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放顶煤开采

放顶煤开采

放顶煤开采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47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181097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矿开采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2013煤炭科学技术40年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2全国煤矿安全、高效、洁净开采与支护技术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等;放顶煤开采的相关文献由86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英、王家臣、宋选民等。

放顶煤开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81097 占比:99.75%

总计:181546篇

放顶煤开采—发文趋势图

放顶煤开采

-研究学者

  • 周英
  • 王家臣
  • 宋选民
  • 范志忠
  • 郭忠平
  • 曹胜根
  • 王燕
  • 吴健
  • 孟宪锐
  • 张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超
    • 摘要: 采煤方法选择是矿井开采设计中的最关键问题,直接关系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效益。通过分析杭来湾煤矿302盘区地质条件、煤层变化特征、资源回收率等因素,对比和分析国内及周边矿井的成功经验,综合分析分层大采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放顶煤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和一次采全高大采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的优缺点和可行性,认为杭来湾煤矿302盘区3号煤宜采用一次采全高大采高综采或综采放顶煤开采的采煤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采出率,减小设备投入、降低巷道掘进率和工作面搬家周期,提高矿井整体经济效益。
    • 孙强; 单成方; 李亚锋; 王坚坚; 张昊; 张加齐; 武中亚
    • 摘要: 新疆地区煤炭资源埋藏较浅、煤层较厚、煤层与顶板坚硬而导致顶煤冒放性较差,无法实现安全高效放顶煤开采,并且目前针对浅埋双硬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高效放煤的相关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以榆树岭煤矿110501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浅埋双硬特厚煤层放煤规律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合理的采放比及放煤工艺,提高采出率。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综放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煤岩破坏规律,以设计合理采放比。结果如下:①随着工作面采高不断增大,顶煤及煤帮的屈服破坏系数不断增大,且工作面煤帮超前支承应力峰值和影响区域逐渐增大。②综合考虑顶煤、煤帮的稳定性和冒放性,设计采高为4.0 m,放顶煤高度为4.6 m,采放比为1∶1.15。利用PFC2D软件分析了综放工作面顶煤冒放规律,以设计合理放煤工艺(包括放煤步距和放煤方式)。结果如下:①“一采一放”含矸率比“两采一放”“三采一放”高,但由于放煤步距较小,整体放出率高于“两采一放”“三采一放”,因此选用“一采一放”的放煤步距。②单轮放煤相比于2轮放煤,放煤速度高,但含矸率较大,放出率较小;2轮间隔放煤与2轮顺序放煤相比,放出率较高,因此选择2轮间隔放煤方式。将设计的采放比和放煤工艺应用于110501综放工作面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该工作面顶煤放出率为82%~87%,平均放出率大于82%,放煤效果较好。
    • 张锦旺; 何庚; 王家臣
    • 摘要: 高准确率的煤矸自动识别对综放开采智能放煤至关重要。针对灰度差异较小的难辨别煤矸种类,提出了“液体介入+红外检测”的煤矸识别新思路,进行了不同混合度下液体介入煤矸识别试验,获得了不同时刻煤矸混合试样的红外图像,借助ImageJ图像处理软件定量计算了煤矸图像的混合度,深入分析了煤矸混合度、介入时间、图像处理方法对液体介入煤矸识别准确率的影响,并从红外温变速率场的角度探讨了提高液体介入煤矸识别准确率的技术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液体介入+红外检测”方法可有效提高难辨别煤矸识别准确率。不同的煤矸混合度条件下,液体介入后红外图像中煤样所在区域均出现显著温降现象,可作为煤矸混合度自动识别的基础。当混矸率较低时,煤样温度在煤矸红外图像变化中起控制作用;当混矸率小于20%时,煤矸识别准确率随混矸率增大而增大,液体介入后10 s内的平均准确率约85.78%;混矸率在20%~60%内识别准确率较高且较为稳定,平均准确率约为94.38%,且液体介入时间对其影响很小,高准确率区域呈现“倾斜条带状”分布特征。当混矸率大于60%后,不同处理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均值随混矸率增大呈下降趋势且离散性急剧增加;煤矸图像平均红外温差减小是煤矸混合放出后期识别准确率降低的根本原因,通过选取合理的液体种类、温度、介入量等参数来增大红外温度场的变化程度,可有效提高煤矸识别准确率。
    • 邱晓念
    • 摘要: 以塔山煤矿8234工作面开采特厚煤层为工程背景,采用隶属度评价方法分析了8234工作面顶煤冒放性,其顶煤冒放性隶属度为0.73,分析认为8234工作面顶煤冒放性一般。基于此,设计了8234工作面相关参数,8234工作面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采全高低位放顶煤综合机械化开采的采煤方法,采用一刀一放多轮顺序放煤工艺,8234工作面回采期间,放煤效果良好。
    • 邓燕华
    • 摘要: 以寺家庄煤矿15115工作面开采厚煤层为工程背景,采用隶属度评价方法分析了15115工作面顶煤冒放性,其顶煤冒放性隶属度为0.73,分析认为15115工作面顶煤冒放性一般,基于此,设计了15115工作面相关参数,15115工作面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低位放顶煤综合机械化开采的采煤方法,采用一刀一放多轮顺序放煤工艺,15115工作面回采期间,放煤效果良好。
    • 樊中恩; 李博洋
    • 摘要: 以铺龙湾煤业510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结合COMSOL数值模拟方法,对含夹矸厚煤层开采过程中顶煤变形破坏机理、开采后煤岩层应力、塑性变形情况及位移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含多层夹矸厚煤层进行开采后,煤层上覆煤岩层或夹矸层失去支撑作用,上覆煤岩层的变形破坏不断向上传递,一段时间后,放顶煤采动区域内应力重新分布;采动范围对含夹矸煤层变形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开采15 m后,含夹矸煤层开始出现塑性变形区,夹矸层向下产生凸起,变形范围约为7 m,开挖到25 m时,煤、夹矸层塑性变形区充分变形,变形范围增大到12 m左右,表现为开挖距离越大,塑性变形范围越大,垮落程度越大;开采距离越大,产生的位移量越大,工作面开挖5 m时,上覆岩层向下产生位移约0.25 m,当开挖到25 m时,上覆岩层产生位移约4.1 m,煤层采动后产生位移区域总体呈“V”形分布。
    • 李增林; 靳舒凯; 刘安强; 张权; 员明涛; 康俊瑄; 杨克虎
    • 摘要: 多轮顺序记忆放煤工艺能够改善综采工作面的顶煤采出率和含矸率,但在现场应用中需要对每一轮放煤时间进行精确测定与控制。基于顶煤运移跟踪仪的自动化放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顶煤运移跟踪仪仅作为标志点安置于顶煤中,无法获得更多的顶煤运移信息。针对上述问题,基于顶煤运移跟踪仪,设计了一种基于加速度计的顶煤运移时间测量系统,该系统包括标签、采集器及中心计算机3个部分。标签放置于顶煤内部,放煤过程中跟随顶煤运动,通过内置的加速度计实时采集比力值数据,并调用时间测量算法,实现顶煤运移情况监测,进而确定不同放煤阶段,计算得出不同阶段的顶煤运移时间信息;当标签从放煤口放出后,与刮板输送带产生碰撞,通过射频信号将顶煤运移时间信息向外发送给采集器,通过现场总线进一步传输至中心计算机,指导综采工作面现场实现多轮顺序放煤。详细介绍了顶煤运移时间测量标签的软硬件设计,实现了比力值实时采集、无线信号传输、数据存储等功能;搭建了以3D转台为核心,Gauss-Newton方法为标定算法的标定平台,完成了加速度计的标定工作,标定后的加速度计能够准确采集顶煤运移时间测量标签的比力值;根据顶煤在放煤过程中的运移特点,提出了基于阈值的时间测量算法及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的时间测量算法。基于阈值的时间测量算法通过引入静态阈值、最大阈值实现运动阶段的时间识别;基于LSTM的时间测量算法通过识别时域下比力值矢量和的动态变化,寻找突变点,实现运动阶段的时间识别。通过标签的自由落体实验完成了2种时间测量算法的性能测试,其中时间测量方差分别为0.000 6、0.000 2,时间测量误差分别为13.07%、5.22%,满足现场顶煤运移时间测量需求,基于LSTM的时间测量算法在顶煤运移时间测量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 吕渊博; 王世博; 葛世荣; 周悦; 王赛亚; 柏永泰
    • 摘要: 目前近红外光谱煤岩识别都是在静态下采集光谱数据进行离线识别,无法适应放顶煤作业时需要实时识别输送机上高速移动煤岩的需求。针对该问题,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制了一种煤岩识别装置。该装置由数据采集与处理装置和光源探头一体化装置组成,通过光源探头一体化装置搜集煤岩反射光,利用数据采集与处理装置中改进的煤岩识别算法(余弦角算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光谱数据,可在获取到煤岩光谱曲线后立即分析光谱信息并判断当前煤岩类别。为得到改进煤岩识别算法最佳特征波段与标准光谱库大小,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特征波段和标准光谱库大小对识别准确度的影响:1300—1500,1800—2000,2100—2300 nm特征宽度适用于大多数煤岩样本,标准光谱库大小与正确率正相关,识别时标准光谱库有必要增加曲线数量。为提高煤岩识别装置采集的光谱质量,在实验室模拟了煤岩与光源探头一体化装置的相对运动,探究了不同光谱采集参数对光谱质量的影响规律:积分时间主要参考光源的光照强度,当采集条件较好时积分时间设置为比下限略高5〜10 ms最佳;考虑综放工作面对煤岩识别实时性要求高且放煤过程中刮板输送机上煤岩变化较快,积分次数设置为1最佳;平滑次数主要参考环境波动快慢,只需设置为可消除环境光变化即可。为提高煤岩识别装置在工作面煤流运动状态下识别的准确性,探究了改进余弦角算法与相关系数法在煤岩与光源探头一体化装置相对运动中识别的准确性,得到改进相关系数法是更适合在工作面使用的识别算法,正确率达到91.3%。煤矿现场煤岩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在采集到1个放煤周期内放落煤岩的光谱曲线后,可通过改进识别算法立即分析光谱信息并准确判断当前煤岩类别,实现了放煤过程中煤岩实时识别。
    • 王志鹏; 王文才; 李国雄
    • 摘要: 放顶煤开采技术已经成为厚煤层开采的主流技术之一。然而,应用这项技术存在着资源回采率低的问题。为此,需要在放顶煤开采时对资源的回采率进行控制。结合麦捷煤矿150503放顶煤工作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提高回采率的措施,可以为保证煤炭资源的有效采出提供一定的参考。
    • 钱红亮; 赵晓凡
    • 摘要: 巨厚砾岩层下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可能诱发综放面或回采巷道冲击地压。基于耿村煤矿13200综放面地质采矿条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综放面冲击危险性进行评价,得出13200综放面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对冲击地压危险的影响指数分别为0.57、0.62,综合判断冲击危险性综合指数为0.62,13200综放面冲击地压类型属于中等冲击等级。提出联合卸压手段,并通过微震监测进行现场验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