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主体

教育主体

教育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1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8961篇;相关期刊553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思想教育研究、世纪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等;教育主体的相关文献由919位作者贡献,包括熊川武、刘旭东、王冬桦等。

教育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2 占比:2.7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8961 占比:97.26%

总计:29777篇

教育主体—发文趋势图

教育主体

-研究学者

  • 熊川武
  • 刘旭东
  • 王冬桦
  • 王颖
  • 刘国永
  • 张志鹏
  • 张登兵
  • 胡扬洋
  • 何书玲
  • 倪桂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伍红林; 杨玥
    • 摘要: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育人方式转型的重要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对此均有积极回应。但综观已有研究,发现对不同层次各类教育主体的关注尚少。因此,将学校场域中的三类关键人物--校长、中层领导、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育关键主体的视角探究学校五育融合综合改革中形成的角色定位转型之难、主体协同互动之难、价值取向协调之难等问题,提出了不同主体应对这些问题时的角色定位、具体责任和实践行动,以使五育融合在学校办学中真正落地,创生新时代学校的新样态。
    • 楼艳; 蔡超
    • 摘要: 伟大的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波澜壮阔的抗疫实践中凝聚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抓住大学生亲历抗疫实践的契机,以“三同”联动教育主体,以“三全”优化教育内容,以“三多”拓展教育渠道,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 杨妮
    • 摘要: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5G、AI算法等技术重构了传播生态。在新的传播生态下,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遭遇困境。由谷歌新闻、波因特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的Mediawise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项目,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当前困境,在教育主体、教育方式方面展现出较强科学性。
    • 李明; 赵长芬
    • 摘要: 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借助人们感兴趣和生活于其中的网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较为普遍地开展和人们乐于接受的众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其中一种。其主体的主动性对于这一活动的有效开展十分重要。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主体性的发挥存在困难。要运用新的方法来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更好地发挥主体性。
    • 逯行
    • 摘要: 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引发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主体行为的失范。判定教育主体行为失范是否由智能技术所引发,可从工具使用、标准制定、规范遵守、干预方式四个方面,衡量教育主体行为是否发生“失范”与“未失范”之间的转换;若满足其中至少一条,则可认为该行为失范由智能技术引发。基于上述判定方法对26个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主体行为失范主要涉及过程性失范、转型期失范、周期性失范、本质性失范、原生性失范5种表现层次,涵盖82种行为表现类属的20种行为失范类型。多元教育主体的行为失范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管理者愈加难以平衡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教师被算法绑架并破坏教学生态,企业过于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长远教育目标及教育规律,设计者“目的至上+技术导向”引发设计风险,家长对技术过度放权造成家庭教育问题重重,研究者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教育研究触犯科研伦理,学习者数字沉迷及其身份认同异化。有效治理教育主体行为失范问题,需要治理主体不断调整规制手段和治理方式,并及时应用“判定标准”对当前教育主体行为的状态进行判断,当主体行为不在属于“失范”行列时,干预和判断进程即可停止。
    • 田雪
    •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各要素具备的能够使教育主体充分进入教育情境、积极接受教学信息、进而实现情感认同的内在力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调动主体学习热情、改进课程教学、办好中国特色思政课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时代发展需求、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切实增强学生情感期待、检验教师教学责任感落实与否的必然选择。要将教育理念、话语体系、教育环境,作为落实"亲"与"和"的重要着力点,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立德树人。
    • 李栋
    • 摘要: “情感体验”的生成作为理性认知与感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教育理论实践转化主体的动机、信念、态度与行动倾向,需要主体通过身份认同、理论认同与关系认同,构建自我生成场、价值共识场与平等对话场,明晰外在角色规定与内在身份认同、专家倡导理论与自我运用理论、理论逻辑确定性与教学行动不确定性之间的边界张力。激活教育实践主体的利益需求、验证教育理论转化的实践效果、联结教育主体间的人际信任、达成教育主体间的价值共识等基本环节,共同构建了“情感体验”生成机制的运作模型。探索“情感体验”生成的可能路径,需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赋权增能,整合教育理论“可信、可用与可爱”的三重诉求,构建教研协同的学习共生体。
    • 胡扬洋
    • 摘要: 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代,这为教育学知识生产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学知识生产体现出鲜明的隐喻特征,突出表现在于光远的"教育三体问题"学说上。"三体"正是对天体物理学中相关模型的引介,相关理论将其作为教育认识现象的喻体,展现了丰富内涵。以教育"三体"学说为导源,教育中的主体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蓬勃发展,进而在"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中,呈现出"生命"隐喻的丰富内涵。教育学知识生产需要面对多重的复杂性,因而需要其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这是对教育学知识生产本身的隐喻。具体的实现策略包括:更加自觉地嵌入认知工具,发展中国文化自觉,不断回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改善共同体的思考与说理,发展与应用更加平衡包容的方法论体系。
    • 刘亮
    •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态是思政课的具体存在状态和表现样式,是展示思政课效果、提升思政课效能的重要影响因子。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能够驱动思政课教育主体、教育载体、教育评估的发展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政课形态的创新性建构。然而,技术作为工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思政课形态的创新性建构不能盲目依靠技术,要警惕过分推崇人工智能。需要主动进行建构省思,坚持主体引导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形式辅助和内容制胜的统一、传统评估和现代评估的统一,实现科技发展与技术育人的协同推进,真正推动人工智能合理驱动思政课形态的创新变革。
    • 王晓彤
    • 摘要: 回归教育原点来审视教育问题,可以使智能时代的教育更加贴近真实生活,切实发挥教育功用。完整育人是智能时代的教育原点,回归原点是智能时代教育的应然选择。教育原点回归需要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评价等方面共同来落实,具体实践策略是:强化需要,激发回归动机;明确目标,形成思想引领;提升素养,创造回归条件;全面评价,加强实践牵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