隐球菌病的发病率更可高达30%[1]。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的感染率则很低,仅有十万分之一感染的可能,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2]。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临床抗隐球菌感染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 姬名硕; 王晓东; 帕丽达·阿布利孜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发病率的逐年增加,新的致病菌种不断出现,寻求一个适合的真菌感染模型成为研究热点.蜡螟感染模型最初被运用于细菌病原体的研究,相较于传统哺乳动物宿主模型,蜡螟感染模型的优点主要包括建立和维护成本低、更适合大样本的研究且不受伦理学限制以及与哺乳动物有相似的先天性免疫等.目前,蜡螟动物感染模型已在烟曲霉、念珠菌属、新生隐球菌等真菌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未来可以通过蜡螟动物感染模型,从细胞、组织水平了解真菌感染宿主后的治病机制,为IFI的治疗提供研究基础.
    • 童双礼; 吴洁; 李莎莎; 桑军军
    • 摘要: 目的 构建新生隐球菌SER5基因缺陷株,并初步探究其功能.方法 敲除SER5基因,通过体外应激应答、黑色素诱导、荚膜诱导、尿素酶测定、生长曲线测定、酵母双杂交实验考察SER5在新生隐球菌中的功能.结果 成功构建SER5基因缺陷株,SER5基因缺失后对新生隐球菌的体外应激、荚膜、分解尿素及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新生隐球菌黑色素合成有显著的降低,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筛选出可能与Ser5相互作用的19种不同的蛋白编码基因.结论 新生隐球菌Ser5影响新生隐球菌黑色素生成,可能与内质网蛋白、内质网稳定蛋白、VAMP7、磷脂转运蛋白、Gmt1、Vti1 a等存在相关作用,提示Ser5参与新生隐球菌黑色素的合成或转运过程.
    • 张晓慧; 陆燕飞; 许雨乔; 倪芳; 刘根焰; 夏文颖
    • 摘要: 目的 探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CrAg-LFA)检测隐球菌荚膜抗原在隐球菌病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CrAg-LFA检测的住院患者共1623例.计算CrAg-LFA对隐球菌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分析隐球菌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 1623例研究对象中最终诊断为隐球菌病的患者共46例,其中41例为肺隐球菌病,隐球菌脑膜炎2例,播散性隐球菌病、隐球菌败血症及髂骨隐球菌感染各1例.CrAg-LFA对隐球菌病诊断的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99.4%.其中,血清CrAg-LFA在肺隐球菌病诊断中的灵敏度为85.4%,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99.6%;脑脊液CrAg-LFA检测在隐球菌脑膜炎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46例隐球菌病患者中有基础疾病的共30例(65.2%).有55.6%的肺隐球菌病患者出现了总IgE的升高.结论 CrAg-LFA检测在隐球菌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可指导用药并评估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