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伦理

教育伦理

教育伦理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1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8933篇;相关期刊216种,包括伦理学研究、现代交际、现代企业教育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全国第四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教育伦理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糜海波、周治华、徐廷福等。

教育伦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5 占比:1.5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8933 占比:98.38%

总计:19245篇

教育伦理—发文趋势图

教育伦理

-研究学者

  • 糜海波
  • 周治华
  • 徐廷福
  • 朱丹
  • 李文静
  • 杨成来
  • 王本陆
  • 王正平
  • 胡军良
  • 蛰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炼; 欧阳玥
    • 摘要: 胡适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伦理思想,特别是其教育伦理原则对“五四”时期教育制度的改革影响较为重大。胡适提出的教育伦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实用主义原则、民主平等原则和独立自由原则。实用主义原则是其教育伦理原则的基础;民主平等原则是其核心;独立自由原则是其目的。胡适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转换。
    • 雷丽珍; 姜宁; 方征; 袁影
    • 摘要: 学校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时代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及智能化的管理变革,在提高学校组织绩效的同时,也在工作绩效、校长角色感知及情感与伦理三方面产生了争论。技术过载会导致校长工作强化,模糊校长角色感知,降低校长角色自主感,阻碍移情,引发教育伦理问题。在学校管理中,可以采取授权型领导、注重人机协同、给予校长社会支持、遵循教育管理的伦理原则等策略,以抵消信息化给校长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 王晨; 车丽娜
    • 摘要: 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彰显出我国学生评价事业科学转型的发展趋势。教师作为学生评价的核心主体,在此次制度变革中肩负着历史重任。教师评价责任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解析、个性差异的识别及发展愿景的规划。由于学生评价制度的现实制约性及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局限性,教师履行评价责任存在内驱力贫乏、“工具理性”泛滥和个体效能低下的困境,始终未能达到理想化状态。教师想要科学合理地履行评价责任,需要具备基于制度理解的评价责任认知、基于理性自觉的评价责任意志和基于伦理规范的评价责任行为。
    • 摘要: 何云峰,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总编,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CSSI来源集刊《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主编,学术集刊《劳动哲学研究》主编,兼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思维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
    • 杨磊; 朱德全
    • 摘要: 元宇宙概念的爆火导致资本不断流入元宇宙的各项周边产业,其中教育元宇宙更是受到资本宠爱。通过对元宇宙概念梳理发现,元宇宙在翻译过程中存在语义偏差的问题,即便元宇宙与教育存在诸多勾连,但目前教育元宇宙的大火更多是资本炒作的结果,盲目地研发教育元宇宙相关技术与课程,可能会造成对既有资源的浪费,同时约束教育元宇宙的想象力。与其盲目跟进,不如对教育元宇宙的乌托邦式畅想,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去构建教育元宇宙的未来图景。同时,对教育元宇宙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伦理进行反思,防止教育元宇宙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本与技术的合谋,造成工具理想与人文理性之间出现人为断裂,最终将教育元宇宙沦为“奴役人”“异化人”的工具。
    • 沈苑; 汪琼
    • 摘要: 数字技术正逐渐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如果技术使用有违伦理,很可能会对幼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全美幼教协会与澳大利亚幼教协会发布的规范学前教育中技术应用的官方文件进行深入解读,发现应当从有益、适宜、有意三个方面,对0-8岁幼儿和数字技术的关系作出伦理规范和引导。美澳两所机构在制定官方报告上的经验对于我国幼教环境下的数字技术应用伦理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需要加快制定幼教技术伦理规范的步伐,加强幼教专业伦理和科研伦理建设,提升幼儿和成人的数字素养,推动家校共同合作建设适宜幼儿发展的数字环境。
    • 刘永琪
    • 摘要: 日本动画片《再生之日》深刻地反映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日本学校存在的一系列教育问题,本文从教育伦理的缺失体现、教育伦理缺失归因以及教育伦理的建构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分析.
    • 张刚要; 陈巧云; 安涛
    • 摘要: 信息技术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创造了虚拟的信息世界,激发人们对教育发展前景的美好憧憬,但它具有自身特定的计算逻辑,并遵循标准化算法模型,这会引发一些值得关注的隐忧。首先,信息技术能完成大数据统计分析,但抛弃因果性知识的寻求而仅满足于相关性知识的获得,祛除了教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数据技术教育应用应破除数据至上的价值观,增加教育大数据算法的透明性,并从技术架构实现人文关怀。其次,信息技术在师生的教学、伦理与情感三方面关系中会产生负效应,降低师生交互质量、削弱师生间的情感共有、减少师生的情感参与,并可能导致师生隐私被侵犯的风险。最后,信息技术与复杂的教育存在逻辑冲突,其所谓的个性化功能实质上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个人化,并会带来教育公平的伦理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不是教育适应技术手段,而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塑造具有“人情味”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过程。
    • 雨桥; 李文静; 杜鹃
    • 摘要: 2020年11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的全国第八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医科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等50多所高校与教育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道德与教育现代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0多篇,体现了教育伦理学研究者面向新时代的师德理论与实践,不断追踪学术前沿问题,努力提供创新思路的责任和热情。本文拟从以下四个理论层面对本次研讨会主要观点进行述评.
    • 陈巧云
    • 摘要: 信息技术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创造了虚拟的信息世界,激发人们对教育发展前景的美好憧憬,但它具有自身特定的计算逻辑,并遵循标准化算法模型,这会引发一些值得关注的隐忧.首先,信息技术能完成大数据统计分析,但抛弃因果性知识的寻求而仅满足于相关性知识的获得,祛除了教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大数据技术教育应用应破除数据至上的价值观,增加教育大数据算法的透明性,并从技术架构实现人文关怀.其次,信息技术在师生的教学、伦理与情感三方面关系中会产生负效应,降低师生交互质量、削弱师生间的情感共有、减少师生的情感参与,并可能导致师生隐私被侵犯的风险.最后,信息技术与复杂的教育存在逻辑冲突,其所谓的个性化功能实质上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个人化,并会带来教育公平的伦理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不是教育适应技术手段,而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实践智慧,塑造具有"人情味"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