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019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江淮论坛、黄山学院学报、安徽史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第十六届中国环境遥感应用技术论坛、第十次全国环境监测学术交流会等;新安江流域的相关文献由23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春玲、阮本清、张潇等。

新安江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5.8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2019 占比:93.69%

总计:2155篇

新安江流域—发文趋势图

新安江流域

-研究学者

  • 张春玲
  • 阮本清
  • 张潇
  • 曾凡银
  • 王玉秋
  • 许凤冉
  • 陆林
  • 刘玉龙
  • 姚棣荣
  • 孟枫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孝东
    • 摘要: 今年是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10周年,接下来如何更深入推动试点工作?来自新安江畔的全国人大代表、歙县深渡镇大茂村党总支书记姚顺武对此进行了很多思考。他告诉笔者,试点10年来,新安江流域水源保护、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这说明生态补偿机制对推进跨省、跨流域治理是管用的一招,今后应继续深化,不断丰富补偿内涵。
    • 赵星辰; 许海; 俞洁; 刘明亮; 单亮; 程新良; 朱广伟; 李慧赟; 朱梦圆; 康丽娟
    • 摘要: 快速城镇化会加剧地表水体氮磷营养盐的富集,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研究城镇分布对河流与湖库氮磷污染特征的影响,分析其污染热点与来源具有重要意义.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调查了新安江水系及千岛湖水体氮磷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水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揭示了千岛湖水体氮磷污染的来源.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新安江水系氮磷浓度季节性变化差异明显.TN浓度表现为冬季枯水期[(1.96±1.24)mg/L]>主汛期[(1.63±0.71)mg/L]>春汛期[(1.42±0.49)mg/L],TP浓度表现为主汛期[(0.101±0.049)mg/L]>冬季枯水期[(0.067±0.068)mg/L]>春汛期[(0.06±0.033)mg/L],汛期氮、磷浓度分别是非汛期的1.6和2.4倍.②空间上,城镇污染对水体营养盐浓度影响显著.水体流经人口集中、城镇化程度高的屯溪区后,TN、TP、NH_(4)^(+)-N浓度平均增幅分别为86.1%、77.7%和164.4%,干流水体受纳歙县城镇三大支流来水后,TN、TP浓度平均增幅分别为47.6%、70.3%.③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 km缓冲区耕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占比与氮磷营养盐各形态浓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建筑用地面积占比对NH_(4)^(+)-N浓度影响较大(R=0.323,P<0.001),耕地面积占比对NO_(3)^(-)-N影响相对较大(R=0.265,P<0.05).研究显示,城镇面源污染是新安江水系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降雨径流是水体磷富集的主要驱动力,枯水期城镇污染对水体氮浓度的影响较大,在千岛湖营养盐控制中应尤为关注上游城镇污染管控.
    • 谢达; 李立州
    • 摘要: 2020年7月7日,新安江上游普降暴雨,局地发生特大暴雨,造成山洪爆发,河水暴涨,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暴雨洪水使歙县地区因受灾严重导致高考延期,造成非常巨大的社会影响。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到控制断面和洪痕的高程,利用面积比拟法求得洪峰流量,最后通过实测数据,使用相关关系法分析得到调查区内流域洪水重现期约15 a。
    • 曹中琴
    • 摘要: 新安江流域面源污染问题相对突出,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总体偏高,严重影响了上游河道水质和下游千岛湖水生态安全。以新安江流域水体中总氮和总磷指标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新安江流域氮磷污染现状,在新安江流域主要河流中,率水河的水质最优,其总氮、总磷浓度低于新安江干流;横江水质次之,其总氮、总磷浓度与新安江干流整体处于同一水平;练江水质受污染程度最大,其总氮、总磷浓度高于新安江干流整体水平。通过模型进行溯源分析,得出了沿江两岸的面源污染是造成新安江流域氮磷污染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建议:优先针对歙县开展农业种植污染防治,在保证月潭水库生态流量的前提下减少水库蓄水对下游水质扰动并制定合理水质目标,以实现对新安江流域的污染防控。
    • 张文平; 吴师
    • 摘要: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已开展三轮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补偿试点工作的推进,对跨省断面水质要求越来越严格,氮磷权重越来越高,导致P值测算值越来越高,甚至与水质变优趋势不符,建议调整P值权重系数、深化基础研究、使P值测算对水质考核计算更加精准。
    • 李伟; 邱阳; 张耀宇; 胡长玉; 杨雨玲
    • 摘要: 为了解新安江流域安徽段蚌类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利用徒手采集、三角拖网、抄网、蚌耙捕捞等方法,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对新安江流域安徽段9个重要区段蚌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2118份计23种,隶属1科(蚌科)10属,中国特有种达16种,圆顶珠蚌在各站点均为优势种。以昌溪河、扬之河区段蚌类多样性(香浓威纳、辛普森指数)和均匀度(Pielou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丰乐河、练江河、渐江河区段相对较低。调查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蚌类资源较为丰富,但各区段蚌类分布与群落结构组成具有差异性。
    • 谢慧明; 毛狄; 沈满洪
    • 摘要: 上游居民实践中甚少收到生态补偿资金,流域生态补偿的普惠性亟需提高。普惠的生态补偿不仅要增加上游居民的获得感,还要通过准确把握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意愿及其偏好让他们得以获得与生态增益行为贡献相匹配的补偿。以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基于条件价值法研究了上游居民接受生态补偿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上游地区基于居民最小受偿意愿的合意生态补偿规模约为165.60亿元/a,其中浙江淳安县和安徽黄山市的合意受偿规模分别为44.32亿元/a和121.28亿元/a。(2)上游居民的受偿意愿随其年龄和家庭人口数的增加而提高,农村居民的补偿诉求比城镇居民更高,收入变化带来的受偿意愿边际变化约为0.04。(3)淳安县居民受到的环境规制强度偏高,他们的受偿意愿也更高;上游居民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频率与他们的受偿意愿正相关。(4)上游居民感知的政府环保投入负担与实际负担不匹配,流域政府需增加有效生态公众宣传以实现政府环保投入和治理成效的价值。(5)异地移民就业安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补偿资金缺口压力和地方有效就业压力。
    • 胡东滨; 林媚; 陈晓红
    • 摘要: 基于2000~2019年浙江和安徽2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定量分析新安江3轮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政策对其水环境效益的总体性和结构性影响.结果表明:政策效果在时间上存在异质性.第1、2轮政策试点显著的提升了新安江流域整体的水环境,但第3轮试点对上游水环境的影响是负的.政策效果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使下游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平均提高了0.068亿元,但使上游生物多样性价值平均降低了0.015亿元.政策效果在结构上存在异质性.通过对水环境效益的结构性分解,发现横向生态补偿政策使新安江流域的水质净化能力价值平均提高了31.874亿元,但使其产品供给价值平均下降了13.402亿元.政策效果存在预期效益.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政策效果在政策正式实施前2年已经出现.
    • 陈方舟; 王瑞芳
    • 摘要: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上下游生存权与发展权矛盾、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目前,全国首个跨界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进入到第三轮,仍面临着如何向长效机制转化的难题.通过对生态补偿的理论框架、实践过程与效益的研究,分析了生态补偿的运转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基于共享共建理论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科学可行的,但现阶段也暴露出水质保优难、资金链短缺、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第三方平台,研究、统筹协调多方权益,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促进新安江试点向可推广的新安江模式转变.
    • 张潇; 张晓瑶; 陆林; 李冬花
    • 摘要: 流域景观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吸引物之一,亦是探究旅游干扰对大尺度生态环境影响极具操作性的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以新安江流域为案例地,按照"流域-旅游热点区-景区"逐级递进的研究尺度,深入剖析旅游干扰背景下的流域景观格局演化过程,并借助格网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旅游干扰背景下的流域景观格局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新安江流域以林地景观为主,整体景观格局受人为干扰程度逐年加剧,景观异质性提升,景观结构趋于均衡发展;(2)新安江流域高强度的旅游活动未加剧旅游热点区内的景观格局恶化趋势,但致使景区景观破碎化加剧,林地等优势景观的优势度和完整性降低,景观多样性提升;(3)新安江流域景观格局主要受河湖、城市、景区等干扰源影响,地形地貌是景观格局演化的核心驱动维度,而气候、工业发展水平和交通等维度对流域景观格局整体影响力较小;(4)旅游维度中的距高级别景区距离因子对景观格局作用显著,但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直接收入对景观格局解释力较低,旅游对流域景观格局的干扰具有尺度局限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