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曲演出

戏曲演出

戏曲演出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453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08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文史知识、上海戏剧、文化艺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届国戏研究生论坛、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戏曲演出的相关文献由414位作者贡献,包括甄光俊、蒋炜、徐扶明等。

戏曲演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1 占比:38.8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708 占比:60.98%

总计:1161篇

戏曲演出—发文趋势图

戏曲演出

-研究学者

  • 甄光俊
  • 蒋炜
  • 徐扶明
  • 黄竹三
  • 丁汝芹
  • 刘辉
  • 吕金春
  • 唐华1
  • 唐思敏
  • 尔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剑
    • 摘要: 随着近年来灯光设备技术快速发展,舞台灯光的艺术化表现和场景化应用成为戏剧舞台场景模式构建的重要因素,主要目的是遵循着导演的构思,在统一的舞台场景艺术机制塑造中应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在戏曲表演中塑造出不同的角色形象,让剧中每个角色人物生动鲜活并具有持续性的生命力。戏曲舞台演出中灯光的场景化应用依托戏剧表演的内在要求,不仅能有效烘托舞台的艺术氛围,还能带给观赏者最生动形象的视觉体验,并最大程度上满足舞台戏剧表演的动态需求,将舞台艺术的场景化效果完美呈现出来。
    • 钱栋涛
    • 摘要: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正所谓唱腔做打、手眼身法步,而具体到剧中的每一个不同的角色,又涵盖了人物造型、外部形体、内心感受、内在感觉等方面。人们却总会以看戏来形容戏曲演出,台上演员们俊美的扮相、一招一式的功架、各种身段技巧,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相比这些,也有很大一部分观众喜欢“听戏”,听得是声,品的是味。在这一部分观众看来,好演员的声音就犹如一盏香茗、一杯老酒那般,勾人心魄、令人回味。换句话说,如果戏曲演员过不了观众“听”的这一关,那么他的戏就一定好不了。
    • 王荣
    • 摘要: 运河为扬州的“母亲河”,如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也是无可替代的“扬剧之母”。明清以来,运河哺育了扬剧,传播了扬剧,伴随着“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运河又把扬剧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扬州作为“中国运河第一城”,舟揖的便利催化出富甲一方的封建经济,漕运的繁忙又带来了独领风骚的地方文化,在运河文化逐步昌盛的过程中,扬剧用最接地气的乡音乡情,最牵动心弦的乡风民俗,成为扬州运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扬州与戏曲的渊源可以从“徽班进京”说起。乾隆皇帝从1751年起,曾先后六次沿运河下江南巡视,扬州成为他驻跸的所在。得知乾隆喜爱戏曲,扬州方面便把组织戏曲演出作为迎驾活动的一个内容。1790年是乾隆的80大寿。为此特召当时的“二黄耆宿”高朗亭率三庆徽班和其他各种戏班来扬州会聚,包括最负盛名的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他们在扬州吸纳、融合了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由此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借鉴“徵班进京”整合各种流派的成功,扬州的民间艺术家也对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取长补短,一方面,进一步丰富音乐;另一方面所据展表演,使其能够表达跌宕传奇的故事。
    • 王春红
    • 摘要: 从观看戏曲演出的视角,以温州地方士绅张棡日记中的看戏资料为史料基础,将其一生的看戏资料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在清末民国的大变革时代,温州戏曲演出发生的诸多变化,包括观看戏曲演出的时间、场所从传统祠庙酬神祭祖的限制到现代商业性场所娱人的自由选择,费用从免费到付费,方式从现场观看真实舞台演出到听留声机唱片,戏班、剧种从传统的戏班、剧种到现代的戏班、剧种,剧目内容从宣扬传统伦理纲常到反映现代时事变换。这些变化反映出清末民国时期温州戏曲演出从酬神祭祖向娱人、从传统向现代的衍变。戏曲演出衍变的背后,反映的是同时期温州地域社会及民众生活从传统转向现代。
    • 邓弟蛟; 李孟阳
    • 摘要: 在传统道德观念的驱使下,清代宗族社会中族规明令禁止宗族女性观戏,并制定了严格的监督和惩戒措施。封建士绅们认为,女性观戏容易受戏曲故事的影响,动“邪僻之思”,出“淫奔之丑”;观戏时“男女杂沓”,有违传统社会的道德风尚;此外,部分秧歌、花鼓等地方小戏,唱词庸俗,甚至有一些色情暗示,有伤社会风化。但实际上,女性观戏之风却屡禁不止。这主要由于戏曲艺术娱乐功能十分明显,包含有丰厚的艺术因子,对传统社会中娱乐生活贫乏的女性具有较大吸引力。同时,女性在观戏过程中,可以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成为众人的观赏对象。
    • 姜白明
    •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戏曲艺术面临了文化艺术多元发展的冲击和挑战,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霸主”地位被动摇。国内电影制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加上译制片大量引进,流行音乐、校园歌曲、摇滚等外来文娱形式涌入国门,人们文化娱乐的选择性更加丰富。歌舞厅、咖啡馆、茶馆、酒吧等娱乐文化的开放,引起了年轻人的极大兴趣,“卡拉OK”还能让“观众”成为“演员”,自娱自乐潇洒走一回……
    • 李小红
    • 摘要: 鼓是戏曲打击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在乐队当中,司鼓发挥着指挥作用,司鼓表演水平直接决定着戏曲演出的质量。然而,当前许多人忽略了司鼓在戏曲演出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演出过程中,因司鼓表演水平不高而导致演出效果不理想的现象非常普遍。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司鼓艺术特点进行辨析,着重探讨司鼓在戏曲演出中的重要性,以期引起人们对司鼓的重视,进一步提升戏曲演出中司鼓的表演水平,从而有效地提升戏曲演出的整体效果。
    • 颜少芬
    • 摘要: 戏曲艺术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构成门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传统戏曲艺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喜爱。在此背景下,应基于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通过演出充分展示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的魅力,吸引大众走进戏曲,了解其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核。近年来,戏曲演出活动从量到质都有较大提升,其中演出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薄弱环节。文章分析戏曲演出监督的作用,探究当前戏曲演出监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期助推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
    • 琦玖
    • 摘要: “唱戏的时候,为啥演员总从左边上场,右边离开呢?”对戏曲初生兴趣的朋友,总有许多疑问。想解释清楚传统戏曲演出左上右下的规矩。
    • 陈忆澄
    • 摘要: 2020年8月,王廷信教授所著《20世纪戏曲传播方式研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作是"艺术传播研究丛书"的最新成果,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了20世纪戏曲在中国的传播背景、传播动力、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将戏曲传播现象放置在20世纪社会变革的宏观环境中,聚焦社会思潮、传媒行业和社会结构,进而探求了文化变革、政治需求、经济推动和民俗习惯四大戏曲传播动力,考察了戏曲演出院团、剧场、传媒机构、政府部门、社团行会、专业院校等与传播紧密相关的组织形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