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恶搞文化

恶搞文化

恶搞文化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6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篇、专利文献3830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全国商情·理论研究等; 恶搞文化的相关文献由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爱卿、曾一果、韩浩月等。

恶搞文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 占比:1.57%

专利文献>

论文:3830 占比:98.43%

总计:3891篇

恶搞文化—发文趋势图

恶搞文化

-研究学者

  • 李爱卿
  • 曾一果
  • 韩浩月
  • 朱天博(图)
  • 李一
  • 汪昊天
  • 范玉刚
  • 邓亦林
  • 于永宏
  • 侯聪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军; 薛晓雨
    • 摘要: 作为一种最为流行的当代青年亚文化形式,恶搞文化已日益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引入注目的大学校园文化现象。尽管具有一定的反主流、反传统的文化倾向,恶搞文化仍然可以在大学校园健康文化生态的构建、校园文化公共品格的培育以及校园文化主体心理的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在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的高校主流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贡献积极的力量。
    • 李一; 汪昊天
    • 摘要: "网络恶搞"作为网络生活中的一种特定社会文化现象,业已成为网民交流互动的重要中介,是个人排遣烦恼的精神调味品。究其兴起的本质原因,在于它通过"恶搞"这样一种二度创作和颠覆性的解构行为,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对于个人话语表达的需求,迎合了草根阶层对于主流文化反抗的欲望。总的看来,尽管"网络恶搞"使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自由和轻松愉快,但其所具有的"恶"的一面仍不容忽视,须施以必要的防范与管控。
    • 李一; 汪昊天
    • 摘要: "网络恶搞"作为网络生活中的一种特定社会文化现象,业已成为网民交流互动的重要中介,是个人排遣烦恼的精神调味品.究其兴起的本质原因,在于它通过"恶搞"这样一种二度创作和颠覆性的解构行为,极大地满足了当代人对于个人话语表达的需求,迎合了草根阶层对于主流文化反抗的欲望.总的看来,尽管"网络恶搞"使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自由和轻松愉快,但其所具有的"恶"的一面仍不容忽视,须施以必要的防范与管控.
    • 张娜
    • 摘要: 恶搞文化发展早期,被恶搞对象不断变化,恶搞者因为共同的兴趣而短期聚集在一起。经过发展,恶搞文化中出现了长时间针对同一恶搞客体聚集交流的粉丝群体。恶搞文化中的粉丝群体存在恶搞文化的部分特性,但又发展出新的特点。博主“带带大师兄”的粉丝“嗨粉”是知名的恶搞粉丝群体,笔者通过“嗨粉”这一群体探讨恶搞文化中的粉丝群体。
    • 张韵瑾
    • 摘要: 作为一家讽刺性新闻组织"洋葱新闻",它早期起源就是以讽刺性新闻报道为特色,被大众认为是专业的"假新闻",庸俗、泛娱乐化,这些显然不符合传统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原则.但"洋葱新闻"在国外却广受大众的欢迎与认可,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报道并非只是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通过借助新闻框架来表达出其真实诉求,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形成独特的恶搞新闻文化现象.本文尝试基于皮尔斯符号哲学体系中"社群真知论"来思考"洋葱新闻"作为一种独特新闻现象的深层话语机制.
    • 吴信勇1
    • 摘要: 在世界各国教育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中,最为一致也最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思维,不可望文生义,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否定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是一种以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
    • 王妙婷
    • 摘要: 强劲的商业之风使恶搞作为纯粹的文化现象演变为供人消费的符号,这也加深了对经典符号的消费.在消费主义盛行,一味追求娱乐、搞笑的社会风气中,恶搞类广告鼓励的是感性的娱乐和无思考的狂欢.象征着青年亚文化的恶搞文化与象征着空幻许诺的广告,二者结合产生的恶搞类广告只是给青年人发泄、逃避现实提供一个乌托邦幻象.
    • 景慧敏
    • 摘要: 本文通过梳理"恶搞"文化的定义及流行成因,讨论"恶搞国足"现象的起因及利弊.分析得出:"恶搞国足"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球迷的不满情绪,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但恶搞须有"度",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网络用户,都应该对"恶搞"文化保持一定的警戒之心,"恶搞"一族本身也应该加强自律,在娱人娱己的同时不能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 程思
    • 摘要: 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康康”从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不讨喜的3D版造型,而被众多网友吐槽、恶搞.从恶搞吉祥物“康康”已经演变成了“红绿灯版康康”、“表情包版康康”、“美少女版康康”等等,然而在春节联欢晚会的当天,“康康”并没有按照原计划登上春晚舞台.这是否就象征着主流文化向青年恶搞文化的妥协?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青年人为代表的恶搞文化的起源、界定、表现手法、形成原因以及恶搞文化的现实意义.
    • 裴淑雯
    • 摘要: 互联网发展以来,网络中亚文化成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建立三观的重要阶段,并且大学生群体占网络群体中的绝大多数,网络亚文化在属性上有优劣之分,且极易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观念和个人人格.本文针对网络亚文化的传播特点和大学生网络人格的特点,论述网络亚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群体网络人格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如何正确使用和传播亚文化对主流媒体提出了几点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