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恶性胆道梗阻

恶性胆道梗阻

恶性胆道梗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981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年苏州国际临床介入技术论坛、第12届全国消化道恶性病变介入诊疗研讨会暨2012消化介入/内镜/放射/肿瘤微创外科新技术国际论坛、2011中国外科周等;恶性胆道梗阻的相关文献由74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科霞、冀明、刘圣等。

恶性胆道梗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5.49%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3981 占比:94.20%

总计:4226篇

恶性胆道梗阻—发文趋势图

恶性胆道梗阻

-研究学者

  • 刘科霞
  • 冀明
  • 刘圣
  • 刘志红
  • 周卫忠
  • 张澍田
  • 施海彬
  • 王拥军
  • 许晨
  • 龚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费溢; 黄三雄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对不可切除胰腺癌所致黄疸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6月至2017年11月42例不可切除胰腺癌所致黄疸的患者资料,其中22例成功接受PTBS,20例成功接受EBS。比较两组患者胆道引流的有效性、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总胆红素在术后第3、7、14天均显著下降,但两组间胆汁引流的有效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BS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0.64±2.90)个月,与EBS组平均生存时间(10.75±2.5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BS和EBS均可以作为不可切除胰腺癌所致黄疸的姑息治疗,胆道引流效果确切,并发症少。
    • 李东屿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引流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行CT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穿刺引流治疗,观察组行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低蛋白血症、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胰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取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穿刺引流治疗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利于肝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姜小庆; 李智; 李明明; 胡波; 徐家晨; 李思茵; 倪才方
    •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的外引流术及内外引流术3种不同引流方式治疗Bismuth-CorletteⅠ~Ⅱ型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恶性胆道梗阻患者133例,其中胆道支架置入为A组(52例),PTBD外引流为B组(55例),PTBD内外引流为C组(26例),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期、技术引流成功与临床引流成功率、再介入率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高于A组和C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8例因胆道梗阻需再次介入,C组有3例因胆道感染调整为外引流。3组的1~2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结论 与支架置入及PTBD内外引流相比,PTBD外引流对Bismuth-CorletteⅠ~Ⅱ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更好。
    • 杨毅; 韩鸿宇; 陈欢; 郝璐
    •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CT增强扫描对恶性胆道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恶性胆道梗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CP、DWI、CT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学诊断;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比所有患者MRCP形态,比较MRCP+DWI单独检查与CT增强扫描检查对胆道梗阻定位、定性诊断价值。结果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良性肝外胆道梗阻患者33例(41.25%),其中胆管结石27例,胆管炎性狭窄6例;恶性肝外胆道梗阻患者47例,占比58.75%,其中胆总管癌34例、壶腹癌4例、胰头癌9例;MRCP影像学特征显示,良性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枯枝状”,恶性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软藤状”;两种检测方法中,MRCP+DWI联合CT增强扫描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于MRCP+DWI诊断(P<0.05);MRCP+DWI检查胆道梗阻对胆管结石、胆管炎性狭窄、胆管癌、胰头癌的诊断符合率均低于MRCP+DWI联合CT增强扫描,两种检查方法对壶腹癌的诊断符合率均为100%;MRCP+DWI联合CT增强扫描定性诊断总符合率高于MRCP+DWI检查(P<0.05)。结论MRCP+DWI联合CT增强扫描可对恶性胆道梗阻进行准确定位,还可提高定性诊断恶性胆道梗阻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张亚平; 周薇; 张洪社; 冯海涛; 徐涛; 边海山; 董宁
    • 摘要: 目的探究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恶性胆道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11月河北省涿州市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别采用MRCP、MRCP联合DWI进行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诊断方案的准确性。结果100例患者中恶性59例,良性41例。59例恶性病变中包括壶腹癌11例,胰头癌23例,胆管癌25例。MRCP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00%、84.75%、95.12%;MRCP联合DWI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00%、96.61%、100.00%。结论相较于单纯MRCP检查,MRCP联合DWI在恶性胆道梗阻诊断中有着更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 彭祖祥; 唐永梁; 梁先春; 魏万杰; 刘宏鸣
    • 摘要: 恶性胆道梗阻是胰腺癌、壶腹癌和远端胆管癌常见的并发症,通常需行胆道引流以缓解症状.目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恶性胆道梗阻病人胆道引流的标准方法.其他胆道引流方法包括旁路手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和超声内镜引导下胆道引流术(EUS-BD).由于EUS-BD不破坏乳头结构且不需要通过狭窄的胆管放置支架,使其越来越多被用于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病人,故EUS-B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关注.
    • 许晨; 万巍; 张金星; 周卫忠; 刘圣; 施海彬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多支架植入治疗Bismuth Ⅲ型和Bismuth Ⅳ型恶性胆道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胆道多支架植入治疗的23例Bismuth Ⅲ型和Bismuth Ⅳ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成功率、并发症、支架通畅性及生存期.结果 23例患者中,20例成功引流(87.0%).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7 d(32~414 d),中位生存时间为190 d(32~455 d).结论 经皮肝穿刺多支架植入治疗Bismuth Ⅲ型及Bismuth Ⅳ型恶性胆道梗阻安全且有效,可以解决梗阻性黄疸,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答秀维; 张乐; 张蓓
    •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胆道梗阻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PTCD)后胆道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TCD术的9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66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采集胆汁进行细菌培养,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PCT及IL-1β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PCT、IL-1β对胆道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 感染组患者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株(18.42%),革兰阴性性菌31株(81.58%);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的PCT[(0.71±0.35)ng/mL vs(0.14±0.09)ng/mL]、IL-1β[(220.38±45.79)pg/mL vs(31.61±10.44)pg/mL]比较,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和IL-1β诊断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最佳截值分别为0.36 ng/mL、100.94 pg/mL,PCT和IL-1β诊断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AUC[0.741(95%CI:0.656~0.815)vs 0.818(95%CI:0.740~0.881)]比较,PCT明显小于IL-1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胆道梗阻行PTCD术后胆道感染患者血清PCT、IL-1β水平明显升高,该二项指标对于PTCD术后胆道感染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IL-1β的诊断价值优于PCT.
    • 张业坡; 曹玲; 胡红杰
    • 摘要: 目的探究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系列影响因素,以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降低胆道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15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经皮经肝胆道支架植入术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共69例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个月之内是否并发胆道感染分成两组(胆道感染组和非胆道感染组)。两组中患者因素和手术因素被评估分析(其中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9例(胆道感染组17例,非胆道感染组52例)患者入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支架类型(P=0.038)、^(125)I 粒子数量(P=0.028)、手术操作时间(P=0.007)、术中是否并发胆道出血(P=0.003)、术后支架通畅时间(P=0.025)与经皮胆道支架植入术后胆道感染相关。单纯粒子支架组内分析显示:^(125)I 粒子数量(P=0.048)、手术操作时间(P=0.001)与术后胆道感染呈正相关。最后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手术操作时间(OR=1.040,P=0.043)是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胆道^(125)I 粒子支架较裸支架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增高,并且随着^(125)I 粒子数量增加感染率随之提高。随着手术操作时间增加,胆道感染的发生率增加。
    • 王书海; 吴丽颖; 贾国法; 朱良松; 李卓然; 张晓玲
    •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术后胆管炎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ERCP治疗的90例老年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情况,设计基线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找出可能导致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90例老年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发生42例(46.67%)胆管炎;经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高位胆道梗阻、低白蛋白血症是老年患者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恶性高位胆道梗阻患者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风险高,临床应重视有上述胆管炎风险因素的老年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ERCP术后胆管炎预防.积极的纠正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可能减少胆道感染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