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恶意软件检测

恶意软件检测

恶意软件检测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46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142067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通信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电脑知识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中国信息和通信安全学术会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2020中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大会等;恶意软件检测的相关文献由110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波、陈贞翔、王俊峰等。

恶意软件检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42067 占比:99.99%

总计:1142162篇

恶意软件检测—发文趋势图

恶意软件检测

-研究学者

  • 杨波
  • 陈贞翔
  • 王俊峰
  • 白金荣
  • 赵宗渠
  • R·普尔纳沙德朗
  • S·艾斯
  • 凌捷
  • 姜青山
  • 孙润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烨; 钱亮; 朱怡安; 张黎翔; 贾耀; 杜家伟; 牛军涛
    • 摘要: 随着移动终端恶意软件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大,本文针对Android系统恶意软件单特征检测不全面、误报率高等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静混合特征的移动终端恶意软件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的覆盖率、准确率和效率。该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改进的CHI方法和凝聚层次聚类算法优化的K-Means方法构建高危权限和敏感API库,然后分别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提取移动终端系统混合特征。在静态分析中,首先反编译APK文件,分析得到权限申请特征和敏感API调用特征;在动态分析中,通过实时监控APP运行期间的动态行为特征,分别提取其在运行过程中的敏感API调用频次特征和系统状态等特征信息;接着分别使用离差标准化、TF-IDF权重分析法和优序图法对混合特征进行归一化和特征权重赋值处理。最后,通过构建测评指标对本文所提基于混合特征恶意软件检测方法进行对比测试验证和评价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针对Android系统恶意软件的检测具有好的准确率和效率,可有效提高移动终端恶意软件检测的精确度。
    • 王晨光; 宋继红
    • 摘要: Android系统作为现阶段社会广泛使用的移动端操作系统,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随着Android系统上恶意软件的滋生和传播,也给用户造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胁。文章从安卓的安全机制进行分析,针对各种可能对Android操作系统造成安全威胁的漏洞进行提炼和分析,通过静态分析的方式对反编译后的smali文件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和总结,根据组件、权限、url和所对应的敏感api进行语义分析,总结App可能对用户产生的安全威胁。
    • 桂冠; 宁金辉; 王禹
    • 摘要: 恶意软件检测是保障网络安全、防止网络异常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解决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软件流量检测方法需要大量人工标注的有标签网络流量样本的问题,同时保持算法的检测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半监督学习与网络流量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其利用少量有标签网络流量样本与大量无标签网络流量样本训练恶意软件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小样本流量环境中比一般的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软件流量检测方法有更好的性能,可用于现实中有标签数据较少的恶意软件流量检测场景。
    • 余东豪; 李涛
    • 摘要: 单一算法生成的识别器普适性不足,对不同种群安卓软件进行识别产生的效果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模型库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通过Python程序进行爬虫与权限提取工作,得到应用的权限信息;使用SMO按照应用的权限信息分类得到不同种群的数据;将应用的种群信息输入到模型库中,得到恶意检测结果,并根据结果对模型库进行演化,使模型库的检测能力不断增强。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相同数据集,演化后的模型库方法比一般算法准确率都有小幅提高;对于多种群数据集,模型库方法相比一般算法准确率提高约10百分点,说明模型库方法能有效对安卓恶意软件进行检测,并且模型库的演化使检测能力有增强效果。
    • 严莹子; 王小平; 庄葛巍; 顾臻; 贺青; 史扬
    • 摘要: 设计一种PE格式恶意软件混淆对抗样本生成模型。利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对恶意软件的自动混淆。通过加入历史帧和LSTM神经网络结构的方法使深度强化学习模型具有记忆性。对比实验表明,该恶意软件变种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检测模型上的逃逸率高于现有研究,在由918个PE格式恶意软件组成的测试集上达到39.54%的逃逸率。
    • 武强; 苗彦涛; 余尚仁
    • 摘要: 在应对恶意软件变种和新增恶意软件时,基于特征匹配等方法的传统恶意软件检测手段往往存在较高的误报率和漏报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恶意软件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从数据集构建、安全特征提取、安全特征处理、分类器选择、模型验证和性能评估这5个方面对Windows平台下的恶意软件智能分析相关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对智能分析在恶意软件检测上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最后,针对所面临的挑战,指出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 肖茂; 郭春; 申国伟; 蒋朝惠
    • 摘要: 基于灰度图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由于不需要反汇编且具有检测准确率高的特点而备受关注。现今已有一些针对该类检测方法的对抗攻击,然而当前大部分对抗攻击方法无法确保所生成的对抗样本仍保留原PE文件的可用性或功能性,或是选择在通过文件头信息便能进行准确检测的PE文件底部添加字节码。通过分析PE文件的区段对齐机制以及文件对齐机制,提出一种可保留PE文件可用性和功能性的字节码攻击方法(BARAF)。该方法通过在由文件对齐机制产生的间隙空间和源于区段对齐机制而具有的扩展空间内批量修改或添加字节码来生成可保留可用性和功能性的对抗样本,来欺骗基于灰度图像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BARAF生成的对抗样本最多能使基于灰度图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的准确率下降31.58个百分点,并且难以通过文件头信息对其进行准确检测。
    • 王志文; 刘广起; 韩晓晖; 左文波; 吴晓明; 王连海
    • 摘要: 恶意软件的泛滥给网络用户、企业、工业设施、网络和信息设备等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近年来,传统基于签名和启发式规则的恶意软件识别方法已不足以应对急剧增长的新型恶意软件.针对于此,大量机器学习方法被尝试用来更好地解决恶意软件识别问题.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及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以特征表示的获取为分类依据,按照基于特征工程的方法和基于特征学习的方法两类对当前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软件识别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和介绍,并整理了目前已公开的可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的恶意代码数据集.在总结当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恶意软件识别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张柏翰; 凌捷
    • 摘要: 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软件检测技术由于模型结构及样本预处理方式不够合理等原因,大多存在泛化性较差的问题,即训练好的恶意软件检测模型对不属于训练样本集的恶意软件或新出现的恶意软件的检出效果较差.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使用多个全连接层构建恶意软件检测模型,并引入定向Dropout正则化方法,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对神经网络中的权重进行剪枝.在Virusshare和lynx-project样本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同样基于DNN的恶意软件检测模型DeepMalNet相比,改进方法对恶意PE样本集的平均预测概率提高0.048,对被加壳的正常PE样本集的平均预测概率降低0.64.改进后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对模型训练样本集外的恶意软件的检测效果更好.
    • 陈晋音; 邹健飞; 袁俊坤; 叶林辉
    • 摘要: 深度学习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恶意软件检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但同时深度神经网络容易受到对输入数据添加细微扰动的对抗攻击,导致模型输出错误的预测结果,从而使得恶意软件检测失效.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种面向恶意软件检测模型的黑盒对抗攻击方法.首先在恶意软件检测模型内部结构参数完全未知的前提下,通过生成对抗网络模型来生成恶意软件样本;然后使生成的对抗样本被识别成预先设定的目标类型以实现目标攻击,从而躲避恶意软件检测;最后,在Kaggle竞赛的恶意软件数据集上展开实验,验证了所提黑盒攻击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生成的对抗样本也可对其他恶意软件检测方法攻击成功,这验证了其具有较强的攻击迁移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