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三维荧光

三维荧光

三维荧光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38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09630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湖泊科学、物探与化探、净水技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工程院“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环境保护”院士高峰论坛暨第二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国际论坛、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0年年会等;三维荧光的相关文献由125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海龙、俞汝勤、魏永巨等。

三维荧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9630 占比:99.95%

总计:509862篇

三维荧光—发文趋势图

三维荧光

-研究学者

  • 吴海龙
  • 俞汝勤
  • 魏永巨
  • 朱焯炜
  • 陈国庆
  • 朱纯
  • 李卫华
  • 殷高方
  • 朱拓
  • 肖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渊雄; 夏阿林
    • 摘要: 研究旨在寻求一种能快速测定小龙虾中呋喃唑酮代谢物残留量的方法。本研究以小龙虾为研究对象,共有15个样品,前10个为校正集,后5个为预测集,以添加到样品中的AOZ浓度作为参考值。2-羟基-1-萘甲醛(2-HN)与AOZ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特性的物质,用荧光检测仪对反应后的样品进行扫描,得到荧光光谱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荧光光谱数据进行降维,选取第一主成分构建一个新的二维矩阵,再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对校正集进行分析,建立小龙虾中AOZ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0.2797、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926;利用该模型对预测集进行预测,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为0.2981、预测集相关系数(Rp)为0.9913。试验结果表明,基于三维荧光结合偏最小二乘方法能够准确测定小龙虾中AOZ的残留量。该方法可为水产品中检测AOZ残留量提供理论支持。
    • 何席伟; 高洁; 张徐祥; 任洪强
    • 摘要: 焦化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作为废水污染物和毒性的主要来源受到广泛关注。厌氧-缺氧-好氧(A-A-O)生物法联合混凝沉淀工艺在焦化废水处理中被广泛应用。于2018年4,7和11月分别采集4座焦化废水处理厂废水,采用光谱学分析手段和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对A-A-O联合混凝沉淀处理过程中焦化废水的DOM和毒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芳香性物质,其中类色氨酸、络氨酸物质占主导,其次为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富里酸物质和类腐殖酸类物质;未经处理的焦化废水对藻类和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等级为中毒至高毒。A-A-O联合混凝沉淀处理可去除90%以上的类色氨酸、络氨酸和类富里酸物质,但对类腐殖酸类物质去除率相对较低,仅为约80%,关键去除段为缺氧段和好氧段;该工艺对焦化废水急性毒性削减率为80.51%~94.30%,关键削减段为厌氧段。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焦化废水溶解性总有机碳(TOC)、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组分C1和类富里酸类物质荧光组分C4与废水急性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利用其作为水样急性毒性初筛的指示性指标。可为焦化废水生化处理的效能优化和废水毒性控制及安全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 吴峰; 宋秀贤; 池连宝; 王文涛; 俞志明
    • 摘要: 为探究近海养殖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荧光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以山东省东营市凡纳滨对虾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技术对2020年9月14日至10月17日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水体中DOM的荧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其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养殖池水体DOM有4种荧光组分,包括1种类蛋白质物质(C4)和3种类腐殖酸物质(C1、C2与C3),前者作为养殖池水体DOM特有组分,且其荧光强度高于对照池各组分。养殖池水体DOM总荧光强度、总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含量于采样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池。综合3种荧光指数(FI、BIX、HIX),对照池和养殖池水体DOM以内源输入为主,自生源特征明显。对照池和养殖池水体DOM组分与营养盐(氮、磷营养盐为主)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DOM组分的产生与利用和营养盐的消耗与生成过程相耦合。养殖池DOM组分C1和C4与chl a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浮游藻类是养殖水体DOM类蛋白质和类腐殖酸物质的重要来源。该研究揭示了养殖水体有机质高度积累,对养殖环境的富营养化带来潜在威胁,同时为进一步揭示养殖水体DOM的光化学性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 白璐; 徐雄; 刘权震; 杜艳君; 王东红
    • 摘要: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法(FRI)和荧光特征参数,研究了武汉市4种不同类型(河流、湖泊、水源水、雨水)的天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并和近十年武汉东湖相关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5种荧光组分均有检出,分别为类酪氨酸荧光组分(C1)、类色氨酸荧光组分(C2)、类富里酸荧光组分(C3)、溶解性的微生物代谢物类荧光组分(C4)和类腐殖酸荧光组分(C5)。从荧光特征上来看,水质较差、存在轻中度富营养化、受污染较重的湖泊类水样中C1、C2和C3组分的荧光强度最高,相对较清洁的水源水、雨水与作为对照的自来水中DOM的荧光组分相似,仅C5组分存在差异;从DOM的来源上看,武汉市内不同类型天然水体中DOM具有显著的陆源(陆生植物和土壤有机质等)为主、内源(微生物、藻类等)为辅的混合输入特征;河流、湖泊、雨水和水源水中DOM的陆源组分占比均值分别为46.2%,56.4%,54.2%和51.6%,内源组分占比均值分别为12.3%,10.1%,10.4%和9.7%。相关性分析表明,C1,C2和C3组分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98),主要来自陆地来源,具有同源性;C4、C5组分分别和总磷(TP)、总有机碳(TOC)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2)>0.73)。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近10年武汉东湖湖水中DOM的陆源组分(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在2020年东湖湖水DOM组分的陆源组分骤降,类腐殖酸和微生物代谢组分明显上升。
    • 张然; 王晨波; 董圆媛; 钟声; 尤佳艺
    • 摘要: 长期以来汛期江苏省部分重点断面水质下降明显,是当地水环境质量提升的难点之一。选取连云港市重点断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手工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分析4个典型断面水质变化特点;通过三维荧光溯源分析方法,确定农业源和生活源是主要污染源;结合现场核查,发现秸秆还田沤水和雨污分流不到位是导致典型断面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研究提出,手工监测、卫星遥感监测、三维荧光溯源分析和现场核查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水污染来源调查分析方法。
    • 曾伟基; 苟偲钰; 曹洁茹; 江天久; 毕卫红
    • 摘要: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以微小亚历山大藻(台湾株)(AMSY)、塔玛亚历山大藻(大亚湾株)(ATDY)、链状裸甲藻(防城港株)(GCFC)、塔玛亚历山大藻(香港株)(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南海株)(ACSY)5株4种产麻痹性贝毒(PSP)微藻以及21株不产PSP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微藻的各生长期产毒能力与三维荧光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产毒藻类单位藻细胞产毒量会发生显著变化,低温可促进麻痹性贝毒的产生。通过Db7小波分解,选取Ca3尺度分量的联合荧光谱作为特征谱并利用Fisher判别发现,产PSP藻与不产PSP藻荧光差异主要集中在λ_(ex)为400~425和450~545nm;λ_(em)为715~750 nm的波段,利用判别函数建立判别式,实现了对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藻类的识别测定。对产PSP毒素藻类的判别率达到93.7%,不产PSP毒素藻类判别率达到93.3%,综合判别率为93.5%。该研究可实现对水体中活体产PSP微藻的快速识别,为进一步开发产毒微藻识别仪提供理论基础。
    • 罗雪婷; 周丰武; 詹娟; 张雨; 胡鹏杰; 徐德福; 李振炫; 吴龙华; 骆永明
    • 摘要: 为探究秸秆添加对氧化还原条件变化下稻田土壤重金属释放的影响,本文选取典型重金属污染稻田土壤,通过微宇宙试验结合三维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了土壤溶液化学性质、溶解性有机质(DOM)、金属释放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增加了厌氧期Fe、Mn、As、Cd等金属的释放,同时影响了DOM组成。土壤DOM中类蛋白(C3)含量在培养期总体降低(P<0.05);类腐殖质含量呈现厌氧期上升、好氧期下降的趋势。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显示,Eh的变化与Mn和As的溶出显著负相关(路径系数分别为-0.662和-0.528,P<0.01),同时,Eh还通过影响土壤类腐植酸C2(路径系数-0.816,P<0.01)控制As的释放(路径系数0.244,P<0.05)。因此,稻田土壤干湿交替造成的Eh变化和秸秆还田措施不仅可直接影响重金属的溶出,也可通过DOM含量和组成进一步控制其释放。
    • 陈伟; 吴海龙; 王童; 常月月; 陈瑶; 杨健; 付海燕; 杨小龙; 李旭富; 俞汝勤
    • 摘要: 白术是一种著名中药材,其品质与其种植产地密切关联,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快速对白术进行品质鉴定和产地溯源的方法。白术含有多种内源荧光物质,可为三维荧光技术鉴定白术的产地提供依据。首先使用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对白术三维荧光光谱进行表征,再将三维荧光光谱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k最邻近法(kNN)两种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对白术样品进行产地溯源。结果表明,PLS-DA和kNN各自建立的分类模型能有效对三大白术产区(安徽、湖南和浙江)的样本进行区分,对预测集中白术道地药材浙江白术的分类准确率(CCR)分别高达80%和90%。所建立方法为白术的产地溯源提供一种新颖、快速的解决方案,有利于维护白术市场的秩序,利于其产业发展。
    • 蒋跃杰; 樊宇坤; 汝伟; 汪健桦; 黄连芝; 李荧
    • 摘要: 针对丁基橡胶生产废水组分复杂,难以处理的特点,研究采用水解酸化-好氧-MBR-活性炭的组合生化处理工艺对丁基橡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TBA废水进行处理,结合微生物镜检结果根据活性污泥的状态对工艺运行参数进行调整,并采用GC/MS以及三维荧光分析方法对出水中有机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组合生化处理工艺对TBA废水具有显著的处理效果,活性炭吸附后出水COD约为100 mg/L,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三级标准和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DB33/887-2013)。
    • 闵芮; 马凯; 任豪; 周添红; 张国珍
    • 摘要: 实验采用混凝、氯/紫外高级氧化联用膜组合工艺处理西北地区微污染窖水,结果表明:原水在PAC投量为30 mg/L,有效氯投量为6 mg/L、紫外辐照时间为8 min时,浑浊度、高锰酸盐指数、UV_(254)、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2.1%、61.57%、65.18%、73.53%;出水经膜组合工艺处理,在进水温度为18°C,pH为7.5、复合微滤操作压力0.1 MPa、纳滤操作压力为0.4 MPa的条件下,组合工艺终端出水浑浊度、高锰酸盐指数、UV_(254)、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100%、98.04%、100%、90.27%,出水水质符合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此外对微污染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检测分析,组合工艺终端出水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强度总去除率达到99%以上,大幅降低了微污染窖水的三致风险.组合工艺在解决了西北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为微污染水体净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