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31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7967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母婴世界、现代诊断与治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12全国儿科影像医学高峰论坛、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超声医学高端论坛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文献由76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慧娟、余加林、刘曼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1.7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967 占比:98.25%

总计:18287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文趋势图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研究学者

  • 张慧娟
  • 余加林
  • 刘曼
  • 吕俊健
  • 何秋明
  • 包蕾
  • 张爱芳
  • 景登攀
  • 梁元豪
  • 梁燕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华; 悦光; 巨容
    • 摘要: 目的了解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小于胎龄儿与适于胎龄儿相比,生后早期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是否有显著差异,以及两者在消化道功能上是否存在显著区别。方法以2018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组,分为小于胎龄儿组和适于胎龄儿组。生后12h内完成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查,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并发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极低出生体重儿94例,小于胎龄儿组有27例,适于胎龄儿组有67例。两组的剖宫产率(χ^(2)=20.179)、5分钟Apgar评分(Z=2.460)、呼吸窘迫综合征(χ^(2)=14.732)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胎龄儿组的舒张期血流异常的发生率(44.4%vs.16.4%)高于适于胎龄儿组,其中舒张期血流中断的发生率(33.3%vs.13.4%)也高于适于胎龄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51、4.923,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有显著差异,并对胃肠道功能有影响,这对未来通过检查血流状况用于指导喂养具有一定的启发,但该领域尚需要更多的研究。
    • 位永娟; 陈伟明; 曾洪飚
    •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造瘘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减少并发症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行肠造瘘术的4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非计划再手术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46例患儿中,1例放弃治疗;其余45例,共发生并发症16例,并发症发生率达35.6%,死亡1例,死亡率2.2%,总生存率95.7%.非计划再手术8例,非计划再手术率17.8%.具体并发症有造瘘口肠管脱垂1例,造瘘口肠管回缩2例,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近端肠穿孔和坏死4例,短肠及肠功能耐受不良6例,切口感染1例,死亡1例.结合关瘘时资料,共确诊先天性巨结肠3例,误诊率6.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手术时不同Bell分期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率高,肠造瘘是其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及时手术介入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儿手术时不同Bell分期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彭晚双(综述); 韦红(审校)
    • 摘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胃肠道急症,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后期容易引起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治疗效果差,预后不理想,病死率较高。虽然目前关于NEC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但是有学者认为过度的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反应在NE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 李俊峰
    • 摘要: 目的探讨超早产儿的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超早产儿70例的临床资料,将治愈出院及好转出院者纳入存活组(55例),抢救无效死亡和病情处于临终时放弃治疗后死亡者纳入死亡组(15例)。比较两组超早产儿母亲的妊娠、超早产儿住院期间状况及主要并发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超早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结果70例超早产儿胎龄23~27+6周,平均(26.4±0.9)周,出生体重580~1450 g,平均(983±183)g,存活率为78.6%(55/7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早产儿存活组和死亡组胎龄、多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窒息、产前使用激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肺出血、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双胎[OR=5.574(95%CI:1.270,24.460)]、NEC[OR=5.146(95%CI:1.016,16.049)]、肺出血[OR=6.861(95%CI:1.359,36.645)]为超早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超早产儿病死率较高,双胎妊娠、肺出血及NEC为超早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
    • 李少宁; 王义; 唐小晶; 田家豪; 周熙惠
    • 摘要: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诊断为NEC的1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进行常规内科治疗者为对照组(n=75),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者为观察组(n=75),比较两组患儿治疗48h后临床症状改善、炎症指标[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降钙素原(PCT)]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变化、影像学改变情况、不良反应及住院结局。结果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观察组治疗48h后腹胀、血便、肠鸣音减弱的比例均降低(χ^(2)值分别为12.698、7.352、5.441,P0.05);观察组死亡比例、手术治疗比例、住院时间、禁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分别为2.014、1.964、3.031、2.058,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改善NEC患儿预后,安全性较好。
    • 詹兴星; 李禄全; 包蕾
    • 摘要: 目的研究围生期各种因素对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热卡摄入的影响,以及早期摄入高热卡与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12月该院住院治疗并好转出院的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122例的临床资料,出生后第7天热卡(肠内+肠外营养)摄入大于或等于120 kcal/(kg·d)者纳入高热卡组,其余病例纳入低热卡组。结果与低热卡组比较,高热卡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更低、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更短。2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小于胎龄儿、自然分娩、单胎、产前使用足疗程激素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生期各种因素可影响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热卡的摄入。早期保证高热卡摄入,有益于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尽早达到全肠内营养,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
    • 杨秀芳; 简伟华; 丁俊彩; 陈康; 施尚文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炎症损伤与肠道微生态-LPS-TLR4通路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3月1日-2021年1月31日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监护室确诊为NEC新生儿11例为实验组,随机选取30例同期在新生儿科病房住院喂养顺利,排除NEC及败血症诊断的新生儿为对照组。采集2组新生儿的粪便标本,进行Real-time PCR表达谱分析2组粪便肠道菌群;取2组外周静脉血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和血清PCT、CRP、IL-6、SAA等指标,对比2组肠道菌群、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和炎症指标水平,通过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本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变形菌门占82%(9/11),厚壁菌门占9%(1/11),放线菌门占9%(1/11),对照组变形菌门占20%(6/30),厚壁菌门占73%(22/30),放线菌门占7%(2/30),2组患儿的粪便肠道菌群分布有差异(χ^(2)=11.521,P<0.05);实验组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患儿血清PCT、CRP、IL-6和SAA等炎症指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NEC患儿的肠道菌群以变形菌门为主,伴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和外周血炎症指标升高。可见,肠道微生态-LPS-TLR4通路可能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炎症损伤相关,具体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李强; 胡华琨; 叶玲玲; 刘青华; 缑海娣; 李明
    •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碳酸氢钠用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中液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拟行开腹探查术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60例,男37例,女23例,日龄<28 d,出生胎龄29~35周,体重1~3 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三组:复方碳酸氢钠组(B组)、复方醋酸钠组(A组)和复方乳酸钠组(L组),每组20例。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骶管阻滞。B组、A组和L组分别先予以复方碳酸氢钠、复方醋酸钠和复方乳酸钠20~25 ml·kg^(-1)·h^(-1)静脉泵注,1 h后调节为10~15 ml·kg^(-1)·h^(-1)静脉泵注直至术毕。记录输液开始即刻、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结束即刻的动脉血pH值、PaO_(2)、PaCO_(2)、BE值、HCO_(3)^(-)、Na^(+)、K^(+)、Ca^(2+)、血糖(Glu)和血乳酸(Lac)浓度。记录上述时点的HR、MAP、SpO_(2)。记录输液开始即刻至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开始后1 h至输液结束即刻两个时段的输液量、尿量和出血量。记录术中葡萄糖、多巴胺使用量和输血量,记录术中低血压、少尿和代谢性碱中毒发生情况。结果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结束即刻A组和L组动脉血pH值、BE值、HCO_(3)^(-)浓度均明显低于B组(P<0.05)。输液开始后1 h和输液结束即刻A组和B组动脉血Lac明显低于L组(P<0.05)。B组有1例(5%)使用葡萄糖,A组和L组均无一例使用葡萄糖。A组和L组分别有2例(10%)和1例(5%)输血,B组无一例输血。三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发生少尿和代谢性碱中毒。结论与复方乳酸钠和复方醋酸钠比较,复方碳酸氢钠可更加快速有效地纠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患儿的代谢性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可安全用于术前已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术中液体治疗,且有一定优势。
    • 殷桐; 包蕾
    • 摘要: 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其在人体的消化、免疫、内分泌、心血管、神经等多个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其产生及转运主要发生在肠道中,故其在肠道中的生理作用十分重要。故本文将就短链脂肪酸在肠道中的生理作用作一综述。
    • 刁莉萍; 林宝杰; 谭薇; 何海燕; 钟春霞
    • 摘要: 新生儿肺出血(NPH)是指新生儿肺大量出血且至少累及2个肺叶,常发生在一些严重疾病的晚期。NPH发病率为1‰~12‰,其中重度肺出血导致出生后第1周病死率约19%,主要病因包括感染性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脑膜炎、重症败血症等[1-2],而胎膜早破是NPH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