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摄影测量法

摄影测量法

摄影测量法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测绘学、口腔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438213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中国体育科技、中国骨伤、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5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第一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等;摄影测量法的相关文献由66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泽、杨延江、陈杰等。

摄影测量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8213 占比:99.96%

总计:438399篇

摄影测量法—发文趋势图

摄影测量法

-研究学者

  • 张英泽
  • 杨延江
  • 陈杰
  • 张薇
  • 李伟倩
  • 杜晨光
  • 杨新明
  • 王军
  • 赖志军
  • 郭汉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康; 朱卫国; 鲁世保
    • 摘要: 目的分析颈椎中立位及动力位矢状位参数与颈后肌群质量的相关性,探讨颈后肌群在颈椎矢状面形态与平衡的动态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中老年颈椎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在影像学资料上测量过屈、过伸及中立位颈椎矢状位C_(2~7)Cobb角、C_(0~2)Cobb角、C_(7)倾斜角(C_(7)S)、颈椎矢状位垂直轴(cSVA)及其变化值,并运用相关性分析,评估颈后肌群平均功能性横截面积(fCSA)与颈椎矢状位参数及其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C_(2~7)Cobb角、C_(0~2)Cobb角、C_(7)S及cSVA在不同位置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后肌群平均fCSA与C_(7)S、cSVA明显相关,与C_(2~7)Cobb角、C_(0~2)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颈后肌群平均fCSA与C_(7)S变化量明显相关,与C_(2~7)Cobb角变化量、C_(0~2)Cobb角变化量及cSVA变化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颈后肌群肌肉质量与C_(7)S变化量有相关性,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可能通过颈后肌群改变颈椎“底座”倾斜率而非颈椎曲度,实现颈椎矢状面形态与平衡的动态调节。
    • 刘承鑫; 李翔宇; 王宇; 郭澍溟; 鲁世保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椎病患者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Pfirrmann分级评价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情况,将患者分为严重退行性变组和非严重退行性变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_(2)~T_(1)各节段椎间角度和椎间盘高度、C_(2~7)前凸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_(7)倾斜角。分析不同年龄患者(≥65岁和0.05)。老年患者的C_(2~7)前凸角和C_(7)倾斜角均大于非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的C_(2~7)前凸角及C_(7)倾斜角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在非老年患者中,严重的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会导致C_(2~7)前凸角减小;在老年患者中,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与C_(2~7)前凸角无关。
    • 刘承鑫; 史彬; 李翔宇; 孙康; 鲁世保
    • 摘要: 目的探讨腰背痛患者C_(7)倾斜角(C7S)与脊柱矢状面参数、脊柱矢状面平衡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15例腰背痛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术前、术后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并引入颈胸组合参数“颈椎前凸角(CL)/C7S”。根据患者术前矢状面平衡状态(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和胸椎代偿能力(胸椎后凸角,TK)将患者分为3类。类型A,脊柱矢状面平衡(SVA≤5 cm);类型B,脊柱矢状面失平衡,胸椎具有代偿能力(SVA>5 cm,TK≤40°);类型C,脊柱矢状面失平衡,胸椎失代偿(SVA>5 cm,TK>40°)。分析C7S与脊柱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比较3类患者脊柱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结果C7S与T1倾斜角(T1S)、TK、CL、颈椎SVA(cSVA)、SVA及患者年龄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0.305~0.802,P0.05);相比于类型A,类型C患者的cSVA、SVA、CL、TK、C7S和CL/C7S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L/C7S评价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临界值为0.618。结论C7S与脊柱矢状面参数之间存在较好相关性。当CL/C7S>0.618时,脊柱更多处于失平衡状态。
    • 崇煜明; 刘新宇; 王晓军; 黄久佐; 俞楠泽; 龙笑
    • 摘要: 目的 评估中国青年人群的面部不对称性.方法 2017年5 至12月在北京地区公开招募青年受试者.使用VECTRA H1三维立体照相机为所有受试者拍摄面部三维照片.将照片导入Geomagic Wrap 2017 中,标记软组织标志点并建立坐标系,通过外眦点的水平面和过口角点的水平面将面部分为上、中、下3个部分.冠状面上,通过坐标计算双侧标志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以及睑裂高;面深度方面,通过坐标计算面深度指标,共13个测量指标.以配对t检验比较双侧测量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并计算双侧绝对差值和非对称率.最后对男性和女性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招募到122 名青年受试者,其中男性60 名,年龄(25.1±3.8)岁,女性62 名,年龄(27.3±4.3)岁.(1)冠状面上,男性双侧耳屏点和口角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双侧外眦点、上睑顶点以及耳屏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标志点中(除外睑裂高),双侧外眦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绝对差值最小,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1.00±0.88)mm 和(1.08±0.79)mm(t = 0.541,P =0.589),非对称率仅为2.1%和2.4%;双侧耳屏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的绝对差值最大,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达到(3.45±2.54)mm 和(2.89±2.86)mm(t =-1.149,P = 0.253),非对称率为4.6%和4.1%.(2)面深度方面,所有受试者双侧面深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耳屏点到颏前点距离绝对差值最大,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达到(2.62±1.69)mm 和(2.45±1.69)mm(t =-0.491,P = 0.625),非对称率均为1.8%;双侧耳屏点到眉间点距离绝对差值最小,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1.77±1.25)mm 和(1.91±1.54)mm(t = 0.587,P= 0.558),非对称率为 1.4%和 1.6%.结论 中国青年人群中普遍存在一定的面部不对称性,双侧绝对差值一般不超过3.5 mm,上1/3 面部的对称性较高,下1/3 面部对称性较低.
    • 常旭; 户华凰; 贾邦飞; 刘玉钢; 杨学智; 李晓鹏; 毕洪森
    • 摘要: 目的 评估HaiMed难愈性创面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在创面测量中的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2019年1至8月诊治的慢性创面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0~76岁,其中术后愈合不良创面9例,糖尿病足创面6例,压疮4例,肿瘤创面1例.分别采用传统的透明膜勾边法和HaiMed难愈性创面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对20例创面面积进行测量.对2组创面面积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应用Spearman简单相关分析、Bland-Altman评价以及变异系数,对HaiMed系统的准确性、稳定性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aiMed难愈性创面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与传统测量工具相比,在创面面积测量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7,P=0.060),2种方法的Spearman相关系数r = 0.998,两者一致性好.Bland-Altman评价示所有散点均落于95%一致性界限内,HaiMed系统准确性可靠.透明膜勾边法组变异系数最小0.41%,最大4.03%,平均1.67%;HaiMed组变异系数最小0.15%,最大2.31%,平均0.60%,HaiMed系统较传统测量方法有更高的稳定性.结论HaiMed难愈性创面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测量创面面积准确性高、稳定性好,尤其对于浅表创面,可进行简便快捷的创面评估,是一套新型、可靠的创面测量工具.
    • 谢栋; 许晨辉; 叶程; 刘威; 王珑清; 朱奇; 杨立利
    • 摘要: 目的 观测华东地区健康成人颈椎椎间孔形态及三维空间下各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选择华东地区来本院体检的191名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5名、女96名.对所有研究对象行颈椎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椎各节段椎间孔形态,并测量最佳角度下的纵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横径均值和横截面积等,比较各节段椎间孔之间及性别之间的差异.结果 C2/C3椎间孔形态以类圆形多见,占60.99%(233/382);C3/C4/C5/C6/C7椎间孔形态以类椭圆形为主,分别占51.31%(196/382)、54.45%(208/382)、59.69%(228/382)、49.48%(189/382).颈椎椎间孔的纵径和上前后径从C2/C3到C6/C7逐渐减小;横径均值和横截面积从C2/C3到C6/C7大致呈减小趋势,C2/C3椎间孔最大,C6/C7椎间孔最小;下前后径C2/C3椎间孔最大,C3/C4椎间孔最小.不同节段椎间孔之间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东地区健康成人颈椎各节段椎间孔形态以类圆形及类椭圆形为主,椎间孔的纵径和上前后径从C2/C3到C6/C7逐渐减小,横径均值及椎间孔面积从C2/C3到C6/C7大致呈减小趋势,而下前后径C2/C3椎间孔最大、C3/C4椎间孔最小,不同节段椎间孔参数不尽相同,变化趋势也有差异.
    • 何彬
    • 摘要: 通过使用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可以完成对影像内容、信息、数据的提取和传输的目标,由于该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发展,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精密测量和设计的城市建设规划、农业开发、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在有些方面的应用甚至已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李清萍; 郭安娜; 陈少卿; 黄荧荧; 梁伟; 严志汉; 何家维
    • 摘要: 目的 探讨借助C7铅垂线(C7PL)来观察站立位脊柱矢状面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59名健康青少年的站立侧位脊柱全长X线片,由2位医师在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工作站上通过Cobb法和C7PL法独立测量脊柱矢状面参数,前者包括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后者包括T6椎体与C7PL距离(T6PL)、L4椎体与C7PL距离(L4PL)、骶骨上终板后上角与C7PL距离(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股骨头中心与C7PL距离(FPL),比较2种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相关性.结果 以Cobb法测量,A医师测量的TK和LL分别为24.1°±11.5°、51.0°±8.5°,B医师测量的TK和LL分别为28.1°±8.1°、49.4°±6.0°,2位医师测量的T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高度相关(r=0.873).以C7PL法测量,A医师测量的T6PL和L4PL分别为(27.3±19.0)mm、-(43.5±19.7)mm,B医师测量的T6PL和L4PL分别为(24.3±13.2)mm、-(45.5±25.9)mm,两位医师测量的T6PL和L4P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极高度相关(r=0.905,r=0.936).对Cobb法和C7PL法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K与T6PL呈高度相关(r=0.760),LL与L4PL呈中度负相关(r=-0.592).对C7PL法的测量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6PL与L4PL呈中度负相关(r=-0.655),与SVA呈低度负相关(r=-0.404),与FPL呈中度负相关(r=-0.646).结论 基于C7PL观察脊柱矢状面曲度变化是可行的,且重复性可能更好,是整体观察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各部位相互平衡性的有效方法,值得试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