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人精神

文人精神

文人精神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876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文化月刊、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全球视域下三山五园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7东方文化与设计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等;文人精神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吉庆荣、张克锋、彭亚奇等。

文人精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2.4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876 占比:97.54%

总计:6024篇

文人精神—发文趋势图

文人精神

-研究学者

  • 吉庆荣
  • 张克锋
  • 彭亚奇
  • 时嘉忆
  • 梁深
  • 王艳梅
  • 谢燚
  • 邹杰慧
  • 郑亮
  • 丁国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江洁
    • 摘要: 《汉宫秋》在历史本事基础上对昭君故事进行了创造性的生发改造:作品通过改变故事背景、增设情节、细化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重构了昭君故事,展现了宋元易代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反映出宋元易代时期文人在元蒙统治的艰辛生活下敏锐的现实关照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以及在精神苦痛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高扬的主体精神。
    • 杨帅琦; 王金叶
    • 摘要: 从时代变迁之视镜洞观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精神”的莫过于明清江南园林。寄畅园作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个案,始终受锡山秦氏家族传承之影响,彰显了不同时期的文人精神和家族风貌。其文源体现隐逸风情和诗画情意;文脉贯穿于寄畅园初建、转折、改建和兴盛各时期,从最初的山林原野到臻入佳境;文体集中体现在山水、植物和建筑方面,园林山水具有环山而园、山水相依的特点;园林植物具有错落搭配、时序有节等特点;园林建筑以“凤谷行窝”为特色,集诗书文化于一体。探析寄畅园文人精神不仅可观察江南“山水园林”之实,亦可知文学望族孝友传承之礼,以及江南文人乐知天命、隐遁自然之风骨。
    • 刘林亮
    • 摘要: 文人精神在当今写意雕塑创作中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吸收传统文化进而融入写意雕塑创作之中,结合时代精神焕发出时代新活力。传统的书画写意精神是写意雕塑艺术创作丰富的文化土壤。文人精神在陶瓷写意雕塑上的表现不受材料与形式的限制,结合书画笔法塑造生命迹象和流水的婉转,其意境深幽曲长。
    • 洪晓路
    • 摘要: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元时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从不稳定到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而文人画也从兴起到成熟,不断发展。从宋代文人画到元代文人画,皆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直抒胸臆、形神情思兼备和具有象征意义等为艺术特色,将文人画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绘画创作理念,将美好高洁的文人精神言传身教给后人。宋元文人画为中国画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亦成为后世的典范。
    • 张小李
    • 摘要: 书房,是文人藏书、读书的房舍,是文房用具的陈设空间,是文人的精神空间,是文人诗文绘画的重要创作主题。自其雏形诞生以来,随着物质条件的进步与文人精神生活的拓展,书房的内涵在不断累积,传统书房文化、书房陈设范式逐渐被消解,书房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书房的灯光,从星星点点摇曳的烛光,汇聚为明亮的万家电光。
    • 张炎欣
    • 摘要: 为考证中国文人精神在花鸟玉雕中的表现及思想内核,分析传统文人精神特点和审美旨趣,通过以文人花鸟画风格的比较研究,结合实践创作,探究具备文人精神的花鸟玉雕的创新设计。结果表明:文人精神作为花鸟玉雕创作的重要思想,赋予花鸟玉雕作品画面浓郁的文人情结和审美关怀,具备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使作品在平淡自然中抒写崇尚率性天真、将物象人格化,独树一帜。
    • 刘锋焘
    • 摘要: 西安周边,曾有多处韩愈祠。其中秦岭韩愈祠更为后人所关注,且产生了诸多诗作。明、清两代吟咏秦岭韩愈祠的诗篇,主旨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在文学的角度赞颂韩愈“文扶八代”,而在精神层面赞扬韩文公之道、忠、诤,较少见到其他主题,更无负面评价。这表明,韩愈的人格,他的风骨和精神,已经化为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坚守本心和铮铮风骨。这种精神,不仅给后世文人绵绵不断的激励,而且在他们亲身经历(如拜谒韩愈祠)的过程中反复体验,在体验后形诸吟咏,在反复不断的吟咏中又不断充实、丰富、积淀,从而变得更加凝重、厚重,成为中国文人乃至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核。
    • 杜茜雅; 刘馨秋
    • 摘要: 明太祖朱元璋“废团饼,改散茶”,使散茶在全国盛行,由此引发茶产业的一系列变革,茶文化发展也随之达到继唐宋以后的又一高峰。明代茶文学作品丰富,尤其是对茶叶风味方面的描述,不仅较前代更为详细生动,而且出现了对滋味、品质等的具体表述,为当代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发展提供了可靠借鉴。
    • 李桦; 陈晗仪
    • 摘要: 中国山水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在此之前,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江南山水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文人士大夫远离仕途,亲近自然,寄情诗画,多取材山水和梅兰竹菊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带有文人情感,而这情感正源于文人精神.文人精神融入文人画中,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李涛
    • 摘要: 三十年前读废名《竹林的故事》时,我不会想到后来我也会有一簇"绿得可爱"的竹子。北人南徙,见竹子、芭蕉这些北地不生的植物,样样觉得新鲜。早些年报章上日日见到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一下子变得形象而具体了。竹子不贵,移栽易活,去苗圃买了几十棵。看农书,种竹有许多讲究,什么"下雨便移,多留宿土"之类,哪管得了那么多。请了小区里的绿化工老唐帮忙,半天便搞定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话由东坡肉的创始人嘴里说出来,可见竹之重要,"无竹令人俗",竹子俨然是文人精神的外化。苏东坡确是伟大的哲人,精神与肉身的那点事儿,十个字就轻易讲清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