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捕食者

捕食者

捕食者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622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航空、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53篇;相关期刊302种,包括环球科学、海洋世界、大自然探索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2012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等;捕食者的相关文献由704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琳、刘雨芳、杨林林等。

捕食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2 占比:56.5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94%

专利文献>

论文:453 占比:42.54%

总计:1065篇

捕食者—发文趋势图

捕食者

-研究学者

  • 林琳
  • 刘雨芳
  • 杨林林
  • 余鱼
  • 刘洋
  • 古德祥
  • 孝文
  • 小古
  • 常海珍
  • 张古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侃; 曾怀杰; 陈晓英
    • 摘要: 研究了在Leslie-Gower模型中加入捕食者Allee效应后的模型动力学行为变化.研究表明:加入捕食者Allee效应后,模型的所有正解是一致有界的,唯一的正平衡点是全局渐近稳定的,但两个边界平衡点是不稳定的.Allee效应虽然不会改变正平衡点的稳定性,但其延长了正平衡点趋向稳定状态的时间,同时也改变了原点的性态,即Allee效应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
    • 张增焘; 喻龙; 焦晓国; 常海珍
    • 摘要: 通过鸟类视觉模型,比较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 Lewis成虫古铜色和青铜色体色组成及差异,分析两种体色在绿叶和树皮自然背景下的识别度.结果显示古铜色和青铜色体色白星花金龟成虫在蓝山雀眼中是由种类不同的色斑组合而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可以区分的图案颜色.当蓝山雀搜索猎物时,青铜色白星花金龟在绿叶和树皮背景上都是暴露的,蓝山雀可以轻松定位发现.由远到近,蓝山雀能识别绿叶背景上的古铜色个体;但如果光照条件不好,树皮上的古铜色白星花金龟个体不能近距离识别.
    • 倩芸(编译)
    • 摘要: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会与环境相互作用,也会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一个种群规模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其他生物,这在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 烨子(文/图)
    • 摘要: 你不是三叶虫三叶虫遇到捕食者时会把自己蜷缩起来,用背部胸甲来保护自己,就像西瓜虫那样,变成一个圆滚滚的小球。小屁股寒武纪时期,有一类具有双瓣对称甲壳的节肢动物非常多见,被称为双瓣壳节肢动物。
    • 童彤(译)
    • 摘要: 一项发表于《皇家学会B类学报》的最新研究,通过分析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和巴西在内的17个国家的作物研究,发现相比杀虫剂,蚂蚁具有更有效的生物防治效果,即蚂蚁在杀死害虫、减少植物损害和提高产量方面表现得更好。蚂蚁是多面手捕食者,可捕食为害果实、种子和叶片等的害虫,提高植株产量。蚂蚁的多面捕食性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保护,以抵御各种害虫。该研究团队主研人员、巴西乌贝兰迪亚联邦大学的安乔斯博士指出,一般来说,如果管理得当,蚂蚁可以有效控制害虫,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作物产量。
    • 艾尔萨·哈维; 杨婴(译)
    • 摘要: 波涛之下,千万场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海洋斗士们个个身怀绝技,使用着自己独有的战斗策略。这种战斗对于捕食者而言是家常便饭,但对于它们的猎物却生死攸关。从岸边浅滩到幽深海沟,海洋中栖息着超过20万种动物。对其中的绝大多数动物来说,每天都可能是末日,它们随时都有被吞食的危险。这里时时上演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码,即使是捕食者也可能被更强大的猎手吃掉。
    • 英克莱尔·卢埃林; 杨书旗(译)
    • 摘要: 关于牙齿的烦恼亲爱的翠鸟博士:我是一只霸王龙,我有一个关于牙齿的烦恼。我的年纪还小,却开始掉牙了。我们霸王龙原本是地球上最可怕的捕食者之一,但要是我的牙齿掉光,就没有动物会怕我了。为什么我会掉牙呢?开始掉牙的捕食者写于困境中。
    • 颜亨梅; 钟文涛
    • 摘要: 对动物捕食者的摄食进行分析是研究动物能量和营养需求、采食策略、生境利用及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的核心内容,因而是生态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几十年来一直受到生物学家的关注.在对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过程中,既要明确天敌的食物谱,也要对其捕食量进行估算,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害虫的目的.如何获得某个捕食者准确的食物谱和捕食量一直是摄食分析领域的难点和生物防治领域中的研究焦点.为此,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捕食性天敌摄食分析方法研究的类型及其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作者基于DNA条形码与数字PCR技术创建的一种蜘蛛摄食分析新方法,可对蜘蛛的摄食进行精确定量分析,突破了探究蜘蛛等捕食性天敌"吃什么"和"吃多少"的难题,为人们提供了充分认识和客观评价生态系统中自然控制力作用的科学信息.
    • 朴正吉; 朴龙国(摄影)
    • 摘要: 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长白山温带森林以猫科和犬科为主的大中型食肉动物不断减少,逐渐退出了顶级捕食者的行列,取而代之的是体型较小的鼬科动物。作为一类食肉动物,鼬科动物在森林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却鲜有人关注。本文作者为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原所长,常年在野外观测鼬科动物,为我们讲述它们的生存现状。
    • 郭相奇(文/图)
    • 摘要: 我,是一只被后人称作“抚仙湖虫”的小虫子,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游弋在湛蓝的海底,和其他生活在一起的小动物们相比,我们的块头算比较大的,而且我们家族成员众多,也算是海底的一大势力。我们的眼睛在眼柄上,伸在头的“外面”,看着那些眼睛长在头“里面”的三叶虫觉得好奇怪。我们的腿软软的,走路不怎么快,但30多节的身体收放自如,让我们能够在海底游泳和转弯,这些坚硬的体节也很好地保护了我们,再加上尾巴上的一根硬刺,让那些觊觎这丁点肉的捕食者们对我们敬而远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