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教

文教

文教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3年内共计2661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专利文献2500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四川统一战线、台声、人文杂志等; 文教的相关文献由3122位作者贡献,包括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周莉娟、阚宏彪等。

文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6.05%

专利文献>

论文:2500 占比:93.95%

总计:2661篇

文教—发文趋势图

文教

-研究学者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周莉娟
  • 阚宏彪
  • 余娟
  • 汤芳
  • 王明利
  • 冯小萍
  • 李娜
  • 牛国静
  • 不公告发明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庆财
    • 摘要: 清代雁门冯氏家族文化绵延久远,有赖于母教对诗书经典和家训、家风的传递。冯氏母教主要包括文教(诗书教育)和德教(品格教育)两个方面,“家”是母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孝”是母教所期望于儿辈的核心品质。影响所及,冯氏家族诗文中多有思母、忆母和节孝主题,而“善良品格”和“牺牲精神”是冯氏母亲形象的共性,表现出很强的模式化特点,反映了母教所负载的家族文化、民族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共同影响。
    • 廉水杰
    • 摘要: 隋末唐初大儒王通,生前即有“王孔子”之称,初唐名士魏征、房玄龄等都出自其门下,其儒家经典视域中的“风雅精神”,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士的“君子才性”,还蕴涵了个体“教化天下”的使命,是一种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风雅文教精神”。王通希冀通过“道”的“文教”功用来影响天下,其批评谢灵运、沈约等而褒美曹植、颜延之、王俭、任昉等六朝作家。在王通的经典视域中,“君子才性”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下呈现;“教化天下”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上呈现,初唐文士们的视域与王通的视域出现了融合,“风雅文教精神”从而演绎为初唐的文化趋向,并推动形成了盛唐气象的蔚为大观。
    • 沈蕙
    • 摘要: 同治初年,甘肃社会动荡、文化凋敝,书院教育日渐走向衰落。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其“化民”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扶持甘肃各地兴办书院、宣传儒家文化,推动了甘肃书院教育在同治末、光绪初年的复兴,对近代甘肃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林洁滢; 安妮
    • 摘要: 清初,由于战火天灾,雷州半岛文化教育处于停滞。寓贤群体承担了文教复兴的责任,以致力兴学、教化民众、纂修方志为主要形式,为雷州半岛文化教育的恢复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拟以地方志为主要材料依据,对寓贤个体或群体在雷州半岛进行的文化教育活动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
    • 孙宝
    • 摘要: 北齐帝师大致分为三类,即三师,太子三师、三少,以及以国子学官为主体的诸王师友、太子侍读、侍学等.三师多由高欢、高澄军府旧臣、乡党姻戚或高氏藩王出任,是高齐政权建立、新旧君位嬗递、皇族内部权力分割的主导力量,也决定了北齐皇室崇胡抑华的基本立场;太子三师一般选任鲜卑勋旧或高齐藩王,三少则多任命士族名流,在萧祗、魏收、邢邵、李浑、王晞、杨愔、郑述祖等人的倡导下,尊赋重文成为皇室乃至朝野的主流风尚,对天保至武平年间的文事繁荣具有推动作用;中央学官与东宫经筵侍读、侍讲、诸王师友等,多出自燕赵寒儒,具有专经、恭谨、勤勉等特点,特为高氏政权信重.北齐帝师作为军、政、学、文等领域的代表人物,有力的塑造了北齐皇族文教务实而多元的特质,并确保皇权运作始终不偏离北魏所奠定的胡汉二元的政治轨道.帝师家族与北齐皇室之间,也产生双向塑造的效应.帝师在履行太子或新君师傅之职的过程中,往往将相关理念、从宦经验归纳为治家收族的家训、格言,进而以家风特色鲜明的郡望名门的形式引领北齐乃至隋唐士风与文运嬗递的历史进程.
    • 姚中秋
    • 摘要: 春秋后期,治、教二分,并分头演化:孔子构建文教,各国竞争造就官僚制国家.汉立国之后,儒家士人曾致力于推动两者之合一,但在当时权力和意识形态的约束下,接连遭遇挫折.文翁作为接受过五经教育而入仕之早期士大夫,凭借其志于道的精神担当和政治主动性、创造性,绕开阻力较大的中央,在相对僻远的蜀郡进行地方制度创新,兴办公立教育,而后由汉武帝推广到全国.因此,文翁兴学是文教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摘要: 士造且留则文教兴,文教兴则三民附,三民附则百业盛矣,是可转乡村之敝。谓振兴者以其敝也。若敝之状,察村情者知之也,而敝之由,或非尽知之也。夫医者治病,望闻问切,视状而诊确也,乃可施方。使方不对症,虽熬良药不可矣。
    • 摘要: 馆校合作、文教结合由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必须以制度为中介,正如教育改革总是以制度的转型和创新作为突破口。就我国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而言,关键同样在于制度性因素的调整。因此,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中小学、博物馆的文教需求出发,以新制度主义为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解剖我国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的主要现实问题和背后根源,进而提出优化型制度设计。基于上述思路,本书按照如下逻辑从三方面展开.
    • 寒鲲
    • 摘要: 宋元两朝400年间泉州港的鼎盛,为泉州地区之文化交流与文教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国内外的名士、贤达乃至各路宗教都在泉州地区留下了各自特有的文化印记,文脉与教义在泉州交相辉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甚至发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感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泉州的文化多元与文教之发达。
    • 赖鹏辉
    • 摘要: 重庆市档案馆有这样一份档案,它有37页,是中共四川省委在1930年11月份印制的,它是一本伪装成《国文教本》的党内文件。翻开正文第一页,可以发现它的右上角写着“国文教本第四集”,内容是节选的《左传·蹇叔哭师》,然而《左传·蹇叔哭师》的内容只有一列,从第二列下半段开始为我党的文件《中央通告第九十号》《三全扩大会的总结与精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