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策科学

政策科学

政策科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9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中国政治、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347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广东行政学院学报、求实、今日中国论坛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中日韩科技信息机构联合研讨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2009年学术年会、全国首届策划理论与应用研讨会等;政策科学的相关文献由30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振明、张金马、李兵等。

政策科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3 占比:8.0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3347 占比:91.80%

总计:3646篇

政策科学—发文趋势图

政策科学

-研究学者

  • 陈振明
  • 张金马
  • 李兵
  • 王春福
  • 丁煌
  • 刘东汶
  • 赵德余
  • 刘小年
  • 吴明瑜
  • 周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逸航
    • 摘要: 哈登的《托达人》、普里查德的《努尔人》、利奇的“钟摆”模式以及梅奥和沃纳的“霍桑实验”,都是“新政治人类学”范式下“扎根理论”(ET)、“扎根田野”“理论创新”“文化”“人”等内涵的深刻表现,这显然区别于由美国社会学家格拉泽和施特劳斯所提出的“扎根理论”(GT),甚至在它的基础上更有所发展,是一种反思背景下的重塑。从依赖数据到回归民主,从量化分析到人文关怀,政策科学同“扎根理论”(GT-ET)表现出相似的演进脉络。其实,“扎根理论”(ET)所宣扬的“扎根田野”“以人为本”原则,也正是政策科学的路径选择,是“扎根理论”(ET)对政策科学的现实价值与启示。
    • 李兵; 昌硕; 张亚鹏
    • 摘要: 元理论化是对理论基础结构的系统研究,政策科学中的元理论化是政策科学理论演进与创新的前沿领域。元理论化过程需要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进一步揭示知识体系的内在统一性。在元理论化过程中,能够发现和提炼现有政策理论知识的根本来源及其形成过程,识别政策科学家差异化的个人认识论及特定认知方式,并借助多样化的命题设置和具有启发性的模型以及哲学、社会学策略推动政策科学基础理论进一步前进。
    • 翟绍果; 李娱佳; 王柯宁
    • 摘要: 政策科学的出现是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次“科学革命”,作为一种应用性的跨学科研究,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范式对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而受到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学科的政策科学经历了从追求科学到民主回归的议题转换,作为理论的政策科学经历了从科学探讨到政策研究的范式转型,作为工具的政策科学经历了从强调技术到追求价值的方法转变。政策科学发展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回顾其研究变迁与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熊嫕
    • 摘要: 从中外设计政策研究现有成果看,一方面,国外的研究侧重于效用(案例研究),较少涉及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中国的研究处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消化阶段,基础理论建设工作也刚刚起步。在此背景下,论文简要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外设计政策与国家设计促进机构研究”项目组开展研究工作的一些构想,并尝试借助“概念史”“问题域”等理论工具,初步论证设计政策研究是何(What)、为何(Why)、如何(How),初步探索研究的微观结构,为其确立理论探讨的基本线索。
    • 李兵
    • 摘要: 政策科学从1951年创立至今,已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检索以“政策科学”为题名的经典文献,可以发现,政策科学起源于杜威等哲学家的实用主义思想,拉斯韦尔为政策科学勾画出了基本框架,众多学者围绕着拉斯韦尔提出的情境性、问题导向和多样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包括深化对政策科学的认识、“民主政策科学”研究、交叉学科和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政策科学运动研究等。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从学科定位、知识定位、问题定位、情境定位、过程定位、方法定位和指导定位等七个维度尝试构建政策科学新的结构性框架,并提出新政策科学的研究方向,即从“旧”政策科学向“新”政策科学转变,从单一的实用主义思想向多元思想转变,从民主政策科学向民主集中制政策科学转变,从问题导向向结果导向转变。
    • 李兵
    • 摘要: 政策科学从1951年创立至今,已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过检索以"政策科学"为题名的经典文献,可以发现,政策科学起源于杜威等哲学家的实用主义思想,拉斯韦尔为政策科学勾画出了基本框架,众多学者围绕着拉斯韦尔提出的情境性、问题导向和多样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包括深化对政策科学的认识、"民主政策科学"研究、交叉学科和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政策科学运动研究等.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从学科定位、知识定位、问题定位、情境定位、过程定位、方法定位和指导定位等七个维度尝试构建政策科学新的结构性框架,并提出新政策科学的研究方向,即从"旧"政策科学向"新"政策科学转变,从单一的实用主义思想向多元思想转变,从民主政策科学向民主集中制政策科学转变,从问题导向向结果导向转变.
    • 孟子龙
    • 摘要: 合法性是政治科学研究中绕不开的重要议题.时间秩序为政策合法性的建构逻辑提供了基础性的参照,也在政策合法性的现实建构过程中产生结构性的约束.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治理图景的拓展,人工智能算法权力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权力形态,对于突破政策合法性的时间约束和实现政策合法性的优化具备现实的可能性.算法权力带来了时间观念的压缩、解构了时间规则的约束,也在重构时间策略的机制与模式.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数据赋能下的算法权力更是凸显其优化政策合法性的实践价值,在充分利用算法权力的技术优势的同时,应当审慎地规避技术越位的风险,推进技术进步、合法性提升与政治文明走向深度融合.
    • 李兵; 刘润东
    • 摘要: 规范性遍及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仅有信仰和欲望,而且我们假设某人相信或做的事情可以被判断为合理或不合理、对或错、好或坏,它要对标准或规范负责。规范性是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不仅对于发展认识论哲学、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等哲学理论必不可少,也为各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支撑点。事实上规范性已经被应用到法学、政策制定和科学定律等科学领域。因此,可以确信,政策科学要成为真正的规范科学同样需要规范性的支撑。文章从认知规范性、实践推理、社会哲学中提炼出可用于政策科学的规范性命题,并分析其对政策科学的用途。具体分析涉及三个方面,即如何从认知规范性角度对政策行动做出判断,如何从实践推理的角度做出政策科学是什么的规范性判断,如何从社会哲学的规范性角度设计未来人类美好生活,以实现民主集中制政策科学的主张。
    • 李兵
    • 摘要: 为了弥补传统实证主义方法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政策科学的解释力,需要在精炼和整合哲学解释学、解释性政策分析、解释性政策探究以及解释学和政策分析已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政策解释学"的方法论术语.政策解释学的目标是希望能够为理解政策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包括政策解释学在政策科学框架建构中的应用指南、在政策范式中应用指南和政策解释学的未来研究应用指南.政策解释学的意义在于:既为实现政策科学方法论的多元化提供一个视角、为推动政策科学运动提供一个有用的方法论工具、既为促进民主集中制政策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支点,也为中国未来政策发展提供一个支撑.
    • 西邑隆大
    • 摘要: 政策科学由多种学科构成。各学科一方面共有着政策科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又保有着各自的视角及认知、问题意识与方法。The Policy Sciences一书指出,社会科学能减少政策决策者的判断失误以及更好地保证所决定的计划性行动达到预期目标。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学视角在上述过程中对政策科学能做出的贡献。政策科学主要关注过程,本文以社会政策过程研究为例,探讨社会学视角所能带来的启发。本文提出政策过程研究是否能对政策本身给予充分的解释?这一疑问指出社会学不仅在政策过程的场域中,还能超越此场域,通过对与社会政策过程相关行为背后的社会及人的理解,促进对政策本身的探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