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憩室

憩室

憩室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9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都医科大学超声科学系第一届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第三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等;憩室的相关文献由166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益桃、曾宪瑞、汪希鹏等。

憩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4 占比:96.3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20 占比:3.36%

总计:596篇

憩室—发文趋势图

憩室

-研究学者

  • 吴益桃
  • 曾宪瑞
  • 汪希鹏
  • D·霍金斯
  • J·亚当斯
  • 严春寅
  • 平季根
  • 浦金贤
  • 温端改
  • 吴青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彤; 朱春富; 李晓琴
    • 摘要: 患者男,30岁,体检超声发现胆囊旁占位;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超声:胆囊大小、形态正常,胆囊壁光滑,于胆囊前壁近肝右前叶旁见约1.80cm×1.20cm中等回声,周边见环状无回声,动态显示病灶与胆囊腔相通(图1A),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B);提示胆囊憩室伴胆汁淤积。腹部CT:肝右前叶胆囊旁见类圆形病灶,以等密度为主(图1C),边缘见环状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图1D);胆囊旁可疑占位,提示胆囊憩室
    • 李静; 聂芳; 王小锋
    • 摘要: 1病例简介男,7岁,主诉:咳嗽、咳痰10余天。体格检查: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界向右扩大。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图1A)提示:考虑右心房憩室。心脏CT三维重建图(图1B)提示:右心房明显扩大。
    • 裴生新; 兰梓涵; 彭玉兰
    • 摘要: 患者女,51岁,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持续性疼痛,伴反酸、纳差,无恶心、呕吐、发热;既往体健。入院查体:精神差,腹直肌紧张,脐周及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1×10μ/L,中性粒细胞85.0%,血红蛋白103 g/L,C反应蛋白212.8 mg/L,D-二聚体855 ng/ml,胃蛋白酶原Ⅰ197.74μg/L,胃蛋白酶原Ⅱ21.33μg/L,胃泌素-1725.95 pmol/L。腹部X线平片未见明显异常。临床初诊:急性阑尾炎。腹部超声:阑尾大小正常,表面连续且光滑,回盲瓣清晰,右结肠旁沟见约42 mm×35 mm×37 mm混合回声包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于其周边探及深约18 mm游离液性暗区及腹壁下气体样强回声,追踪该强回声至右上腹见十二指肠球部肠壁连续性中断,局部肠黏膜明显增厚,周围见星芒状气体样强回声;提示十二指肠穿孔伴囊状物、腹腔积气(图1A)。
    • 杨稳; 董艳; 陈铳铳; 周秀娟; 单其俊
    • 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先天性左心室室壁瘤或憩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左心室室壁瘤或憩室的患者16例,随访(58.00±34.16)个月,观察终点为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预后情况,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为(55.00±16.64)岁,男性较多,占68.75%。4例患者合并心力衰竭,11例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患者合并血栓栓塞。患者室壁瘤或憩室最常见于心尖部和后基底部,各占37.5%。16例患者中14例发生主要不良事件,整体发生率为75.00%。其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为68.75%,心力衰竭次之,为25.00%,血栓栓塞最低,为6.25%。药物和射频消融治疗在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上有一定价值,但随访时发现40.00%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复发。药物治疗在此类患者的心力衰竭的管理上效果不佳。室壁瘤切除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复发。结论先天性左心室室壁瘤或憩室致病率较低,但其致病时往往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此不论是否合并并发症,均需要长期规范的随访。
    • 李翠蓉; 高清清; 杨进
    • 摘要: 膀胱憩室癌是一种少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约占膀胱肿瘤的1%[1]。由于膀胱憩室缺乏肌层,仅有黏膜层和固有层,所以膀胱憩室癌比其他类型的膀胱恶性肿瘤更易发生浸润及远处转移[2-3],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膀胱憩室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与其他类型的膀胱肿瘤表现相似,患者常因无痛性肉眼血尿就诊。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价廉、可多次重复使用的优点。
    • 刘莉; 穆振霞; 薛晓飞; 黄素琴; 吕涵; 高斌; 赵鹏飞; 丁贺宇; 王振常
    • 摘要: 目的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弹簧圈填充密度对乙状窦憩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规律。方法首先根据一名搏动性耳鸣患者的CTA影像数据建立个性化的乙状窦血管几何模型,然后采用连续的3D Timoshenko梁单元对弹簧圈离散化,建立不同填充密度的弹簧圈模型,最后采用瞬态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研究弹簧圈栓塞后憩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采用血管壁面压力、壁面剪切力、血流速度流线和憩室低流速区域体积占比等参数来评估不同填充密度下憩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在低填充密度下随着填充密度的增大,憩室平均壁面压力P_(avg)和憩室平均壁面剪切力WSS_(avg)降低。高填充密度下,增大填充密度以上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高的填充密度有利于憩室内血栓形成的血流动力学环境,憩室内低流速区域体积占比增大,有利于憩室内血栓形成的血流动力学环境。
    • 高聪聪; 马晓璇
    • 摘要: 患者男,58岁,间断黑便半年余,外院多次便潜血阳性,血红蛋白最低至60g/L;既往“高血压1级”病史10年。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1.0g/L,凝血酶原时间13.3s,D-二聚体393.0ng/ml。小肠镜于十二指肠水平段距幽门约20cm处见直径3.0cm肿物,表面附着血痂及纤维蛋白,钳夹肿块见活动性出血,内镜可通过。上腹部CT:空肠起始段管壁增厚并见软组织密度影凸向腔内,边界欠清.
    • 刘广谱; 张惠欣(审校)
    • 摘要: 剖宫产瘢痕憩室(cesarean scar diverticulum,CSD)作为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之一,是由于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愈合不良所致。CSD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异常子宫出血、盆腔痛和继发性不孕等。CSD患者再妊娠时可能发生瘢痕妊娠、胎盘植入和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CSD的治疗方式众多,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无生育要求、憩室较小的CSD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如宫内缓释系统、避孕药和中药等。而手术治疗作为治疗CSD的主要手段,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CSD合并继发不孕及复发性流产的发生风险。目前对于有生育要求的CSD患者,妊娠前是否需要治疗、治疗方式、妊娠时机及分娩方式等尚无统一意见。
    • 梁少梅; 张玮; 何洁芳
    • 摘要: 目的:分析经阴道三维超声及断层超声成像技术对剖宫产切口瘢痕缺陷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36例剖宫产术后检查者,均开展经阴道三维超声、断层超声成像技术,比较两者诊断结果。结果:共有52例瘢痕缺陷者,其中楔形23例、囊性14例、三角形12例、不规则型3例;联合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经阴道三维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缺陷的深度、宽度、高度、残余肌层厚度在子宫前位、子宫后位类型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可采取经阴道三维超声联合断层超声成像诊断,提高对剖宫产切口瘢痕缺陷的诊断价值。
    • 曾中虹; 杨一华
    • 摘要: 剖宫产是一种重要且常用的手术干预措施,但同时也增加了子宫瘢痕憩室(cesarean scar defect,CSD)的发生风险。CSD主要由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引起,临床上往往伴有宫腔积液,严重干扰宫腔微环境。目前对其治疗方式众多,但缺乏统一、有效、规范的治疗策略。综述剖宫产术后CSD患者宫腔积液的发生机制、对胚胎种植的影响及临床处理策略方面的研究进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