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曲批评

戏曲批评

戏曲批评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1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专利文献102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求索、求是学刊、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等; 戏曲批评的相关文献由7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志远、刘奇玉、王辉斌等。

戏曲批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50.72%

专利文献>

论文:102 占比:49.28%

总计:207篇

戏曲批评—发文趋势图

戏曲批评

-研究学者

  • 李志远
  • 刘奇玉
  • 王辉斌
  • 傅涓
  • 华金余
  • 单永军
  • 孙书磊
  • 安葵
  • 张小芳
  • 张志全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志全
    • 摘要: 在现代戏剧学界,董每戡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通家”,在戏剧创作、导演、理论研究与批评等诸多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早年的革命经历,铸就了董每戡不同流俗、敢于担当的人格精神。在批评实践中,董每戡有意识地将“独立之人格”转化为批评之原则,坚持“就戏论戏,实事求是”,严守批评的法度,对戏曲的困境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就戏论戏”是其立足于本体批评的基础,他以一种整体视角去审视戏曲,注重从文本、舞台、观众等多维层面作立体考察,以“戏情戏理”作为考量舞台各要素的尺度,以生活逻辑和古典意韵作为衡量“做派”的标准。董每戡以“治史”的学术眼光开展戏曲批评,将戏改个案纳入到“戏剧史”的视野中进行考察,体现出传承民族遗产的文化自觉。董每戡的戏曲批评文字,深刻诠释了“批评”的内涵,彰显出一个“批评家”独立不迁的风骨和超越时代的识见,这对于今天的戏曲批评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 张志全
    • 摘要: 在现代戏剧学界,董每戡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通家",在戏剧创作、导演、理论研究与批评等诸多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早年的革命经历,铸就了董每戡不同流俗、敢于担当的人格精神.在批评实践中,董每戡有意识地将"独立之人格"转化为批评之原则,坚持"就戏论戏,实事求是",严守批评的法度,对戏曲的困境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就戏论戏"是其立足于本体批评的基础,他以一种整体视角去审视戏曲,注重从文本、舞台、观众等多维层面作立体考察,以"戏情戏理"作为考量舞台各要素的尺度,以生活逻辑和古典意韵作为衡量"做派"的标准.董每戡以"治史"的学术眼光开展戏曲批评,将戏改个案纳入到"戏剧史"的视野中进行考察,体现出传承民族遗产的文化自觉.董每戡的戏曲批评文字,深刻诠释了"批评"的内涵,彰显出一个"批评家"独立不迁的风骨和超越时代的识见,这对于今天的戏曲批评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 杜翘楚
    • 摘要: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的知名书画家,但在戏曲方面的成就却被掩盖.陈洪绶不仅与晚明诸多戏曲家和伶人保持来往,参与戏曲活动,还对孟称舜的四部剧作进行了高水准、多维度的批评.对陈洪绶与孟称舜的交往情况,以及陈洪绶戏曲批评特色的探究有利于了解陈洪绶在戏曲领域的价值,深化对孟称舜戏曲作品和晚明戏曲审美的理解.
    • 黄斌
    • 摘要: 清末民初沪上京剧南北争胜的商业环境,使得“南派武生”成为“南派京剧”的代名词,也使得“南派”这一术语的内涵比“海派”更突显争胜性.1952年,粤剧遭受政治批评,意外地获得了“跨地域塑造的情景”,推动了以粤剧为代表的岭南剧种对“南派武功(打)”的重视,激发了这些剧种的“南派”理论自觉.新世纪以来,非遗保护以及国家崛起等因素使得由“南派”衍生的理论批评术语增多,“南派”的意涵也获得了超越具体剧种的拓展.
    • 石评月
    • 摘要: 《长生殿》《桃花扇》批评中的"宗元"观念,具有包容而辩证、复古以创新的特点."诗尊曲卑"的文学地位强化了教化功能的赋予,"情"与"理"的主题纷争在这一过程中趋于辩证."心学"、诗文逻辑和清代朴学风尚,使清中后期的戏曲批评在崇尚行文"变换"的同时,更关注布局的严谨、史实的正误等问题.格律音韵上,南北曲的融合,带来了对"雅""俗"之审美更加包容的态度.
    • 傅涓
    • 摘要: 在戏曲批评中,“爽”是涵括戏曲内在情致及外在形貌的风格论名言.不仅指称曲词上的明畅俊丽,更指称与这种语言形式相表里的淋漓透快之情致、高迈超逸之格调,揭示了戏曲艺术在其自身体制变迁过程中对意词关系渐趋细致的讲求.在艺人品评中,“爽”亦摈弃脂粉气和扭捏弄巧,崇尚神采的刚柔并济、超举洒脱,映现出清代色艺品评的特殊文化生态.“爽”以其联通内外感官的涵容性消解了词采的华丽与朴素之别,融通了情致格调上的雅俗之界,弥合了声容神采上的刚柔之分,使曲体特殊的格调韵致及其呈现形式达到了较高层次的平衡.
    • 傅涓
    • 摘要: 戏曲批评中的"尖"已不再被视为标新立异、逐险弄巧的代名词,它不仅可指称声辞的新巧浅俗或绮丽夺目,亦可指称剧作结构的虚实相生、散活灵动,更可指称曲情的引人入胜,是戏曲呈示自身特质和魅力的重要范畴."尖"之义域在戏曲批评中实现了由消极到积极的转换,冲破了传统文艺批评"温柔敦厚""蕴藉包含"之审美准则,与明清时期的任性畅情、革故鼎新的思想潮流相适应.尖新之曲作常常具有强有力的突破性、生机勃然的充沛性以及别开生面的新奇性,因而忌墨守成规、拘谨板滞,蕴含着跳脱规范、别开生面之渴盼,在诗文批评中也得到了积极的回响.
    • 刘于锋
    • 摘要: 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多样,对这些复杂的批评形式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构建中国古代戏曲批评体系的重要工作.李志远《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研究》借助形态学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古代戏曲的各类批评形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戏曲批评形态的构成、特点和意义.本书对具有争议的学术概念,在学术史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清晰厘定,并在学理的分析、批评的实践操作、学科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学术创新.从戏曲批评研究史角度来说,本书是第一部以中国古代戏曲批评形态为研究对象并体现戏曲批评完整体系的专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