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生血管形成

新生血管形成

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48157篇;相关期刊178种,包括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肿瘤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五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第一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等;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文献由94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旭芳、许祯、马衍青等。

新生血管形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48157 占比:99.80%

总计:148450篇

新生血管形成—发文趋势图

新生血管形成

-研究学者

  • 孙旭芳
  • 许祯
  • 马衍青
  • 高娟
  • 张国华
  • 张虹
  • 曹钟元
  • 曾水清
  • 于德民
  • 李宏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梁晓洁; 刘向玲; 李晓鹏
    • 摘要: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Toll样受体9(TLR9)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在OI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7日龄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OIR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对照组小鼠于正常空气中饲养;OIR组小鼠置于含体积分数(75±2)%氧气的高浓度氧箱中饲养5 d,然后再放回正常空气中饲养5 d制备OIR模型。2组小鼠均于出生第17天处死,取眼球,采用视网膜铺片法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HMGB1和TLR9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完全血管化,自视盘中心向四周放射状均匀分布,血管形态及走形正常。OIR组小鼠视网膜中央处可见血管闭塞区,闭塞区周边可见大量新生血管簇,视网膜血管走形迂曲。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间结构整齐,HMGB1蛋白呈红色,主要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在内核层及外核层可见少量表达;OIR组小鼠视网膜增厚,各层间结构紊乱,组织紧密度降低,HMGB1蛋白在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表达。对照组小鼠视网膜中TLR9蛋白(红色)主要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OIR组小鼠视网膜中TLR9蛋白在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的阳性表达增加。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OIR组小鼠视网膜中HMGB1、TLR9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MGB1蛋白印迹条带表达于相对分子质量约25000区域,OIR组小鼠视网膜中HMGB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LR9蛋白印迹条带表达于相对分子质量约125000区域,OIR组小鼠视网膜中TLR9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MGB1和TLR9蛋白在OIR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显著增加,二者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促进OIR的发生和发展。
    • 李颖; 张再伟
    • 摘要: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虽然临床上已有完善的AMI诊断及治疗方法,且已极大程度的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全球范围内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不断上升,因此亟需寻找早期可检测该病的,无创、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认为,微小RNA(micro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在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有可能成为诊断及治疗AMI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为此,本文主要综述miRNA在AMI的早期诊断及发生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化等方面的部分作用及机制,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治AMI提供帮助。
    • 林玺; 郭俊和; 黄育敏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慢性进行性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和阻塞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根据DR有无新生血管形成常将疾病分为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两种类型,其中NPDR属于比较常[1]。在对NPDR的治疗上临床常用西药为降糖及口服羟苯磺酸钙治疗,治疗效果往往不佳[2]。NPDR属于中医“消渴目病”范畴,多因气阴两虚、目络瘀滞、肝脾亏虚所致[3];因此治疗上应以健脾养肝为主,辅以活血通络,以缓解症状及改善视功能。本文笔者应用自拟健脾养肝通络方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NPDR72例,总结如下。
    • 胡晓玲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我国疾病致盲的首要病因[1]。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损伤的最常见原因,糖尿病患者长期高糖状态破坏血管内皮,血管通透性增加,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引起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微血管渗漏,继发黄斑内细胞外液的累积和渗出,最终发病[2]。
    • 单隽; 肖瑜; 孙文平
    • 摘要: 目的:观察生肌促愈汤对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术后患者的影响,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共纳入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患者12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对照组予抗感染、换药等常规治疗,以痔瘘洗剂熏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生肌促愈汤外洗。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肛门疼痛评分、肛门水肿评分,肛管最大收缩压(MSP)、高压区长度(HPZ)、直肠静息压(RR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直肠肛管抑制反射阈值(AIRT)、肛管最大收缩压(AMC)等肛肠动力学指标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等新生血管形成指标水平,以及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Ⅰ型胶原蛋白(COL-Ⅰ)水平。结果:术后7 d,两组患者肛门疼痛评分和肛门水肿评分均较术后1 d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照组(P<0.05)。术后14 d,两组患者MSP、HPZ、MTV、AMC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RRP、AIRT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两组患者血清VEGF、PDGF、bFGF水平及创面毛细血管含量均较术后1 d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清EGF、TGF-β、COL-Ⅰ水平均较术后1 d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肌促愈汤加减对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水肿改善效果明显,并对肛门功能恢复、创面愈合具有积极作用,其机制与提高血管形成因子水平,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 张玉娇; 王莎莉
    • 摘要: 放射性皮炎是由X射线、γ射线、β射线等射线照射引起皮肤黏膜炎性损害,其中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轻者可致皮肤色素沉着、瘙痒及疼痛,重者可致湿性脱皮、出血、坏死,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还会延误治疗。芦荟是一种具有消炎作用的中草药,可防护及修复皮肤辐射损伤[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rhEGF)可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的数量、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以及上皮细胞的再生,从而加速受损创面的愈合[2]。本研究选取134例由肿瘤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皮炎的患者,探讨芦荟联合rhEGF软膏治疗放射性皮炎的效果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刘金霞; 秦宇
    •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老年性致盲眼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而外泌体是细胞内多囊泡体与质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的一种纳米级囊泡,可携带蛋白质、微RNAs和脂质等,其功能随来源细胞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细胞间信号转导、肿瘤微环境形成、免疫学作用等.眼部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玻璃膜疣生成、免疫反应等过程促进AMD的发生发展,并在其诊断及治疗中发挥作用.未来,外泌体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媒介应用于AMD患者的个性化治疗.
    • 刘静冰; 李灵常; 魏国利; 吴夏慧; 李检阅; 霍介格
    • 摘要: 目的:研究复方肠泰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小管形成,及对小鼠体内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研究对象,划痕试验检测复方肠泰对HUVEC迁移的影响,CCK-8检测复方肠泰对HUVEC增殖的影响,小管形成试验检测复方肠泰对HUVEC小管形成的影响.通过SCID小鼠Matrigel栓试验,模拟体内环境观察复方肠泰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质量浓度为10、20、40 mg/mL的复方肠泰水煎液均可抑制HUVEC迁移、增殖和小管形成(P<0.05),其中复方肠泰40 mg/mL组的迁移抑制率和小管形成抑制率为67.52%和88.89%,复方肠泰抑制HUVEC细胞增殖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在SCID小鼠Matrigel栓模拟的体内环境下,复方肠泰各剂量均能抑制Matrigel栓中血红蛋白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现浓度依赖性.结论:复方肠泰能在体外抑制HUVEC迁移、增殖和小管形成,在体内抑制SCID小鼠Matrigel栓中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
    • 杨光(综述); 张丹; 马晓芃(审校)
    • 摘要: 环状RNA(circRNA)是由前体mRNA反向剪接形成的具有封闭结构的环状分子,可充当微小RNA(miRNA)“海绵”,与蛋白质、RNA结合形成复合物,发挥调控宿主基因表达、蛋白翻译的功能,在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多种眼科疾病中均存在特异性circRNA的异常表达,其通过“海绵”作用调控靶基因表达可引起多种眼部细胞功能异常,导致新生血管形成、血管渗漏、炎症反应、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晶状体混浊、肿瘤生长等病理改变,在眼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circRNA在眼科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眼病病理过程中介导的基因调控网络进行综述,探讨circRNA作为眼科疾病生物标志物及新型治疗靶点的意义。
    • 罗艳露; 范江涛
    • 摘要: 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关于妇科恶性肿瘤分子机制学的探索是研究热点,而外泌体作为疾病分子机制学研究的新兴物备受关注.外泌体是一类内含多种生物学活性物质的小囊泡,其通过充当信号传递工具、改造肿瘤微环境、调节免疫反应、促进新血管形成等方式,在妇科恶性肿瘤(如卵巢癌、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转移及侵袭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其在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外泌体在肿瘤中发生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未来需深入研究,以为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