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

新康德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766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现代哲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等;新康德主义的相关文献由1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能、陈爱萍、于洪颖等。

新康德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766 占比:99.55%

总计:33918篇

新康德主义—发文趋势图

新康德主义

-研究学者

  • 张玉能
  • 陈爱萍
  • 于洪颖
  • 周亚祥
  • 夏凉
  • 孙云宽
  • 安维复
  • 张双利
  • 张永辉
  • 殷叙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车辕
    • 摘要: 麦克斯·阿德勒作为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其思想延续了新康德主义者的主张,认为社会存在集中表现在社会文化之中,并将康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用康德的先验结构来解释社会文化现象。阿德勒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从“社会性”这个先验前提出发来理解社会主义,但其将“经济关系”等都归为“精神关系”,将社会存在“精神化”,过分夸大了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对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理解,这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歪曲解读。
    • 张任之
    • 摘要: 1933年,胡塞尔的晚年助手欧根·芬克(E.Fink)发表长文《当下批判中的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回应了新康德主义者对胡塞尔思想的批判。在这篇得到胡塞尔本人首肯的论文末尾,芬克表明,被误解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宿命,其根源在于它所包含的超越论幻象。2017年,丹麦现象学家丹·扎哈维(D.Zahavi)在《胡塞尔的遗产》序言中感叹,即便胡塞尔研究已经非常出色,仍不能避免对其思想的基本误解,而这些误解严重阻碍了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目标与抱负的合理把握。他建议,为了切实评估胡塞尔思想的价值,我们应该追问:“胡塞尔现象学对21世纪的哲学是否仍有意义?”
    • 何群; 康志雄
    • 摘要: 2019年以来,危险驾驶罪成为个罪案件数最多的罪名,该罪是否导致“过罪化”的问题是晚近刑法界热议所在。该罪作为典型的预防型犯罪,其前瞻性的风险预防范式旨在阻断行为危险性向结果危险性转化的因果流程,但其独特的归责范式也潜藏着虚化构成要件、不当延展刑法触手的法治危机。犯罪是事实与价值交织的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视域下对犯罪本质的揭示,危险驾驶罪也应契合犯罪本质的内在要求。危险驾驶罪的出罪存在理论和实务上的困境,根源在于形式解释导致入罪标准过低。刑法的谦抑包括立法的谦抑和司法的谦抑,在刑事法网日益严密、法定犯不断增加的当下,需借助功能主义基础上的刑法实质解释方法,着力通过司法之实质评价建构该罪的出罪机制,实现刑法谦抑。
    • 叶建
    • 摘要: 1923年起,李大钊史学思想较之前发生了微妙变化,在这过程中日本史学理论对他的影响不可忽视.当时,李大钊以铃木宗忠《社会哲学与历史哲学》和内田银藏《历史理论》两部日本史学理论著述为蓝本,进一步完善自身对唯物史观内涵的理解,以及对相应的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这种做法既反映李大钊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也表现了李大钊积极参与中西史学交融和中国史学理论话语建构,以期建设中国新史学的文化诉求.
    • 徐子煜; 雷磊
    • 摘要: 凯尔森和拉德布鲁赫在法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同为深受新康德主义哲学传统影响的学者,两者的学说立场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需要深入其分歧的根源,即从法哲学方法论进行理解。从“模态规范性命题”出发,可以将两位法哲学家讨论的核心问题归于法科学的属性问题。新康德主义哲学的马堡学派为凯尔森提供了将法科学归结为规范科学的方法,西南学派则为拉德布鲁赫提供了将法科学归结为文化科学的方法。从法科学的属性的分歧中,可以衍生出两位法哲学家对于法概念和法效力、法理念、相对主义的限度等问题的分歧。理解两位法哲学家学说立场分歧的关键在于理解他们对法科学属性的不同认识。
    • 吴一帆; 黄学胜
    • 摘要: 青年卢卡奇对待苏联布尔什维克的态度存在着从新康德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过程。在《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一个伦理问题》一文中,卢卡奇赞扬布尔什维克主义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也认为其暴力革命缺乏伦理基础。随后他受到宗教伦理思想启发,在《策略与伦理》中认为布尔什维克主义运动的伦理基础是牺牲精神,并将内在人性的动机上升为无产阶级的阶级伦理。在实践上,卢卡奇还视布尔什维克党为伦理实体。但由于他对无产阶级伦理的过高估计,脱离了现实发展的基础,通向了以救世主自居的乌托邦主义。卢卡奇这一思想转变是其走上马克思主义和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前提,对完整理解卢卡奇其人及其思想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初始定向有积极意义。这也提示在看待和展开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时须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
  • 7. 韦伯与新康德主义:继承与批评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陈德中
    • 摘要: 韦伯的社会学脱胎于德国观念论传统,尤其是其所处时代的新康德主义.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独特性命题",文德尔班的"历史学家的形而上学权利",腊斯克的"非理性的裂隙",以及李凯尔特的历史科学的概念构造等问题,都被韦伯纳入其反思批判范围.韦伯在"个殊性"存在与"抽象性"理解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其学说充分吸纳了新康德主义对于个体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强调,但同时也主张,人类的精神能力可以理性地支配人类各种不同的"观念旨趣"乃至非理性的"物质旨趣".以其"理想型"观念为代表,韦伯最终建立了其独特的解释理解社会学.
    • 德弗兰克·萨利格; 段蓓(译)
    • 摘要: 尽管拉德布鲁赫和康特洛维茨的生平与作品存在显著的共同性,但有关两者间的议题却一直未被广泛地讨论。此外,对于两人在法哲学和法律理论领域的关系,也存在诸多误解。本文首先讨论拉德布鲁赫和康特洛维茨生平和作品上明显的相似及共同处,其次阐释相对主义和三元论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共同的新康德主义的基础,最后探讨自由法运动是否为两位学者提供了共同的方法论基础。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拉德布鲁赫和康特洛维茨之间有明显的不同,但两人也存在共同的确信。
    • 姜维端
    • 摘要: 柏拉图的接受史和诠释史本身是柏拉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柏拉图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历代哲学家常常借助对柏拉图的诠释来展开自身的哲学思辨,在这个诠释的过程中又反过来对柏拉图的形象重新进行塑造.其中,对现代柏拉图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康德的柏拉图诠释.康德借柏拉图的理念论来阐明自己关于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二元论主张,并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改造为一种批判哲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个观念论视域中的柏拉图经过新康德主义的哲学阐发和关于柏拉图作品的文体学与年代学分析,为后世的柏拉图研究确立了经典的解读范式和研究主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