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流
振荡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35352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低温工程、中国海洋平台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等;振荡流的相关文献由397位作者贡献,包括冼海珍、刘登瀛、杜小泽等。
振荡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5352篇
占比:99.92%
总计:135457篇
振荡流
-研究学者
- 冼海珍
- 刘登瀛
- 杜小泽
- 杨勇平
- 商福民
- 吴育林
- 杨立军
- 史勇春
- 夏焕明
- 李选友
- 柴本银
- 浦群
- 薛春东
- 覃开蓉
- 吴嘉
- 姜根山
- 郑辉东
- 刘凤霞
- 刘志军
- 原成泽
- 孙仲平
- 孟繁孔
- 张言引
- 李志信
- 李明震
- 李泳江
- 杨延锋
- 林缅
- 白玉川
- 董宪华
- 董金钟
- 赵家铭
- 高超
- 万德成
- 凌国灿
- 史启财
- 吴嘉炜
- 吴美玲
- 员冬玲
- 周集体
- 康海贵
- 张斌
- 彭育辉
- 曹传钊
- 李丰
- 李坤
- 王坤鹏
- 蒋斌
- 蓝兆辉
- 袁志达
-
-
陈殿鹏;
顾洪禄;
李福恒;
李效民;
郭海燕
-
-
摘要:
本文应用改进的尾流振子模型对振荡流下悬链线式立管的涡激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向量式有限元建立了悬链线式立管振动控制方程,利用独立性原理和改进的尾流振子模型模拟时变的涡激升力,然后采用中央差分法求解立管的涡激振动响应。利用相应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振荡流下悬链线式立管涡激振动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振荡流下悬链线式立管响应幅值出现“振幅调制”现象,大KC(Keulegan-Carpenter)数下,进一步出现典型的“间歇涡激振动”现象;KC数对质点振动相图形状以及流固能量传递有显著影响;振荡流下立管响应峰值随流速呈“多峰”现象,KC=20时多峰现象更为明显;在小KC数范围内,较小的KC数会激励立管产生较大的涡激振动位移。
-
-
涂佳黄;
王程;
梁经群;
文广龙;
邓旭辉
-
-
摘要:
基于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对零均值振荡流(Re=160,KC=7)工况下双圆角柱体结构群绕流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单柱体绕流进行求解以验证数值模型、计算参数的准确性;然后,着重分析布置方式、圆角半径和间距比对双圆角柱体结构群流场特性和流体力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关键参数的变化均会改变双圆角柱体结构群的流场分布和各柱体的流体力系数。在小间距工况下,圆角半径增大对各柱体的漩涡脱落模式无明显影响。然而,在大间距比工况下,各柱体的流体力系数会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圆角半径增大均会导致各柱体的拖曳力系数和惯性力系数减少。同时,在任意圆角半径工况下,间距比增大会使得各柱体的流场分布和流体力系数发生较大变化。
-
-
陈金峰;
张金龙;
杨文武;
董宇红
-
-
摘要:
潜流带中污染物质交换与输运特性是影响水资源环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底部为高渗透沉积层的三维槽道振荡流高Schmidt数传质问题进行了大涡模拟研究.采用动力学亚格子模型来封闭滤波后的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以及污染物输运方程,同时采用修正的Darcy-Brinkman-Forcheimer模型来描述沉淀有锌离子污染溶质的可渗透沉积层.通过对沉积层内外流场和浓度场的统计特性以及瞬态结构的分析,探究了上覆水体中振荡流驱动作用对污染物输运的动力学影响以及扩散率随振荡周期和振荡角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浓度通量中的湍流浓度分量在垂向物质交换中起主导作用,流向、展向速度,湍流强度和污染物浓度的波动跟随振荡驱动力呈现准周期变化,同时发现沉积层-水交界面处的湍流浓度通量与法向湍流强度两者之间的变化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并且在较大振荡角和低频振荡的情况下,沉积层-水交界面处的有效扩散率增大,这主要是来自于沉积层-水交界面处流体的猝发行为有效促进了湍流混合和物质交换,进而增强了污染物的垂向输运.
-
-
杨延锋;
姜根山;
许伟龙;
姜羽
-
-
摘要:
为探究声波作用下铜球的对流换热机理,搭建了声波强化传热实验台架,研究在不同声压级和声频率的影响下铜球的对流换热问题,并结合声流的作用机理和实验数据深入分析了声波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铜球的对流传热系数和努塞尔数随着声压级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且存在强化传热的最佳声频率;相对努塞尔数主要受声频率和声压级的综合影响,而与铜球直径的关系不大;对于给定声压级,声波强化铜球的传热过程随频率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即声流控制区、声流和振荡流协同控制区、振荡流控制区和稳定区,并给出前3个阶段相对努塞尔数的经验公式。
-
-
王坤鹏;
迟庆海;
张一兆
-
-
摘要:
为了探究振荡流效应对涡激振动的影响,本文对振荡流中圆柱体的横流涡激振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对KC数为25和502种振荡流下的涡激振动进行模拟,得到了圆柱体流体力、位移和涡量云图.结果表明:振荡流能激发圆柱体的多模态振动,且KC数越大多模态特性越明显;在锁定区间主导模态的幅值明显高于其他模态;锁定区间随着KC数的增大有变宽趋势;流向改变前脱落的漩涡再次经过圆柱体时会增加圆柱体的受力.
-
-
杨冲霄;
袁昱超;
薛鸿祥;
唐文勇
-
-
摘要:
圆柱绕流作为流体力学领域中的经典问题,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开展振荡流下二维圆柱的水动力特性和漩涡发放形态研究将为认识和理解圆柱绕流特性提供重要参考。基于RANS方程,采用k⁃ωSST湍流模型,首先通过对比雷诺数10000时均匀流下的受迫振动试验数据,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进而开展了振荡流下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对比讨论了5种KC数下流体力系数变化情况及漩涡脱落模式,并开展了升力系数时历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振幅、低频率下,小KC数时激励力系数变化较大,大KC数时流态趋向于均匀流,激励力系数变化较小。在大KC数时可以观察到较为明显的2S脱落模式,升力系数在每一周期内出现两次振幅调制现象,小KC数时流体变化较快,规律性相对较弱。
-
-
杨延锋;
姜根山;
于淼
-
-
摘要:
为研究稳态声流成分对换热管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行波场中单换热管外声流强化传热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分离时间尺度的数值方法模拟了声流和非均匀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分析了换热管局部努塞尔数和平均努塞尔数在不同激励频率(10~1500 Hz)和声压级(103~127 dB)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平均努塞尔数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小,随着声压级的增大呈指数形式增大;低频声波形成的内涡流和高频声波形成的外涡流决定了不同的局部努塞尔数分布规律;低频高强度声波可在换热管热黏性边界层内、外形成强烈的声流扰动,极大地强化了换热管的热传输过程。
-
-
杨延锋;
姜根山;
于淼
-
-
摘要:
为研究稳态声流成分对换热管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行波场中单换热管外声流强化传热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分离时间尺度的数值方法模拟了声流和非均匀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分析了换热管局部努塞尔数和平均努塞尔数在不同激励频率(10~1500 Hz)和声压级(103~127 dB)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平均努塞尔数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小,随着声压级的增大呈指数形式增大;低频声波形成的内涡流和高频声波形成的外涡流决定了不同的局部努塞尔数分布规律;低频高强度声波可在换热管热黏性边界层内、外形成强烈的声流扰动,极大地强化了换热管的热传输过程.
-
-
杨延锋;
姜根山;
许伟龙;
姜羽
-
-
摘要:
为探究声波作用下铜球的对流换热机理,搭建了声波强化传热实验台架,研究在不同声压级和声频率的影响下铜球的对流换热问题,并结合声流的作用机理和实验数据深入分析了声波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铜球的对流传热系数和努塞尔数随着声压级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且存在强化传热的最佳声频率;相对努塞尔数主要受声频率和声压级的综合影响,而与铜球直径的关系不大;对于给定声压级,声波强化铜球的传热过程随频率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即声流控制区、声流和振荡流协同控制区、振荡流控制区和稳定区,并给出前3个阶段相对努塞尔数的经验公式.
-
-
吕超凡;
赵西增;
殷铭简
-
-
摘要: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结合的方式,开展涵洞式直立堤在波浪作用下的水体交换研究。CFD数值模拟采用VPM(volume-average/point-value method)-THINC(tangent of hyperbola for interface capturing)/QQ(quadratic surface representation and Gaussian quadrature)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能够标记涵洞内外水体变化的双液相流体体积模型(VOF)方法,定性及定量描述涵洞内外水体的交换特性;物理模型试验主要用来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在波浪的作用下,涵洞内部会形成一股往复振荡的水流,对水体交换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振荡流主要受到涵洞高度、波浪周期以及波高的影响,涵洞深度对其影响不大。在波浪长时间的作用下,涵洞式直立堤能有效地增强港池内外水体交换。
-
-
DENG Di;
邓迪;
FU Bo-wen;
付博文;
WAN De-cheng;
万德成
- 《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涡激振动是造成立管疲劳破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柔性圆柱涡激振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都是基于均匀流、剪切流和层流等稳定流作用下,而振荡流作用下的柔性圆柱的涡激振动研究相对较少.在远洋深海情况下,细长柔性立管所处的海洋环境更为复杂,因而有必要深入研究复杂流场作用下的柔性圆柱的涡激振动现象.本研究采用切片法并基于开源OpenFOAM平台下的细长柔性立管流固耦合求解器viv-FOAM-SJTU,进行振荡流作用下细长柔性圆柱的涡激振动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不同振荡流周期细对细长柔性圆柱涡激振动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振荡周期与柔性圆柱涡激振动半振荡周期内的"锁定"区域大小密切相关,同时也观察到了间歇性涡激振动,模态跃迁等现象,和涡激振动的产生,锁定,消亡过程.
-
-
XU Lei-ge;
许雷阁;
LIN Mian;
林缅
- 《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 2012年
-
摘要:
波状底床上方的泥沙输移与流场结构直接相关,涡的挟沙作用也己被实验所证实,但是涡结构与底床泥沙输移的定量关系尚需进一步明确,为此本研究采用格子涡(vortex in cell)方法对振荡流作用下波状底床上方流场的涡动力特性及悬移质泥沙运动规律做了进一步量化的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悬移质泥沙大部分集中在流场中涡量较大的区域;涡强度值与前人实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较好,涡挟沙量与涡强度在一个周期内具有相同的发展规律,均在流动转向后达到极大值.一个周期内流场总合沙量存在两个峰值,对应流场流速最大时刻,在前半周期和后半周期,新生涡最大挟沙量与流场总含沙量峰值相比分别达到69%和61%,充分说明了涡对悬移质泥沙运动的重要作用.
-
-
李明震;
董金钟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首先对圆直管内完全发展层流振荡流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速度分布和摩擦系数的解析解,并使用数值方法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研究了发展中流动对摩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度的分布形态只与振荡频率有关,与稳态流动相比振荡流能减弱进口效应,使得流动发展段变短,振荡流中流动发展段对摩擦系数影响较小.基于截面最大速度定义的摩擦系数能较好的反应振荡流特征,且其只与进口雷诺数Re,最大雷诺数Remax和无量纲振荡频率Reω有关,文中给出了基于这些无量纲参数的摩擦系数关系式.
-
-
李明震;
董金钟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本文对恒壁温圆直管内的层流振荡流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认为,控制振荡流传热特征的无量纲参数主要有无量纲振荡频率Valensi数Va、无量纲位移振幅Ar、最大雷诺数Remax和普朗特数Pr.考虑回热类热机的实际工作条件,本文分析了这些无量纲参数对以空气为工质的振荡流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预期可用于斯特林发动机性能模拟的Nusselt数关系方程.
-
-
张晓青;
廖宜利;
胡志永;
潘卫明;
刘靖飙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研制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实验装置,用于振荡流回热器压降特性的研究.在活塞提供的振荡流作用下,研究了回热器孔隙率、长度、堆叠方式及温差对回热器动态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丝网型回热器的动态压降与回热器的长度及孔隙率几乎成线性关系,而在相同条件下与丝网的堆叠方式无明显的关联;此外,回热器的动态压降随回热器两端温差的增加而增大,与温差变化方向无明显联系。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斯特林回热器的设计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
-
-
孟繁孔;
李志信
- 《2007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多孔介质内振荡流及其换热是脉管制冷机和热声热机回热器内的基本物理过程,研究振荡流特点对提高整机性能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多孔介质内的振荡流进行了数值研究,表明多孔介质振荡流的最大压差随最大雷诺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在所计算的范围内,最大阻力系数与最大雷诺数呈反比例关系.在低孔隙率条件下,压差与流速之间的相位差变化较小,孔隙率较大时,相位差随孔隙率的增加而线性降低.
-
-
孟繁孔;
李志信
- 《2006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本文基于双分布格子-Boltzmann模型,对平行平板间振荡流共轭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共轭界面上的温度连续和热流连续条件,本文在平衡态无滑移修正格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处理共轭界面温度边界的新方法,模拟并分析了不同流/固导热系数比情况下振荡流的速度场、温度场以及热流的分布.
-
-
-
唐硕捷;
黄护林;
亓宗磊;
张喜东;
张银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商业软件FLUENT实现了斯特林发动机冷却器内工质的振荡性流动,数值分析了不同质量流量、不同热管排布方式对冷却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的质量流量下,热管叉排时的压降大于顺排时的压降,并且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大叉排时的压降增幅更大.热管叉排时的平均换热量及平均努赛尔数高于热管顺排时的平均换热量及平均努赛尔数.当用换热效率E值来评价综合换热效果时,热管叉排时的换热效率高于顺排,但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大,叉排的换热效率下降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