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51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文化理论、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8987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等;文化社会学的相关文献由286位作者贡献,包括司马云杰、张意、杨向荣等。

文化社会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 占比:1.2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987 占比:98.70%

总计:19238篇

文化社会学—发文趋势图

文化社会学

-研究学者

  • 司马云杰
  • 张意
  • 杨向荣
  • 侯志阳
  • 冯婷
  • 刘少杰
  • 刘晗
  • 刘永利
  • 常运立
  • 张少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前沿、文化现象和社会议题,共由11篇文章组成。书中既收录了文化社会学领域部分领军人物的标志性研究作品,又不乏新近前沿学者基于经验考察的真知灼见。将经典与前沿相结合、运用文化理论工具去解剖各类社会现象,是《文化社会学:经典与前沿》的突出特点。同时,关于如何理解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事项,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讨论。
    • 刘波
    • 摘要: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如节日、礼仪等)之中的一种的体育活动,具有生活化、传统性、模式性和集体性等特征。地域文化主要针对特定空间范围内群体的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等层面展开研究,涉及文化史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及人类学的所有内容。
    • 王树江
    • 摘要: “autonomy”一词从政治领域的“自治”扩展到道德伦理上的“自律”再到艺术与审美范畴上的“自主”的过程中,源于社会领域的分化、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兴盛、艺术家及其创作的独立以及艺术风格与表现的革新,各时代的理论家都曾对“艺术自主”作出思考。到20世纪,从艺术和美学的本体维度与文化社会学的外在视野出发的阐释使“艺术自主”具备了多元化的内涵和价值,此时的观点以“为人而艺术”为核心呈现出一种立场上的统一。因此,应当坚持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思想立场,客观辩证地考察历史和语境、理论与实践,以赋予“艺术自主”更具时代性和语境性的内涵与价值,藉此推动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和社会。
    • 贾云乾
    • 摘要: 年祭习俗作为特殊的民间文化,赋予正月初一以某种神性。人们借助磕头、焚香、旺火的礼仪与天地相通,以虔诚与行善与其进行“礼物交换”表达感恩,以期惩恶奖善,荫庇后代。神、鬼、祖先三位一体信仰构成了村落的信仰空间,缓解了村民的恐惧,并在当地村民的“发明”与代际传承中得到发展。但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流动加快,村落逐渐空心化,脱离村落的个体缺乏文化认同,同时,人们更关注工具理性,一味追求财富。日常忙碌导致缺少个体化闲暇,精神文化遭到忽视,使得信仰空间文化控制作用减弱,发生变迁。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出发,以晋南Y村的年祭习俗为分析对象,剖析以村落为载体的信仰空间文化构成,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认同的路径。
    • 耿达; 唐九龄
    • 摘要: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语境中,形成了文化经济学、文化管理学等分支领域。文化产业研究兴起于社会学,是文化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国外形成了几种颇具影响的学派与学术理论。文化产业研究的文化社会学视域,需要关注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网络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文化产业的文化社会学研究需结合新时代发展特征与要求,重点关注文化产业与区域社会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消费结构、社会分层等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研究范式。
    • 李健
    • 摘要: 图文关系问题自20世纪末以来,逐渐成为文艺学、美学、艺术史、文化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在这一过程中,该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不仅得到了多重维度的深入探讨,而且越来越有待于在学理层面予以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杨向荣教授的新著《图文关系及其张力的学理研究》可谓恰逢其时。围绕图文关系、张力、学理三个关键词,该书既不乏现象层面的系统考察,又充分体现出一种“以论证史、以史佐论”的理论自觉意识。对于当前的图文关系研究来说,该书所展现出的创新视野以及在话语体系建构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具有颇为显著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石菲
    • 摘要: 绘画史的叙述结构体现了绘画史叙述者对史料的整理方式,近现代以来的绘画史家致力于改善传统画史注重史料的记载忽视史料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缺陷。傅抱石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下文简称《史纲》)开篇即言“注意整个的系统”,以实现绘画史系统性书写的目的。笔者以文化社会学视角从叙述分期及叙述线索两方面对《史纲》的叙述结构展开研究,发现傅抱石有意识地从自身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分析绘画史现象,将追求民主与自由、个性与解放的人文主义时代精神和影响绘画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相结合,对“南北宗论”做时代性阐释,开发这一画论在画史叙述中起到的结构性作用,形成了“朝野对峙”的叙述线索,并以文化与政治对绘画发展的影响进行叙述分期的叙述结构。
    • 秋叶
    • 摘要: 近些年欧洲学界以圆明园为主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有两部专著颇具代表性。其中一部是法国历史学家、著名记者伯纳·布立赛先生(Bernard Brizay)的《洗劫圆明园:第三次鸦片战争》(Le Sac du Palais d’Été.Troisième Guerre de l’Opium,2003),作者在大量收集研究亲历这场战争的英法将军、士兵、外交官、翻译、随军医生、牧师和记者所撰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以较为客观公正的眼光重构了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京津,尤其是劫掠焚毁圆明园的整个过程。另一部是瑞典学者林瑞谷(Erik Ringmar)的《自由主义的野蛮行为:欧洲人毁灭圆明园》(Liberal Barbarism:The European Destruction of the Palace of the Emperor of China,2013)。这是一部跨学科著作,涉及国际关系、文化社会学、史学、形象学等。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此书“既非一般的史学书籍,亦非有关中国的个案研究,而是一部欧洲人的批评反思之作”。
    • 李锋; 史东芳
    • 摘要: 校园欺凌行为可归结于偏差行为,其成因源自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时,文化社会学成因理论更具有理论解释力.校园欺凌可能产生于风险社会中社会结构的紊乱、个体对紧张情绪的不合规缓释、低阶层群体遭遇主流文化排斥等社会结构成因,并深受个体对它者欺凌行为的习得、个体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过低等社会交互过程成因影响,同时也与个体遭遇标签化和污名化、校园不同个体或群体间稀缺资源的冲突等社会反应成因有关.基于文化社会学理论视角,可通过恢复"和谐化"的校园形态、营造"友好型"的校园氛围、转向"包容式"的欺凌治理范式等治理思路以消解校园欺凌的发生.
    • 李智; 彭志浩
    • 摘要: 扩大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对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地区建立以人民币为核心的货币合作格局、发挥人民币国际货币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化社会学理论框架,从信任机制、成本风险、制度介导三个维度阐释文化社会学视域下人民币在东盟国家使用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的一致性与高度社会认同,对人民币在东盟使用范围的扩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则成为人民币在东盟国家使用的主要社会阻力,而合理的文化联系与规范的文化管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弭这一阻力.在对模型内生性、稳健性进行检验后,研究结论仍成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