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悲悯

悲悯

悲悯的相关文献在1938年到2022年内共计4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2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青年博览、青春岁月、做人与处世等; 悲悯的相关文献由45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慕一、杨世宇、王君等。

悲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2 占比:100.00%

总计:462篇

悲悯—发文趋势图

悲悯

-研究学者

  • 张慕一
  • 杨世宇
  • 王君
  • 顾怡
  • 刘以林
  • 南英
  • 吴仕华
  • 周仕龙
  • 周小兵
  • 周新民1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谢嘉齐
    • 摘要: 夏志清称白先勇为"当代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无论是在主题、艺术、人物形象塑造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本文拟对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为研究对象,进行整体观照,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时间意识笼罩的悲剧色彩、承继五四传统的感时忧国精神、中西交融的艺术成就、悲悯的人性关怀、感伤的美学。
    • 熊玫
    • 摘要: 凌寒长篇小说《暗河》以不可抑制的深情和悲悯书写了一个家族四代人所经历的爱恨情仇以及生活的嬗变。作品对于人性隐秘之处的洞察在逻辑和情感的双重推力下多层次、多角度得以显现。小说主人公在追逐生活、求取人生真谛的过程中不断遭遇偏差、失望等心理症结,主动或被动逃离以求内外在困境的突围成为作品张力结构产生的主要动因。从生命的本质而言,逃离行动本身表明了情感的深度,而不同层面的回归则寓示了逃离在不同维度的变形及转向。逃离本质上与回归具有共性的文化内涵与灵魂契合,小说通过逃离困顿者的滞重回归、逃离理想者的漠然回归、逃离尘俗者的轻逸回归,对人性进行了内在的探幽与省思,最终在可对话的情态中走向宽容与敞开。
    • 陈艳
    • 摘要: “咯咯咯”,一阵怪异的声响打断了我的课堂,当时我正踱到教室中间,以为哪个男生又调皮了,警告说:“谁在捣蛋?要扣课堂纪律分啊。”回应我的是一片沉寂,没有一个同学东张西望,仿佛没有听到任何声响。“咯咯咯”,一阵更大的怪响传来,我下意识望向教室后排,原来是小雪,她发病了!小雪在座位上开始抽搐,身体颤抖,脖子扭向右边,脸扭曲着被扯向右侧,右手蜷成鸡爪状向内勾.
    • 杨亚茹
    • 摘要: 《蛙》延续了莫言小说对暴力的关注.不同于以往小说对直观暴力特征的肆意渲染,《蛙》的暴力因素隐藏在平淡的叙述和琐碎的生活事件之下,高密东北乡民众在时代风云的拨弄下承受着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双重摧残.莫言对暴力毁灭性本质的厌恶使《蛙》在暴力处理上融入了柔和的人类情感,弱化了"显微镜"式暴力描述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暴力温和的特征,彰显出作家对复杂人性的洞悉及内心深切的生命关怀意识.
    • 李文意
    • 摘要: 《谪仙记》讲述了以李彤为代表的一群"纽约客"的故事,是白先勇较少采用的见证人视角下的内聚焦叙述视角模式,通过旁观者"我"来叙述李彤的一生,让叙事既客观冷静,又有了普世的悲悯情怀.
    • 李璐
    • 摘要: 开头简妙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有一种人,他们生来不会说话。中间简妙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当我们倾尽所有去展露我们的锋芒时,他们思考的只是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生命,真的是平等的吗?当你用一种近于同情悲悯的眼光望向他们,他们回予给你的是一个坚定的声音——绝对。
    • 吴娱玉
    •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离骚》的写作主体、主人公时代背景,分析了《离骚》的抒情结构:艺术修饰方法、情感抒情体系;探索了《离骚》的意象表现方法:动植物、君臣、夫妻隐喻,以此深入探索《离骚》的文学鉴赏价值,以期从其悲悯、绝望、怒愤、感慨等情怀中,获取《离骚》的核心表达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为文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谈清怡
    • 摘要: 《雷雨》的张力来源于其多元性解读。这不仅是一个反封建的阶级故事,而且是一个将复仇、爱情、人性和命运杂糅在一起的大悲剧。本文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发现文字背后的人物的真相,探索人性的复杂,在对文本深层结构进行解读的同时,赋予人物悲悯的反思。
    • 李艳云; 臧新华
    • 摘要: 张二棍是近几年活跃在中国诗坛的山西优秀诗人,其作品内敛、干净、悲悯,具有特殊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张二棍诗歌多从底层视角展开,语言简洁、质朴,作品渗透着作家对"此在"现世的审视以及对生命深情的理解与悲悯.其作品美学风貌具体表现为:价值向度上"在世"与"超越"的悲悯之美,修辞策略上冷郁叙述与悲悯情怀的"张力"之美,美学风格上质朴、有力的精简之美.
    • 窦亦婷
    • 摘要: "遍江北底野色都绿了。"——康白情《和平的春里》"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们总是听到这样的话作为某种议论的发语。每每听到这句话,我就想起《和平的春里》这首诗。因为诗中表现出来对于和平安宁环境的赞美,更因为这首诗后半部分作者向春天里的"格格不入"投去的悲悯眼神,让我不禁想到当下好似涌动着暗流的平静湖面的世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