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执行偏差

执行偏差

执行偏差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3940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中国行政管理、黑河学刊、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第三届中国风电后市场专题研讨会等;执行偏差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得桂、王超、曾益武等。

执行偏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3940 占比:99.63%

总计:54143篇

执行偏差—发文趋势图

执行偏差

-研究学者

  • 何得桂
  • 王超
  • 曾益武
  • 梁彤
  • 何得桂1
  • 党国英
  • 冯毅梅
  • 吕东
  • 吴淑娴
  • 吴红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妮; 程泽雪璇; 计晓钰
    • 摘要: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偏差,导致素质教育“应试化”、教育的内卷化等问题。文章运用史密斯模型,从政策本身、目标群体、执行机构、政策环境等视角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建立新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期为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参考。
    • 刘佳佳
    • 摘要: “垃圾围城”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治理的重要一环,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现象的聚焦激发各级政府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探讨和创新。本文以政策执行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政策执行理论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的适用性,并具体考察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实践,既从中总结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偏差,也探究其政策执行偏差原因。研究发现,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力、政策目标群体的参与度、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和政策执行环境的改善是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力、巩固治理成效的关键之举。
    • 羊中太; 吕旭腾
    •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时,面临着许多政策执行困境,如象征性执行、替换性执行、机械性执行、抵制性执行等问题,政策落实结果与目标产生了偏差,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以地方基层政府、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客体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用于纠正政策执行的偏差,以期有效推动基层政府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实。
    • 黄六招
    • 摘要: 基层政策执行会出现偏差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是对于此问题的分析机制并不明晰,多数研究均是从单一视角予以阐释。通过深入考察易地搬迁中“拆旧复垦”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融合视角入手,讨论“拆旧复垦”政策如何在不同利益主体的互构下发生了转变,为何完美的指标数据与文字背后却发现政策执行陷入模糊或搁置状态。从案例解构结果来看,在发展导向的逻辑下,基层政府通过主动加码寻求搬迁规模最大化以谋求在“数字竞赛”中胜出;在压力型体制的上下博弈中,基层政府采取拼凑应对的模糊执行策略以有效应对自上而下的政绩考核;在不完全信息状态的混合博弈中,政策受众在理性计算之下与基层政府形成了“合谋的沉默”。文章的贡献在于,对基层政策执行偏差的解释没有囿于讨论科层结构的弊端,而是从政策设计本身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互构的视角出发解读其内在逻辑。
    • 孙科技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精准施策”理念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现。“精准施策”理念要求政策执行主体必须充分地理解政策内容并了解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顺利地将观念形态的政策方案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最终实现政策目标。研究发现,政策方案内容理解不精准、目标群体需求了解不精准、执行过程情况把握不精准和执行结果类型界定不精准,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政策执行活动的现实挑战。因此,基于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教育督导制度的建设成效,可尝试通过构建教育政策执行监测信息系统的方式实现“精准施策”,以确保我国教育政策执行质量的提升。
    • 李人杰; 王燕; 段从宇
    • 摘要: 政策的有序执行是确保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全面审视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政策执行过程,发现在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四个维度,其分别面临政策本体内在限制导致政策执行力度减弱、机构执行能力不足致使政策执行效率降低、目标群体认知偏差造成政策执行阻力增大和政策环境建设乏力引致政策执行基础薄弱等现实困境。在新一轮“双一流”政策的后续调整与执行过程中,须从优化制度顶层设计,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强化机构执行能力,健全政策执行机制;提升目标群体认知,增强其政策参与意愿;改善政策执行环境,夯实政策执行基础等方面找准出路,以持续促进“双一流”建设政策落实、稳固推动“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
    • 许文慧; 刘丽杭
    • 摘要: 作为一种监督管理工具,评估被民政部门视为应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欠规范、公信力不高等问题的制度创新。随着该项制度的全面推广,其在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提升其发展质量的同时,也在执行中出现偏差。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社会组织评估制度的基本特点,描述了其存在的执行偏差问题与表现,并从该制度的监管属性、内在设计缺陷以及外部支持不足等方面,剖析了偏差的形成根源,建议从开展元评估、创新评估模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其他监管制度的协作等方面予以矫正。
    • 李瑞芝
    • 摘要: 行政事业单位在经历预算管理改革后.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影响执行效果的问题,其中严重的问题甚至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造成影响。本文在介绍预算编制的基本概念和步骤的基础上.分析了预算编制和执行上的问题.对解决方法展开了探讨。
    • 杨宇; 陈丽君
    • 摘要: 产业扶贫是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保障,但实践中却出现了"理性制度无法取得理性结果"的执行困境.现有研究分别从主体行为、制度结构与治理情境三个视角对此进行了解释.其中,主体行为视角从行动主体的利益诉求、角色定位与执行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政策执行的直接因素;制度结构视角从治理体制、组织模式与制度逻辑等方面挖掘了"形塑"该问题的制度基础;而治理情境视角则探讨了造成各地产业扶贫政策执行差异的要素禀赋、产业选择、产业运作模式及关系网络等情境性因素.现有研究虽较全面地甄别了影响产业扶贫政策执行效果的各因素,但仍存在着缺乏整合的分析框架,忽视基层行动者的调适功能,理论提炼与对话稍显不足以及难以识别影响政策执行的共通性因素等问题.后续研究可借鉴制度分析和发展(IAD)框架中的多层次分析思想,建立整合三大视角的统一分析框架,挖掘治理情境中的调适性因素,探讨治理情境与行动者的不同互动模式,寻求与已有政策动员及国家治理理论对话,并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来验证理论假设,以实现理论的整合与突破.
    • 柳静虹
    • 摘要: 社会救助作为我国贫困治理的制度部分,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社会的深度转型及贫困性质的变化,基层社会救助实施中各行动主体对社会救助的认知呈现异质性,使得抽象政策与具体实践之间存在种种关键张力,进而产生执行偏差.基于过程结构分析,并结合对四川省C市基层社会救助执行的实地调研,发现基层社会救助呈现多行动主体策略博弈所构成的闭环结构.究其原因,与政策实施过程中实践规则与形式规则的具象偏差有关.纵向行政架构视政策救助实施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条块管理结构,而基层执行者与救助对象则将其作为个体化解读政策及行动策略互嵌的微权力空间.要矫正我国基层政策救助执行偏差,加强基础性民生保障,须协调兜底保障与发展共享的内在张力,并注重责任主体专业化、多元化协同发展,逐步构建救助递减及预防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