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教化

政治教化

政治教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1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79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管子学刊、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等;政治教化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中原、崔磊、张亚宁等。

政治教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3.7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979 占比:96.22%

总计:3096篇

政治教化—发文趋势图

政治教化

-研究学者

  • 徐中原
  • 崔磊
  • 张亚宁
  • 张宁宁
  • 张建永
  • 李华
  • 李悦田
  • 王淡波
  • 王运熙
  • 郑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羽华
    • 摘要: 新世纪文学叙事的乡村,不再是被启蒙的基地,也不是被政治教化的场所,而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守卫之地。这个时期作家已由过度关注乡村伦理秩序和乡村地方文化等精神层面转移到乡村的现实生活和生存的根本问题,由刻画人物外在形象转移到挖掘人物内在生存欲望和心理世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地把握住了乡村农民生存的精神特质。
    • 冯留建; 刘国瑞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仅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成就,也铸就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党内政治文化.延安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局部执政的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政治观念、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延安时期的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独特的政治教化功能、强大的政治动员功能和良好的形象塑造功能.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实践,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
    • 张卉; 蔡方鹿
    • 摘要: 政治是先秦儒家"鬼神"观的重要视域.先秦儒家以人为立论根据,论证了"鬼神"与政治结合的合理性,重点诠释了士以上阶层尤其是天子、诸侯的祭祀.君王在祭祀"鬼神"时极力彰著自己的情感、道德,以博得"鬼神"的青睐和求得天命.君王祭祀"鬼神"也是强化政治秩序和实施政治教化的需要.先秦儒家的"鬼神"观既重视人的情感和伦常,又通过一系列繁杂但有序的祭祀仪式来表达政治意图,这是先秦其他诸子的"鬼神"观所不具备的.先秦儒家的"鬼神"观从宗教神学和哲学两个方向影响到了后世儒家对"鬼神"的诠释.
    • 李悦田
    • 摘要: 因为重视政治稳定,清代政治教化运行机制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点.清代政治教化实施依赖汉族政治精英,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和增加政治认同,清政府不得不吸收利用汉族政治精英进行政治教化,以达到平稳统治全国的目的.清代政治教化与吏治相结合,更加重视循吏的培养和亲民之官的任用,以巩固基层统治.清朝统治者想确立更开明宽和的开国气象,也由于入关前其本身统辖区域内的法治思想及法律制度非常简陋,所以清代以法律辅助教化的手段不断根据政治稳定需求进行调整.
    • 李悦田
    • 摘要: 因为重视政治稳定,清代政治教化运行机制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点。清代政治教化实施依赖汉族政治精英,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和增加政治认同,清政府不得不吸收利用汉族政治精英进行政治教化,以达到平稳统治全国的目的。清代政治教化与吏治相结合,更加重视循吏的培养和亲民之官的任用,以巩固基层统治。清朝统治者想确立更开明宽和的开国气象,也由于入关前其本身统辖区域内的法治思想及法律制度非常简陋,所以清代以法律辅助教化的手段不断根据政治稳定需求进行调整。
    • 林素英
    • 摘要: 《管子》与《周礼》成书年代相近,都非成于—时一人之手.顾颉刚认为《周官》与周公或儒家无关,且《周官》与《管子》之中心思想相同,应出于齐国或他国之法家;杨向奎则从社会经济制度着手,认为《周礼》或为战国中叶齐人所作.郭伟川因不认同两人之说,已从溯源“六官”制度以辨其非.本文则主张欲比较《管子》与《周礼》中心思想之异同,应从攸关万民生活的政治教化之道着手.正文主要藉由两项重点详加讨论其异同:政教目的,呈现“教训成俗”与“由俗入礼”之别;政教对象与内容,呈现“四民职业教育”与“士庶成人教育”之别.最后,则以《管子》注重富国强兵之道,《周礼》主张培养君子与良善万民,二者虽有相关之处,然而确实存在一些重要差别,顾氏、杨氏之说是否恰当,可再深入思考.
    • 寇鹏程
    • 摘要: 中国早期“感物说”注重的是所感地方的政教风化,“感物说”的感官性色彩由于“感”的原因当然是存在的,但不是很浓厚,“感物说”理性化、政治化色彩明显。“感于物而动”确实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理论之一,但应该看到,魏晋以前“感”的主要对象是当时的国家政治教化,写作动因主要是政治性的。东汉的班固之所以要写《两都赋》就主要是政治动因而不是“感”的结果,因为当时一些人还对迁都洛阳耿耿于怀,还不停称赞长安而贬低新首都洛阳,因此班固要写《两都赋》为洛阳辩护。
    • 蔡杰; 葛超
    • 摘要: 晚明闽籍大儒黄道周对政治中的权术、 法令、 刑赏等进行深刻反思.尤其是刑赏方面,黄道周将其与政教联系起来,其推衍模式不同于宋儒的"政教→刑赏",而是继承皇侃、孔颖达等人"刑赏→政教"的推衍进路,主要在外王的政治层面展开,突出经世致用的治道思想.黄道周的创新在于引进君子与小人的概念,故其推论模式可表达为"刑赏失当→小人进而君子退→政教不行".并且黄道周运用自然灾害与雩祀的比喻,阐明政教不可完全依赖于刑赏,但又不能完全废弃,从而对刑赏进行扬弃.而黄道周的正面立论集中于"敬明"内涵,从哲学的高度上阐明"敬"是政治背后的本体,而"明"是"敬"之用,也就是政治的良好运行.由此提出君主应当先以"敬明"修身,从而避免滥刑轻爵,得以"敬明"治天下,亦即从修身一直到治天下的展开,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进路.
    • 薛媛
    • 摘要: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历来岐解纷纭.人们对这个句子如何断句存在分歧,加以对"知"字望文生义,当作"知道,了解"来领会,使该句在义理上面临不可解之疑难,遂致有人以为孔子奉行愚民主义.然而,本于孔子忠恕之道及仁治思想之一贯性,孔子不可能主张愚民.不论从逻辑还是义理言,"知"字均不能训为"知道,了解",而是别有所指.结合郭店楚简相关文献综合考究,孔子这句话乃指向教化政治,"由之"指向以自然造就为原则的熏陶感化,可谓之"身教";"知之"指向一种外在烁予的、滞于言辞的灌输与说教,可谓之"言教".孔子"政者正也"的教化理想,要求在上者以身教为导向,融"人治"与"仁治"为一体,掀起德治之风,在下者自然"由之"而风化天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