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562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7042篇;相关期刊327种,包括云南中医中药杂志、中国针灸、解剖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10届中日理学疗法国际学术大会、第三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等;感觉障碍的相关文献由125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开斌、桑鹏、徐振华等。

感觉障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2 占比:3.08%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7042 占比:96.86%

总计:17594篇

感觉障碍—发文趋势图

感觉障碍

-研究学者

  • 周开斌
  • 桑鹏
  • 徐振华
  • 陈佳琪
  • 孙彦聪
  • 张华
  • 张玉龙
  • 张通
  • 杨宇琦
  • 王载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庄婉玉; 洪钰; 林栋; 黄龙生
    •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功能障碍与ASD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文章总结归纳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与ASD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躯体感觉神经元功能与人体生长发育的关系、ASD患者的躯体感觉障碍、ASD躯体感觉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是躯体感觉神经通路中的初级处理中枢,也是重要的信息传递枢纽,对躯体感知觉的形成至关重要;其与大脑间的信息传递对大脑发育、各种复杂行为及情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ASD患者普遍存在躯体感觉行为的改变,通过躯体感觉刺激后可能会改善ASD相关症状。ASD躯体感觉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2个方面,其中遗传因素包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亚基β3基因突变、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基因功能缺失或突变、SHANK3基因突变、Fmr1基因缺失、Cntnap2基因缺失;感染、药物、压力、肥胖等不利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ASD发病风险增高。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作为通路中感觉初级处理和神经传递枢纽,是ASD的感觉障碍表型中重要的功能障碍位点。靶向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也许可以为躯体感觉异常和ASD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但由于ASD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不同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的差异性、脊髓背角内感觉中间神经元的高度多样性等原因,下一步还需深入开展有关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在ASD中的应用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其内在机制。
    • 何壁; 冯祯根
    • 摘要: 冯祯根是浙江省名中医,从医30余年,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理解疾病,并以针刺而治之。三叉神经感觉性神经病是以三叉神经一个或以上分支区域内的孤立麻木感为特征的面部持续性感觉障碍,患者多成年,以女性为多,通常急性起病,也可隐匿或慢性,病程数周或数年,目前治疗以改善神经血液循环和代谢营养为主。冯师近年针刺治疗此病数十例,疗效确切,颇有心得,兹总结如下.
    • 许淑雅; 武亮; 胡安明; 刘泽健; 丁毅; 莫凡
    • 摘要: 脑卒中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感觉障碍是本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发生率在21%~54%。上肢的功能决定着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果出现感觉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阐述了感觉系统、感觉与运动的关系,以及卒中后上肢感觉功能障碍的感觉评定与康复治疗。
    • 张春
    • 摘要: 乳房下垂主要表现为乳头乳晕复合体位置的下降、乳房实质组织的下移及皮肤松弛。乳房下垂常与乳房肥大伴随。乳房缩小上提固定术是临床上最主要的矫正方式。乳房巨大或者下垂可以通过各种开放手术方式矫形[1]。然而,开放乳房缩小上提手术会不同程度给乳房留下正面瘢痕,损伤乳头乳晕的血运,造成乳头感觉障碍和哺乳困难等问题。
    • 李韬芝; 贾立群; 邵文博; 杨闪闪; 娄彦妮
    • 摘要: 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是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以掌跖部感觉障碍及红斑为主的一种特异性皮肤综合征。此类抗肿瘤药物毒副作用蓄积所引起的皮肤黏膜损伤,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迫使患者中断抗肿瘤治疗,影响预后。抗肿瘤药物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免疫药物等。
    • 彭景; 邹忆怀; 宿家铭; 宋蕾; 吕秋艺; 陈星
    • 摘要: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病人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脑电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7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招募脑卒中发病>6个月伴有肢体麻木的病人24例进行“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并在治疗前后采用数字模拟评级法(VAS)评估病人肢体麻木感变化;采用诺丁汉感觉评价量表(NSA)评估患侧肢体感觉障碍,同时采用脑电图检测观察治疗前后脑电节律平均功率及其与VAS评分、NS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4周后,病人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NS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β波平均功率在FP1、FP2、AF3、T7导联处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主要集中在额叶;β波幅值平方相干在OZ与P1,PO6与P6、P4、P2、CP4,POZ与P2、P3,FT8与F8,F6与F8等导联之间增强。结论形神共调针刺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麻木病人肢体麻木症状、恢复感觉功能以达到“调形”的作用,且可通过调节与感觉功能相关的脑电活动起到“调神”并最终达到“形神共调”的疗效。
    • 杨静棉; 朱小静; 杨雪; 岳燕霞; 朱志红
    • 摘要: 目的探讨益气祛浊方治疗丘脑病变感觉障碍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8月期间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科收治的92例丘脑病变感觉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益气祛浊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40/45)明显优于对照组72.73%(3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感觉障碍积分(FLA)、手足SW单丝检测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FLA、手足SW单丝检测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m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I、R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m水平高于对照组,PI、R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祛浊方联合西药能够有效的改善与治疗丘脑病变导致的感觉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其具有益气、活血、祛痰、化湿、通络之功效,以及能够改善丘脑病变的血液动力学有关。
    • 李婛; 黄燕兰; 黎入荧; 梁志坚
    • 摘要: 报告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SOX1抗体阳性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变1例。患者为中年女性,56岁,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为主。患者脑脊液副肿瘤抗体SOX1(+),血副肿瘤抗体SOX1(++)。肌电图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及神经根损伤,脱髓鞘改变为主。入院第3天予以甲强龙500 mg/d冲击。半年后随访四肢肌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腱反射(+)。通过对该案例的报告提示SOX1抗体阳性的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也可以出现在消化道肿瘤中,并且通过激素治疗有改善。
    • 吴菁; 舒良; 陈伟; 孙旭红; 刘建仁
    • 摘要: 例1男性,31岁。因进行性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1年余,于2017年9月11日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双下肢近端肌肉肉跳感,右下肢冷热觉迟钝,病程中无明显颈部、胸部和腰背部疼痛或束带感,无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症状进行性加重,于2017年9月8日至我院神经内科就医,以“双下肢乏力待查”收入院。
    • 李冲; 涂舒婷; 林嘉滢; 刘向云; 田石榴
    • 摘要: 卒中后患者常存在上肢躯体感觉障碍,包括浅感觉障碍、深感觉障碍和复合感觉障碍。“中枢-外周-中枢”闭环理论作为卒中后的康复新理论,目前在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康复中逐渐得到应用。常见的中枢干预方法有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镜像疗法、脑机接口和头针等,本研究阐述这些中枢干预方法联合不同外周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证明,不同模式的“中枢-外周-中枢”闭环治疗方法均对卒中后上肢感觉障碍的康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中枢干预和外周干预联合的时间有效性、不同闭环模式的临床机制仍不明确,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去探索这些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