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散乐

散乐

散乐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专利文献19356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散乐的相关文献由8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华斌、祝波、丁证霖等。

散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19356 占比:99.53%

总计:19447篇

散乐—发文趋势图

散乐

-研究学者

  • 周华斌
  • 祝波
  • 丁证霖
  • 卫丽军
  • 吴紫怡
  • 崔竞源
  • 张勇敢
  • 张宬
  • 李艳梅
  • 王胜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悦岩
    • 摘要: 散乐、百戏是乐舞杂技的总称,也是娱乐性俗乐的代表。本文通过文献史料纵向梳理历朝历代散乐、百戏的内容,横向分析各朝二者之间的关系。散乐、百戏“并非一也”。散乐出于周代,是一种歌舞之乐。百戏出于秦汉,为杂技、杂戏表演,二者并行发展,在北齐于内容上产生交集(杂技、杂戏类),唐辽宋元四代百戏作为散乐的技艺,均隶属于散乐,明清散乐渐趋褪去,百戏独立发展。
    • 朴慧淑; 张艳琴
    • 摘要: 百大夫为日本民间信仰的神灵之一,其由来并没有确切文字记载,一般将其视作男性神灵,是平安时代末期游女和近世傀儡子信仰的祖神.现今,在日本关西地区仍然流传着木偶艺人祭祀百大夫的传统.源于百大夫作为游女和木偶艺人的同一信仰对象,既有的研究多数倾向于将二者视为同一群体.虽然在平安时代以后的日本社会中,二者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联性,但游女与傀儡子并非等同.游女信奉的百大夫神与傀儡子信奉的百神具有不同神格,同时百神与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外来神的特质.
    • 徐飞
    • 摘要: 《新唐书•礼乐志》中记载:“玄宗为平王,有散乐一部,定韦后之难,颇有预谋者。”所谓韦后之难,是指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兵变,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杜绝了武则天事件的历史重演。政变之后,李隆基之父李旦复辟为帝,即唐窨宗,李隆基则在后来成了唐玄宗。
    • 郑淑玉(文/图)
    • 摘要: 走索,中国传统杂技之一,即在悬空的长绳上行走,并做出种种惊险动作,现多称"走钢丝"。一般认为,走索是由西域传来。杜佑《通典?乐六》记录有走绳的表演形态:"以两大绳系两柱,相去数丈,二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切肩而不倾。"并指出"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皆出西域"。这段文字说明舞索等散乐杂戏多由西域传来。汉代已有走索表演,多称作"高絙"。汉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清平津馆丛书本,第10页)载:"汉正旦,天子临德阳殿,受朝贺,舍利从西来,戏于殿前……以两大丝绳系两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
  • 5. 北曲的起源和演进新论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陈平; 黄志浩
    • 摘要: 自元明至今,一种传统的观点以为元曲源于金元,而"变"之于宋词,从而忽略了元曲与北方五代及辽宋时散乐、北曲之间的源流关系.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五代、辽时以俚调俗曲、俳优之戏为主的散乐是北曲的重要来源.北宋时期,北曲已演进为多种曲艺形态,此时的散乐日渐"以杂剧为正色",与北曲中的诸宫调、缠令、缠达、鼓子词等兼容发展.无论是散乐还是北曲,都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在与宋词的互动互渗中,逐步完成了与元曲的衔接.
    • 王雪丽
    • 摘要: 在研究散乐之前,首先要了解散乐的内容和音乐范畴,不同时期散乐的内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时期不同内容、形式、特点也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散乐,本文章将以唐代散乐的分类以及技艺为主要内容,进行更详细的归纳罗列.参考《中国杂技史》的分类,文章按照散乐表演的性质来划分为形体类、技艺类、幻术类、歌舞排忧类等其它种类.参考着许多学者对于散乐的详细研究介绍,使得散乐的名称有着不同的解释.
    • 张杨
    • 摘要: 本文主要对北京云居寺遗存的辽塔散乐图像进行探究,结合同时期宣化辽墓壁画以及遗存的其他图像做对比研究,重点对"琵琶冶和"三弦冶在契丹—辽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探微,以及对其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简单梳理,从而看出契丹—辽对我国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 安其乐
    • 摘要: 辽代在契丹、汉、渤海等不同民族间推行"分而治之""因俗而治"的政策。本文将以辽代晚期的不同家族墓群墓葬为例,通过分析不同地域、姓氏、族属墓葬中音乐壁画所传递的信息来进一步了解辽代晚期的音乐活动。
    • 侯丽俊
    • 摘要: 百戏艺术历史悠久,起源于先秦,汉时成为有多个种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魏晋和唐代时期百戏艺术逐渐成熟,宋元时期达到艺术的高峰,明清时期歌舞、杂技、说唱表演形式等逐渐从百戏中独立出来,百戏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形成的戏曲正是吸纳了百戏中的各种精华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 王泽君
    • 摘要: 百戏源自先秦时代的散乐,汉晋以来被广泛用于宫廷朝会、宴饮等仪式性场合,深受宫廷音乐的影响,日趋“制度化”。音乐史上的“散乐”与“百戏”二词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指涉,但实为同一性质的艺术,二者历史衍变的关键与百戏的制度化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