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师身份

教师身份

教师身份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1906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上海教育科研、高教探索、上海教育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二届高等教育理工类教学研讨会(The 2nd Teaching Seminars on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等;教师身份的相关文献由40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伟、顾颉、亓俊国等。

教师身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5 占比:1.6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1906 占比:98.34%

总计:22276篇

教师身份—发文趋势图

教师身份

-研究学者

  • 张伟
  • 顾颉
  • 亓俊国
  • 张萍
  • 梁慧娟
  • 王磊
  • 任林
  • 何菊玲
  • 关智婧
  • 冯建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月丽
    • 摘要: 课堂叙事是教师开展教学、协商身份的重要话语实践。本研究通过对一位中学英语教师的课堂叙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课堂叙事中的教师身份协商受宏观与即时教学语境的影响,并趋于以多模态化方式赋予教师三个身份层面上的话语协商空间。研究表明,课堂叙事能够为教师个体经验反思以及个体与社会间的交互磨合提供话语路径,也有助于教师发挥个体能动性,协商建构契合社团机构期许与自我价值追求的教师身份。本研究对外语教师身份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李江; 杨焱
    • 摘要: 教师身份建构是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建构专业的教师身份有助于提升全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但现有研究对全科师范生的教师身份及其建构重视不足。本研究借用符号互动理论,采用多案例实证研究分析全科师范生的教师身份建构,探讨全科师范生为教师职业赋予意义的过程。研究发现,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全科师范生的教师身份建构过程就是其个体自我互动、集体互动以及群体互动的过程,全科师范生在互动过程中构建了不同特征的全科教师身份。通过创造积极的互动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全科师范生的互动意识与反思能力,有助于引导其建构专业的教师身份
    • 王智超; 尹昊
    • 摘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与使命。高校教师对自身身份认知的偏差成为其立德树人的困境根源。破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困境,高校教师既要正确认识自身身份公务性与专业性并存的特点,也要正确理解立德树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推进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可以从促进立德树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融合,构筑提高高校教师立德树人认知的法治基础,构建高校教师立德树人协调机制,推动教师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等方面着手。
    • 赵俊梅
    • 摘要: 人生芳华育桃李,一片丹心铸师魂。19岁那年,我的人生坐标定位在了乡村教学一线;19岁那年,我用最炽热的情感把乡村孩子们的梦想点燃。我对第一次以教师身份站在讲台上的情景记忆犹新。第一节课,我手写了一沓教案,推翻了十几种上课方案,对着镜子试讲了一遍又一遍。但当我自信满满地踏上讲台时,还是有点紧张。“老师好!”学生打破了尴尬。看到他们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时,我紧张的心终于落地了。
    • 万赫达; 樊清华
    • 摘要: 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研究是在全球化步伐持续加快和国际中文教育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已有研究在内容视野上凸显了国际中文教育复杂、多元、跨文化的特殊性;从职前、新手和有经验的熟手教师等角度描述了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现状;关注了不同国别语境的多元性;并且注意到身份认同冲突在国际中文教师群体上的突出表现并剖析身份认同冲突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学科定位重实践、人才培养轻科研、评价认证缺体系。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同时也面临困于对复杂多元对象的划分、研究缺乏跨学科理论视角以及忽视认同冲突的积极作用等挑战。后方法理论为教师身份的解构与重塑提供了新的路径,国际中文教师身份研究应将“身份”建立在个人、社会、国家和全球现实的交叉点上,真正从理解转化为行动,推动高素质国际中文教师队伍建设。
    • 徐爱杰
    • 摘要: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赋予了教育惩戒在专业上、制度上的合法性,但双重的合法性并未改变其实践的困惑。在小学教育中,教育惩戒的实施仍是教师教育活动的难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身份信息及其伴随的信任感依然是教育惩戒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教育惩戒规则应与教师的身份信任相协调,共同支持教育过程。
    • 朱梦华
    • 摘要: 可能自我理论阐释了个体关于未来的想象如何影响当下的判断并指导未来的行动,为讨论教师身份形成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框架。此理论弥补了既往身份研究对面向未来的反思、循证式判断、实践行动等要素关注的不足。目前,运用该理论研究教师身份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关注复杂情境脉络中的不同教师群体,综合多种方法挖掘身份转变的动态过程,基于跨文化的实证研究修正与拓展身份理论。
    • 朱冰霞; 闫春梅; 龚悟明
    • 摘要: 采用可视化文献综合分析方法,回顾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论文,围绕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核心主题对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主要关注大学英语教师身份问题;研究理论以社会文化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为主;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但研究方法多单一、少混合,重共时、轻历时;研究主题聚焦英语教师身份的认同状况、建构途径、影响因素及量表编制四个方面,英语教师身份的主体建构成为研究重点。通过研究界定了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并提出对该领域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 王一嘉; 闫宇泰; 王雨艾; 龚灵龙; 马佳樱
    • 摘要: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校外培训行业风光不再,也使在其中从业的教师们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意图探究政策对校外培训教师的影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看法与对教育的思考。研究发现,“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教师们对“双减”如何影响教育看法不一;在对校外培训和教师身份的认识上,教师群体中虽然有主流意见,但也有显著的意见分化。这样的结果是教育商业化加深、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必然,也为后“双减”时代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 梁悦; 刘义兵
    • 摘要: 厘清乡村教师在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和价值,明确其身份和角色,无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是乡村振兴,都有积极作用。通过对乡村教师的身份样态进行分析发现,当下乡村教师面临知识身份、专业身份和公共身份三重身份的迷失,基于新时代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发展的需求,可以重塑乡村教师的三重身份为知识的“阐释者”和“创新推广者”、乡村儿童成长的“引领者”以及乡村家庭教育文化建设的“助力者”。最后,乡村教师个人、乡村学校和相关部门需要作出行动,为实现乡村教师身份重塑提供路径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