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表现

文学表现

文学表现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1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45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齐鲁学刊、河西学院学报、文艺评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等;文学表现的相关文献由25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炳海、王运涛、张业松等。

文学表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3 占比:7.9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045 占比:92.02%

总计:3309篇

文学表现—发文趋势图

文学表现

-研究学者

  • 李炳海
  • 王运涛
  • 张业松
  • 张晓风
  • 徐志啸
  • 柏文猛
  • 王峰灵
  • 肖清
  • 陈晓明
  • 陈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芳民
    • 摘要: 佛典阅读是文人接受佛教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其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显示其佛教的接受情况.从李白作品看,其可能阅读过的佛经典籍应不少于16部,并大致经历了开元、天宝及至德后至病殁时期三个阶段.三阶段的接受特点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从一般性的阅读接受到佛理探求、禅悟体验,再到兴趣逐渐消退的发展过程.就作品的文学表现特点来看,一是社交应酬性作品较多;二是诗文的佛典语汇运用体现了其学佛习禅的知识积淀,但因其接受佛教思想的有限性,故作品的意义世界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三是因佛教思想未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创造,故未能形成诗禅融合无间的诗歌意境.
    • 陈珍; 王峰灵
    • 摘要: 十九世纪随着工商资本主义的进程,英国原有的社会结构日趋解体,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中产阶级势力逐渐壮大,贵族势力日渐式微,财富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人生成败的价值尺度.遗产继承是改变人们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契机,由此演绎出一系列遗产纷争与爱情阴谋.作为具有时代烙印的社会现象,遗产继承成为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从奥斯汀到哈代跨越整个世纪.从历时性角度分析,遗产态度经历了从世纪初温馨现实主义的听任命运被动接受,到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主动争取,再到中后期惊悚小说的不择手段的变化,揭示出十九世纪人们财富观念和遗产态度的流变.
    • 陈珍; 王峰灵
    • 摘要: 十九世纪随着工商资本主义的进程,英国原有的社会结构日趋解体,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中产阶级势力逐渐壮大,贵族势力日渐式微,财富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人生成败的价值尺度。遗产继承是改变人们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契机,由此演绎出一系列遗产纷争与爱情阴谋。作为具有时代烙印的社会现象,遗产继承成为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从奥斯汀到哈代跨越整个世纪。从历时性角度分析,遗产态度经历了从世纪初温馨现实主义的听任命运被动接受,到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主动争取,再到中后期惊悚小说的不择手段的变化,揭示出十九世纪人们财富观念和遗产态度的流变。
    • 张昕
    • 摘要: "地缘批评"发端于法国,发展成熟于大西洋彼岸,其理论图示主要在三个互证的方面呈现。其一,地缘批评是文学批评对于空间转向的应激反应,并尝试完整构建有关文学的空间表现的文论体系。其二,以文本的现实空间映射为基础,地缘批评规划了阅读想象的可能区域。其三,在空间多面属性的总体观照下,地缘批评的方法论建构突出了文学空间的本体特征。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空间感扩张到世界的层次。在时间等价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范畴内的空间想象得以成倍增长,旧有的时间线索因而消弭在形态多变的空间组合中。本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底色,哈维以地理学方法进入空间的历史维度审视社会文化现状。时空压缩的特殊现实经由地理学想象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重新确立了人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客观视角,也将繁复的后现代状况有效地容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作为后现代愿景中多变、反复的现实镜像,融合诸辩证范畴的文学势必加入这一考量:涉及文学的空间表现,当作者从时间的串联讲述者变为时空变化的编织者,而阅读以自身现实的空间感知为基础,空间发挥其媒介作用勾画出一个"可能的世界"。在这样的辩证关系中,文学空间重组了真实的表现形式,以语言为本体创造的可拆卸的空间网格勾连起人们的空间想象。
    • 王汝良; 徐剑英
    • 摘要: 《法显传》在文学归属上,因宗教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法显传》最适合归入宗教文学.在文学表现上,《法显传》纪实性与情感性兼具,白描与工笔结合,文风简洁朴实.在文学影响上,《法显传》为后世文学开辟了新的表现空间,也蕴涵着丰富深湛、可供阐发运用的人文价值.
    • 单援朝
    • 摘要: 主持人语:本专题由以下3篇论文组成:单援朝《中日女性作家笔下的中国日本遗孤的形象——以山崎丰子〈大地之子〉和严歌苓〈小姨多鹤〉为例》,王志松、刘楚婷《水上勉沈阳题材作品中的“小孩”形象论考》,林涛《阿万纪美子的“满洲”书写及其“满洲”认知——以〈云〉为重点考察对象》。3篇论文考察的对象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题材都涉及开拓团、日本遗孤。可见在有关伪满洲国的历史记忆中,两者已成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及题材。
    • 李彦文
    • 摘要: 进城务工女性是在三种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城乡差别造成的乡村贫困,城市与工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女性对农村生活家庭父权制的不满及其现代性渴望,都促使她们从农村家庭中的女儿、妻子或母亲,变成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独立谋生的工人;当代文学对进城务工女性的表现,在丰富了当代文学的题材和主题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