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民说

新民说

新民说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5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实践(党的教育版)、广东社会科学、开放时代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第二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华北电力大学国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等;新民说的相关文献由16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婕、张锡勤、田培良等。

新民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 占比:39.5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73%

专利文献>

论文:245 占比:59.76%

总计:410篇

新民说—发文趋势图

新民说

-研究学者

  • 张婕
  • 张锡勤
  • 田培良
  • 高京平
  • 南冰
  • 夏晓虹
  • 杨燕
  • 林静
  • 柯岚
  • 段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占子涵
    • 摘要: 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对佛学产生兴趣,又曾与谭嗣同、夏曾佑、宋恕等相互研治佛学.一般学术界注意到梁启超的佛学价值都疏于其在梁式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对其社会价值的深入研究还有所缺憾.梁启超的佛学思想所秉承着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自由民主精神,以佛学为由通过中西方文化对现实问题提出一套个人的见解.梁氏的佛学思想在教育观的应用包括热切倡导新民意识,以培育新民为教育目标;融入佛法于社会教育中;致力弘扬无我理念并推其为最完美的人生观.质言之,梁启超是在吸取佛学精华后同时融入他人佛学理念,贯通儒释与近现代西方进步文化,形成以治世、救国、育民为根本关怀的价值理念.
    • 舒沛
    • 摘要: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虽然其成就大多在政治与史学领域,但其文艺领域的观点也不容忽视。梁启超在文艺界的论说成果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文艺改革,构建起了梁氏文艺观体系,但其首要身份仍然是一位政治家,其文艺观中体现出“新民救国”的理想抱负。梁氏文艺观中的“新民”意识,源于其爱国政治家与思想家的身份,也源于其学贯中西的文化经历,对梁启超文艺观中的“新民”意识进行探索,可以帮助学界更好地理解其文艺观点的时代性与特殊性。
    • 林罗
    • 摘要: 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苦心孤诣地探索建立民族民主主义国家的道路,在《新民说》中,他笔尖饱含深情地创造出了一国新民,欲为世人开辟一个新世界。该书可以称之为梁启超思想的“晴雨表”,也是时代的“温度计”。“新民”说的发端与由来深刻体现了梁启超思想的变迁线索,《新民说》中“论公德”与“论私德”两节被视作梁启超思想由激进而缓和的“分水岭”。梁氏关于“新民”的苦苦思考与努力是近代以来时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缩影,对后世影响深远。
    • 李恭忠
    • 摘要: 梁启超接触近代共和概念之初,既关注君主要素去除的内涵,也触及德性要素伸张的内涵.结合政治理论研读和在美国的游历考察,到了1903年秋冬之际,梁启超大致形成了一种“积极共和”观念.这种观念强调德性要素与共和政体之间的正向关系,重心在于国民德性要素的积极伸张,而不在于君主要素的去除.这种积极共和观念与西方的共和传统有渊源,但主要是近代中国复杂的政治和文化变迁的产物.
    • 陈云度
    • 摘要: 发表于近代价值观念变革时代的《新民说》,其核心是论证"公德"之培育的重要性及其与"私德"之关系.其中"公德"涉及现代的公民个体和社会国家的关系,"私德"作为"公德"的补充出现,而且须是对往旧"私德"改造之结果."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实际上涉及"群己之辩"的争论,因而体现了20世纪初梁启超的群己观念:他通过引进西方思想对传统道德思想作了创造性的转化,以公德—私德论为视角,将其在"群己之辩"中的观点具体化,最终体现了善"群"以成"己"的宗旨.
    • 何书彬
    • 摘要: 1916年,梁启超43岁,这一年,他决定告别政界,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著述以及教育子女。他认为,教人学做现代人的新教育的实行,才是改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之道,才能真正带来一个现代中国。家书教子何谓新教育?在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即以他的如橡巨笔,创作了《论幼学》《论女学》等多篇文章,宣扬变革教育以造就新国民。
    • 高晓军
    • 摘要: 先秦文献中常见的"新民"二字并不代表体系化"新民"观念的建立.朱熹对《大学》经传文的划分及重新诠释标志着"新民"观念体系化的建立.其"新民"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通过"格物""致知"以达到自我的复性更新;二是在"明己德"后,将明己之"德"推及到除自我以外的整个外部环境中,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更新系统,两层含义由内而外,相互贯通.近代以来,梁启超的《新民说》是对传统"新民"含义创造性转化的标志性成果.虽然《新民说》是基于近代社会转型中"国民性构建"这一问题所论,但其说所统摄下的"公德""私德"两大核心概念依然赓续的是传统"新民"的两层含义."新民"观念在近代化的转变中仍然以传统之意为其底色.
    • 刘向娟; 本刊编辑部(图)
    • 摘要: "一个国家的文学和美术应该具备一种独立精神,这是其国民独具特质的外在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国家立于世界之中。"这是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常常被美术史学者们编入中国近代美术史重要文献册籍之中。期刊作为近代传播媒介的重要角色,其装帧设计的视觉元素,便是上述论点的重要注脚。
    • 王海晗
    • 摘要: 梁启超与鲁迅同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或缺的思想家,两者的启蒙理论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关联.以"新民说"与"立人"思想为例,二者共同建立了一种以否定性思维为基础的启蒙理念:把社会"进化论"转换为一种关于人性进化的价值判断作为理论支撑,并通过反向批判"国民性"的多重痼疾来建构起自身对于启蒙理想的信念.因着这样相似的思维路径,梁启超与鲁迅从深层上得以联系起来,并且使其改造"国民性"的议题具有了一种深度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