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常用外国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4856篇;相关期刊514种,包括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语言与翻译(汉文版)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等;指示代词的相关文献由104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勤、籍万杰、史秀菊等。

指示代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6 占比:2.3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4856 占比:97.60%

总计:45961篇

指示代词—发文趋势图

指示代词

-研究学者

  • 李勤
  • 籍万杰
  • 史秀菊
  • 姜经志
  • 王卫明
  • 田宇贺
  • 蒋华
  • 张锦笙
  • 徐光烈
  • 徐德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吴汝媚
    • 摘要: 茂名粤方言中“呢”分别有不定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用法。“呢”用作不定量词,表示“些”或“点儿”;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这些/那些”;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在描写“呢”这几种不同用法的基础上,勾勒出并分析“呢”从不定量词到指示代词再到结构助词的语法化过程。
    • 杨苛鑫
    • 摘要: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那么”的指示代词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指示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二是指示数量。本文认为指示代词“那么”的语法意义是“区别”,在具体语境中指示方式和程度,“性质”“状态”都属于广义的“程度”。本文认为“方式”比“程度”更加基本,“程度”是由“方式”引申出来的。
    • 卢玉亮
    • 摘要: 殷墟甲骨文代词目前学界公认的有“我”“余”“朕”“女”“乃”“兹”“之”7个,专门研究甲骨文代词的学者还提出以下8个代词:“鱼”“爾”“其”“甾”“■”“自”“止”“它”,这8个词在甲骨文中到底有没有代词用法?相关结论散见于各种论著,很少有系统考察和综述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章出现。文章在全面梳理前贤时彦观点的基础上,通过逐一考辨认为甲骨文“鱼”“■”“自”“它”都不是代词,“爾”“其”有代词用法,“甾”和“止”可以分别假借为代词“兹”和“之”。
    • 史秀菊
    • 摘要: 山西兴县方言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都由指示代词兼任。兴县方言指示代词非常发达,形成了专门指代人的指示代词,其说法多达31种。这些指人代词主要通过指示代词的多层叠置和附加词尾形成,既可以表示“单数—少数—较多数—最多数”的语法意义,也具有“亲近—中性—疏远”等语用功能,因其还具有“近指—较远指—更远指—最远指”的距离意义,所以,这些指人代词还不是人称代词,仍是指示代词。其复杂的叠置形式可能是兴县各片方言之间长期接触的结果。
    • 姚小云; 胡素华
    • 摘要: 指示词概念包括代词性的指示词和限定名词的指示词。侗语北部方言的指示代词系统为"近-远"二分,限定性的指示词系统为"近-中-远"三分。文章在类型学视野下,详尽地描写侗语北部方言指示词系统,从而探索其共时和历时的类型学特征。在共时层面,文章分别对指示代词和限定性指示词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功能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将重要特征(如量词修饰语结构的语序和指示词的分化特征)与亲属语言进行了比较。在历时层面,分析了指示词的来源和语法化路径。认为近指代词源于处所附缀与近指限定词的共同语法化;中指限定词源于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语法化;限定性指示词进一步语法化为关系化标记和定指标记。研究成果可为侗语语法的深入研究和跨语言的指示词类型学研究提供启发和实证数据。
    • 彭亭铫
    • 摘要: 湖南湘乡方言中的指示代词系统存在由核心语素“个”[ku31]“嗯”[n22]“兀”[?u22] 和其他词或语素构成的“近——远——更远”的三分格局。与普通话相比,这种系统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不仅能够指人、指事,还能够用来指处所、时间、程度和方式。指示代词的三分系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也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文章将从指示代词的来源、语法等方面入手,对湘乡方言中的指示代词进行深入分析,完善对指示代词的描写。
    • 温珍琴
    • 摘要: 赣州市南康区位于江西省南部,方言分片为客家方言于信片。南康方言指示代词除了有“该X、拈X”对立的近指和远指代词系列,还有“高、咁、噶”几个近指代词。从来源看,“该”其实就是“个”,“高、咁、噶”是“个号、个物、个下”的合音。远指代词“拈”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音变,源自古汉语的“若”。
    • 赖冠洲; 马国彦
    • 摘要: “指示代词+指人名词”结构最早见于敦煌变文中,其用法与说唱文学的发展历程深度吻合。在说唱文学及后世的叙事语篇中,叙述者对人物对象的指认行为面临着三层困境:表人词语的低可及性、互动关系的非直观性与叙事空间的模糊性、信息输入行为的局限性。其形成动因实际上是:叙述者主动地加入相应的话语标记,来提升对所指人物对象的可及性程度。这一结构的修辞功能体现在互动标记与定位标记上,它们分别具有解释补充细节、突出主观评价和聚焦所指人物、辅助听者定位的作用。
    • 仝磊
    • 摘要: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疑问代词,是历年中考的考查热点。
    • 曲抒浩
    • 摘要: 现代汉语中的"又"可以有条件地构成"又+数(量)名"形式,其中的"又"宜被看作指示代词."又+数(量)名"结构的成活可能取决于句子信息量是否足够,信息传递过程是否复杂等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