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统

政统

政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史、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专利文献1463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管子学刊、现代哲学、人文杂志等; 政统的相关文献由104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星、姜昧茗、敦鹏等。

政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6.28%

专利文献>

论文:1463 占比:93.72%

总计:1561篇

政统—发文趋势图

政统

-研究学者

  • 韩星
  • 姜昧茗
  • 敦鹏
  • 程太红
  • 陈思和
  • 丁利
  • 万爱玲
  • 中晓勇
  • 任强
  • 任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欧阳辉纯
    • 摘要: "政统"主要是以君王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统治理论."政统"的合法性来源,在朱熹之前,主要以"五德终始"为中心.在朱熹之后,政统的合法性主要以道德为中心."道统"主要是用"道德"作为理性的尺度去衡量外在世界和德性行为的一套理论体系,是一种道德理性主义学说."政统"和"道统"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促进儒家伦理"内圣"与"外王"文化理路的不断发展.
    • 申津宁
    • 摘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各地的修志一度趋于停滞,而在此物力维艰之际,余正东、黎锦熙等人仍然坚持修志.修志这一行为在抗战这一环境中显得意义尤为明显.州县是人人生活的基本空间,也是地方官、家族、乡绅、普通民众互动的场域,在这个场域内的人凭借着共同的记忆产生归属感.方志本身也具有政统属性,而修志者凭借着书写的权力强化了政权的存在.修志传统不仅包括对过去的传承还包括对文化的延续,这在外敌入侵的当时显得尤其突出.
    • 邵海根
    • 摘要: 性道、道统与政统构成了两宋道学之名.以"性道"指称道学,表明道学以"性与天道"为对象;以"道统"来说道学,体现了道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历史延续;而"政统"之名,折射了道学与宋朝政治团体之间的纠葛.宋代儒家道学范畴由性道之学,经朱熹之手成了学派之词.亦因此,政治立场上的反对者出于政治利益而借"道学"之名打压敌手,从而使道学之名拥有了政治团体义.庆元党禁之后,"道学"之名始兼具性道、道统与政统三个维度.
    • 程太红
    • 摘要: 清遗民与往代遗民相比,呈现四大显著特征.在身份上,他们是"过渡时代"的"边缘人".遗民保守、僵化的思想特征,植根于其落后的政治立场,始终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在族群上,清遗民包含汉人与满人.面对政权与政体的双重更迭,汉人士大夫选择以遗民自居是几千年来道统与政统文化作用的结果.在处境上,清遗民或仕或隐.但仕与隐不再是判断遗民身份的标准,是否坚守与重建道统与政统文化成为衡量遗民身份的唯一尺度.在思想上,辛亥革命前,清遗民中不少人是"旧时代的新人",辛亥革命后,他们成为"新时代之旧人".造成遗民思想前后不一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提倡的西学与西政,不仅未能挽救清朝,反而导致君主专制与儒家文化的颠覆.清遗民意志与品行的执著、坚贞,因其精神方向与时代潮流背道而行,终致悲剧结局.
    • 廖美玉
    • 摘要: 由尧、舜所演绎的得天下之道,从美好传说到成为经典再到圣人论述,历经东周、秦、汉、魏,直到晋、唐的传衍,唐尧、虞舜已成为政统与道统的共同源头,而此长时段约略与乐府诗的传播、发展与变化相当。本文乃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为讨论文本,探寻有关尧、舜乐府诗的收录来源及其本事,考察从经传所言到乐章歌辞,如何记忆尧、舜的“圣君”形象,由此而映现的政治想象、君臣关系、典范移转与补正之作,冀能结合事辞与诗义,对乐府诗的“事义”研究有所补缀。
    • 傅湘龙
    • 摘要: 明末清初女性文学出现了繁盛发展,作家大胆跨越闺门,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文交游,留存作品数量颇为可观。同时,诸多文人士大夫围绕传统女性教育以及女性是否可以表现才学、染指诗文等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孙奇逢等斥责女子适情逞才,跨越闺门,严重危及了伦理道德底线。冯梦龙、李渔则义正词严地申明女子之才学乃德性之基础。面对有关传统女性才与德关系的辩论,清顺治年间刊印的《御定内则衍义》旗帜鲜明地标举纲目"好学著书",推扬德才兼备的女性的文辞创作,认为其感发情志、雅正可观,具有不朽之价值。琅琊儒士王相汇辑的《女四书》也为女学的推广做出了贡献。至康熙年间,许多女性的文学作品收录于《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等,获得宫廷的认可、表彰与刊行,宣告了女性的道德教育与著书属文能相融相和、相得益彰的立场。
    • 杜贵晨
    • 摘要: 中华民族自有神话传说以来,由史籍与文学共同塑造形成的黄帝形象为“三皇”之殿、“五帝”之首,最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首创“大一统”观念并最早实践,功在当时,利在百世,其个体形象遂被增饰放大,乃至几乎无美不归,在族统、神统、政统、物统、道统等诸人文主要方面,成唯一提纲挈领、发凡起例、开物成务、率先垂范、作始成统之伟大形象,其后无论“王”“臣”,皆自认为“黄帝子孙”.从而无论黄帝其人在历史上的真相如何,他的形象都实已成为中华多元统一国族的超级图腾与共同信仰,中华“大一统”恒久不变的象征.影响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共识和精神纽带,无时不有、无远弗届地维系并促进华夏族群共存共荣、共理共享的伟大理想与实践,尤其是中国本土“大一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总之,黄帝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华夏儿女永续珍重,崇敬发扬,以血浓于水之精诚,戮力同心,为天下后世造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