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折枝

折枝

折枝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0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南方文物、文博等; 折枝的相关文献由262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娟娟、李树发、郜佩环等。

折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0 占比:95.24%

专利文献>

论文:12 占比:4.76%

总计:252篇

折枝—发文趋势图

折枝

-研究学者

  • 陈娟娟
  • 李树发
  • 郜佩环
  • 陈润民
  • 黄永武
  • 刘先泺
  • 华发生
  • 吕成龙
  • 孙金萍
  • 安德烈·安德烈尼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文福; 郝建; 韦菊玲; 张培; 王亚南; 陈海
    • 摘要: 为提高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人工幼林干形培育效果,在广西凭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以2年生降香黄檀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折枝法研究不同折枝强度对林木主干培育效果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折枝可显著抑制粗枝径级生长,中度折枝(M,50%)和强度折枝(H,75%)后的18~24个月,被折断的粗枝直径几乎停止生长;主干优势度由期初的0.11提高到0.42,随折枝后的时间推移优势度越来越大.2)不同折枝强度对林木树高和胸径的生长效应、动态变化规律、水平差异及出现显著差异的时间点不尽相同.试验观察期内折枝对幼林树高影响不显著;强度折枝的H处理与对照(C,0)和中度折枝的M处理相比,在18~24个月后林木平均胸径生长量降低,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因此,降香黄檀折枝法培育优良主干作用显著,采用中等强度度折枝较为适宜.
    • 山音
    • 摘要: 三千多年前,晩春时节,周朝召南地区的媒官组织大龄未婚青年男女外出郊游,寻觅伴侣。女孩子们眼看着梅子黄熟,嫁期将近,自己却还没找到合适的夫婿,不免感到心急,纷纷唱起歌谣,提醒对面的小伙子赶紧行动,“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歌谣唱道:標有梅,其实七兮!
    • 蒋瑜菡
    • 摘要: 折枝花卉绘画是中国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代花鸟画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它既是一种绘画题材,又是一种构图方式.在宋朝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美学体系趋于成熟,社会提倡理学,在绘画中重视写生,由此带来了写真艺术的繁荣.同时,宋代插花艺术的鼎盛,对折枝花卉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文以《折枝花卉四段图》为例,从宋代折枝花卉绘画和插花艺术的历史发展背景出发,探讨理学背景下的宋代写真艺术对折枝花卉绘画的影响,以及插花艺术与折枝花卉绘画之间的密切联系,探究《折枝花卉四段图》的"气韵生动"与意境之美.
    • 孜黎
    • 摘要: 作者有话说:年初时,我在一个下着雨的傍晚走过老式单元楼,间隔好远才有一盏昏暗的路灯,路旁堆放着杂物,一不留神就会踩进水洼,而头顶上方,天空被遮挡得只剩很小块。就是在那样的时刻,我忽然在想,这世上会不会有一个如同易甜一般的小姑娘。只是故事的最后,很难说清,得到的和失去的,究竟哪一个更多。
    • 虬田
    • 摘要: 母亲不识一字,却认得各种各样的草药。若有关部门能给她做个职业资格认证,母亲一定可以被评为“药神”。母亲采摘草药颇有讲究:一是早上不采。她说,早上,万物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怎么忍心这时候把它们的生命结束了呢?二是永远手下留情。幼小的不采摘,能不折枝的绝不折枝,能不铲根的绝不铲根。不斩草除根,才能永续使用。
    • 雷婵妹1
    • 摘要: 在文人眼中,折花乃极其风雅之事。花卉不论是草本还是木本,都可以采来作为瓶花插供。采摘花枝如花鸟画家的折枝画一样,花枝需有俯仰之姿,疏密之态,这样才更具天然之趣。无论是插供折枝还是画折枝,都加入了作者的审美和意趣,这一点无疑是相通的。
    • 陈茅1
    • 摘要: 日前,某诗钟社吟哦,发来诗钟作品30首,请我予以点评。虽于折枝我亦是''半桶水'',但''恭敬不如从命'',不敢懈怠,我只得硬着头皮,将自己的看法向钟社吟友一一汇报,谬误之处,还望斧正。
    • 摘要: 明代青花板沿花果盘高7厘米,口径长38厘米,底径为23.2厘米,现藏于安徽博物院。该盘敞口,折沿,腹微鼓,矮圈足,细砂底。盘内绘三层纹饰,由内向外分别为瓜果、缠枝花和海水纹。外腹绘折枝花果图案,纹饰布局疏密有致。制盘所用青料为''苏麻离青'',故在聚釉处呈现出浓淡不一的蓝黑色,有凹凸不平之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