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343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3篇、专利文献466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剧作家、人民音乐(评论版)、四川戏剧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相关文献由33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世雄、童道明、叶涛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3 占比:42.40%

专利文献>

论文:466 占比:57.60%

总计:809篇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发文趋势图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研究学者

  • 陈世雄
  • 童道明
  • 叶涛
  • 林洪桐
  • 杜定宇
  • 王清辉
  • 郑雪来
  • 马少波
  • 刘厚生
  • 吴光耀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双; 韩瑞瑶
    • 摘要: “演员创造角色”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斯坦尼一生舞台经验的重要总结。本文阐明了“演员创造角色”的重要思想及理念,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对女主角托斯卡的形象塑造进行结合研究,使得人物的性格以及情感的表达能够更加充分和准确;将“演员创造角色”的理念融入歌剧人物的塑造之中可以使角色更立体,丰满,打动人心。
    • 靳志刚
    • 摘要: 表演源自古代宗教的祭祀大典,群众通过演绎故事传说,表达对神的敬仰及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当代,世界各地的表演形式逾千种,但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只要是能够打动观众的表演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20世纪60年代,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教学体系被引进戏剧学院,之后斯氏体系学习的艺术学院学生的表演都被称为“学院派表演”。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电影百花齐放,表演事业大力发展,学院派被广泛提及和大力推广,为广大业内人士所推崇。它引领了中国表演艺术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的戏剧影视表演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学院派表演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表现手段,怎样保持学院派表演在新时代的鲜明特色,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是每一位表演专业教师与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井上美莉
    • 摘要: 本文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剧作家在动员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戏剧实验中与苏联戏剧和理论的接触。笔者探讨了苏联戏剧理论与戏剧表演的融合如何推进左翼剧作家的议程,并为后来的现代话剧和电影改革奠定基础。文章研究表明,1943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作品被首度翻译成中文之前,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在30年代中后期即在章泯的指导下让苏联戏剧理论参与到上海戏剧作品的排演和制作之中。该剧团的演员们将波兰导演、教师兼演员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的作品译成中文,并撰文将自己比作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暴风雨所诞生的》中的卡特琳娜,以及费奥多·瓦西里耶维奇·格拉德科夫的作品《水泥》中的达莎等角色。本文通过探索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中国现代戏剧的联系,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作出贡献。
    • 唐俊
    • 摘要: 一、从方法论转向“脸”的关注.在现代电影批评中,演员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领域,这是因为它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更靠近“现象学”的范畴。从整个电影批评史来看,演员主要作为一个“物像”来进行研究,对于他们所创造的表演效果,也只能用主观性的词来表述,如“真实”或“虚假”。从电影表演的方法论来看,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体系发展起来的方法派。
    • 董晓
    • 摘要: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观的重要标识,是他力求突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途径。但是,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陌生化,是对这一概念的个性化表达,既包含了陌生化原本的内涵,亦有布莱希特所特指的涵义,因而有了意义的变异。从陌生化概念的本义出发,这一概念并非如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划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戏剧观的标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舞台艺术同样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只是这种陌生化不同于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陌生化。因此,从陌生化原本涵义出发考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布莱希特的戏剧观,是认清这两种不同戏剧理念、矫正以往对它们的误解的有效途径。
    • 罗宇
    • 摘要: 迈克尔·契诃夫(Michael Chekhov,1891-1955年)是20世纪最为独特的演员和表演教师之一。从1913年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实验性的第一工作室的初次职业演出开始,到42年后在好莱坞去世,契诃夫先后震惊了俄语、德语、法语和英语世界的观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每每提及契诃夫--这个较为激进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代表演体系的挑战者,都称其为"我最为杰出的学生"。文章指出,迈克尔·契诃夫的方法是一种外在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方法,他以激发表演灵感为核心的演员训练与创作方法,涵盖人物性格刻画(想象的身体与中心)、想象力、心理姿态等。契诃夫方法的建立受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鲁道夫·斯坦纳、瓦赫坦戈夫的支持与影响,最终在英国和美国得到系统性发展。
    • 孙颖
    • 摘要: 歌剧是结合音乐与戏剧为一体的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门表演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被称为体验派,他的表演艺术理论尤其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他的表演体系探讨了演员的精神天性和形体天性的各种元素,以及它们在表演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斯氏理论中内部与外部体验技术的训练,借鉴这一理论,对歌剧中的“情感体验”进行训练,帮助演唱者在演唱歌剧作品时将“情感表达”为下意识的行为,从而为演唱歌剧进行服务。
    • 陈世雄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俄罗斯学界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两位大师在档案的发掘、整理和学术研究方面,都获得巨大进展.然而,由于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中苏、中俄关系,以及我国国内局势均复杂多变,这些情况,我国戏剧界、学术界了解得不够及时、不够全面.本文试图对这些情况做一番简单的介绍,供读者参考.
    • 陈世雄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俄罗斯学界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两位大师在档案的发掘、整理和学术研究方面,都获得巨大进展。然而,由于在这段历史时期内,中苏、中俄关系,以及我国国内局势均复杂多变,这些情况,我国戏剧界、学术界了解得不够及时、不够全面。本文试图对这些情况做一番简单的介绍,供读者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