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感兴

感兴

感兴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55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专利文献1335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文史知识、中国图书评论、文艺生活·文艺理论等; 感兴的相关文献由3073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淮、T·克勒、刘威等。

感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14.26%

专利文献>

论文:1335 占比:85.74%

总计:1557篇

感兴—发文趋势图

感兴

-研究学者

  • 袁淮
  • T·克勒
  • 刘威
  • 张晶
  • M·格拉斯
  • R·普罗克绍
  • 侯彪
  • 傅鹏宇
  • 张立保
  • 焦李成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以保
    • 摘要: 杨明清先生油画创作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想要对其全面评介十分困难。杨明清先生油画艺术的主要特色表现为:一是在创作缘起上,神会心得,有感而发。杨明清先生油画创作注重物我适然相遇后的感兴触动;二是在创作技法上,中西相参,多元融合。杨明清先生在油画技法运用上表现出博采众长、不受束缚的特点;三是在主题意蕴上,生存追问,诗意营构。杨明清先生通过油画语言符号传达其对工业化进程中,人的理想生存空间的反思与创构;四是在艺术风格上,视觉唯美、意境明净。杨明清先生油画在整体气质上,富有节奏、韵律感,呈现出浑然天成的意境美。杨明清先生在油画创作中,坚持表达自我,用艺术语言呈现其所见所感,精心创构沁人心脾的诗意空间,传达对时代的关切与思考。
    • 汤凌云
    • 摘要: 作为境界论美学关键词的“感兴”,它既指向超越世俗化生存状态的人生境界,又是兴发自然、情景适会的艺术境界,这两重境界彼此关联,交相辉映。在文化全球化和学科纵深化发展的时代,探讨作为境界论美学关键词的“感兴”,有助于深化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认识,对于当今审美生活建设和艺术创作实践也不乏现实意义。
    • 王开凡
    • 摘要: 淡墨,是诗散文的开拓者。在淡墨诗散文中,“感兴”活动是其灵魂,内在地决定着诗散文的创作,它所强调的是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强调的是心灵与事物之间隐而不漏的美学关系,更重要的是,淡墨先生以“感兴”为媒介,联结了艺术与人生,把滇西高原上的一系列物象与高原人的人生结合起来,从简单的物象中窥见了人生的痕迹,这是他独特的诗性表达方式。
    • 吴阳
    • 摘要: 以往大众对"说话"的普遍认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母胎技能,无非是说得好听与说得难听之分.将每个人皆掌握的技能——说话,称为艺术,或许稍显差强人意.然既有"听得清、听不清","会说话、不会说话"的对立评价,便已产生了一种审美意识,而人亦在潜移默化中对语言形成了审美鉴赏能力.特别是进入广播电视后乃至如今的智媒时代,受众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甄别着、筛选着繁复的视听信息.因而,这种审美能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衍生出教程话术、学理范式、学科专业等.
    • 石绘
    • 摘要: "小文学"是德勒兹从卡夫卡 日记中提取并加以发展的重要概念,它不仅直接关乎德勒兹对文学的理解,而且与其政治论和生命论息息相关.本文以"小文学"为讨论对象,首先分析它在语言层面上的特征——"非语法性";其次从语言的政治维度入手呈现"小文学"的革命性;继而借助德勒兹视域下的尼采"权力意志"学说和斯宾诺莎"感兴"理论,指出"小文学"所呼唤和创造的新的生命类型;最后勾勒文学与其他艺术以及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标示出其在德勒兹思想中的位置.
    • 谷疏博
    • 摘要: “感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揭示了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历代画论中有大量关于墨戏画者“乘兴作画”的记载,墨戏超越形似、不拘泥法度、追求瞬间挥洒效果等特点均源于“感兴”的创作动因与机制,它根植于画者内在需求的冲动,并在“天机”的指引下应手而得,瞬时绘就。“感兴”催生了墨戏“不可模仿”的审美特征,因“逸品无蹊径”“逸气不可学”,画者的绘画状态、创作过程不可控制,画作也具有随机性与偶然性。由此,墨戏是一种蕴含着生命真性的创造,而绝非技法粗浅者狂涂乱抹、对其肆意解构的保护伞和浅薄恶俗的代名词。
    • 吴阳
    • 摘要: 以往大众对"说话"的普遍认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母胎技能,无非是说得好听与说得难听之分。将每个人皆掌握的技能——说话,称为艺术,或许稍显差强人意。然既有"听得清、听不清","会说话、不会说话"的对立评价,便已产生了一种审美意识,而人亦在潜移默化中对语言形成了审美鉴赏能力。特别是进入广播电视后乃至如今的智媒时代,受众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甄别着、筛选着繁复的视听信息。因而,这种审美能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衍生出教程话术、学理范式、学科专业等。
    • 張万民
    • 摘要: 比興是一個本義和衍生義層疊交織而形成的觀念。唐代的比興觀,除了陳子昂、殷璠等人的論述之外,詩格中有更爲豐富的呈現;詩格之中,除了"物象比興"之外,還可見到起興、感興等議題。本文以詩格爲中心,力圖避免以後來的視角解釋古人的觀念,希望回到唐代詩格文本的脈絡,分析唐人如何看待詩歌發端之"興"、尤其是如何看待現代學者重視的原始歌謡式"起興",又如何看待感興中的心物關係、尤其是現代學者重視的由物及心式"感興"。
    • 樊君
    • 摘要: "感兴"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体验、审美思维与艺术表达方式,在中国传统诗学与美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感兴"创作是一种侧重于呈现创作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审美为主体、加之以艺术化的技术处理、着重于意境的营造与渲染的主动创作形式.舞蹈创作中的感兴,应是舞蹈创作方法中的核心范畴,既是代表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也是舞蹈创作的中的审美特点.从舞蹈创作的角度出发,可探寻在当下舞蹈创作中,"感兴"是怎样参与创作并产生指导意义的,并通过学理性的梳理,可为当下舞蹈创作与舞蹈构思打开一个新的思路,进而挖掘中国传统美学在舞蹈中的内在规律,寻找更适于中国审美与价值取向的创作路径.
    • 张晶
    • 摘要: 中华美学精神研究具有广阔的阐释与研究空间,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及审美意识传统之中,同时在文学艺术各门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焕发着无穷活力.当代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的发展,以中华美学精神作为内生动力.本文着眼于中华美学精神生成的诗学基础,以感兴思维作为审美发生的核心观念,并认为“触物起情”是感兴审美思维的核心命题,“偶然”则是“感兴”的突出特征;以理性与感性的动态和谐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征.中国美学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或紧张的,而是处在一种交融互补的状态.诗学中的“理”,不同于哲学中的“真理”,它不是经由逻辑抽象的路径,而是由审美抽象的路径得以生发的.“自然”(“天然”)的观念,在中国哲学中有深远的传统,在以诗学为代表的文艺理论领域内,则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尺度.这些都可以视为中华美学精神生成基因的诗学元素.“中华美学精神”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化之路,同时,对于当下的文艺创作,灌注了生机盎然的中国美学内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