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性理

性理

性理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专利文献200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性理的相关文献由508位作者贡献,包括全权、周勇、周斯加等。

性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26.74%

专利文献>

论文:200 占比:73.26%

总计:273篇

性理—发文趋势图

性理

-研究学者

  • 全权
  • 周勇
  • 周斯加
  • 方志财
  • 施陈威
  • 李峰平
  • 符兴锋
  • 蔡开元
  • 赵峙尧
  • 赵振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法生
    • 摘要: 朱熹以理学本体论为基础重新诠释孟子心性论,将孟子的四端发而为四德,诠释为四德发为四端;将孟子的心、性、情一本论解读为性体情用与心统性情,使心、性与情的关系发生了一种理学式的转变,完成了理学的心性论建构。经此诠释,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就由传统的“道始于情”发展为“道始于理”,从道德思想的奠基关系而言,儒家道德思想不再是由道德情感为道德法则奠基,而是道德法则为道德情感奠基,道德的基础便从情感转向了理性,这意味着儒家道德形上学的重大变革。
    • 蔡家和
    • 摘要: 理、气之孰先孰后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宋明理学的核心人物朱子,曾主张“理先气后”一说,至清儒则有反宋、明之趋势,如王船山即对朱子有所反省,改曰:先有器,再有器之理!此二贤之说看似对反。而作为“当代新儒家”的唐君毅先生,个性融合,合会二贤之说,分辨了历代以来关于“理”之诠释,归纳而为“理”之六义。在唐先生看来,船山特重事之理,故曰器先理后,而朱子之理,是为性理,即是说,先有道德生命之体会,之后才有天地之理,彼先在之道德性理亦能引领气化世间往道德理想前行,故曰理先气后。唐先生认为二家之“理”各属不同之系统与表现并逐一剖析,遂令双方各美其美,各具优势。
    • 陈俞均
    • 摘要: 晚明社会环境天翻地覆,阳明心学解时世之困而萌发,在心学狂飙突进之下,文学的教化功能也随之产生变化,从重伦理教化到强调抒发性情,最后滑向表达个体自然欲望.传统教化功能降至低点,但是在客观上起到了另一种教化作用,社会开始重新审视个体价值,而在热闹的欲望解放运动之后,众多文人开始反思其信仰理论,并渐渐回归性理之学,于是文学作品也开始回归伦理教化功能.
    • 王春梅
    • 摘要: 王阳明、朱熹二人对"子入太庙,每事问"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朱熹认为孔子是"知而问",王阳明则认为孔子是"不知而问".王阳明、朱熹二人之所以对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根源在于二人对"天理"的理解不同.朱熹理解的"天理"是事理、具体的礼节,这样理解"天理",就会析心与理为二,导致道德无力.王阳明理解的"天理"则是性理,性理并不是具体的礼节,而是形成和判断具体礼节的本源和标准,这样理解"天理",如果落实不够,就会导致荡之于玄虚或参之于情识.
    • 赵法生
    • 摘要: 钱穆先生早就指出,理学以“性即理也”解读《中庸》的“天命之谓性”,进而“分割性情为对立之两橛”,并非《中庸》原义.但是,由于没有更多文献史料的论证,使得钱先生的论断在长时间内成为缺乏充分论据支撑的“孤明先发”,但是,郭店楚简的出土,打开了孔孟之间人性论发展的历史维度,表明孔孟之间流行的儒家人性论的主导思想是以情论性的性情论,性情论的视域使得回归《中庸》人性论的本义成为可能.
    • 王琦
    • 摘要: 《经筵孟子讲义》是陈傅良为宋宁宗讲学的讲稿,浓缩了其学术思想精髓,但至今未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陈傅良借助《孟子》经义的诠释,寄寓了其以孔子之道一学术、明教化、正人心、成圣王的政治理想,并形成了以义理解经,说理透彻,劝诫帝王等诠释特点,具有言事功而不废性理,重外王而不失内圣,经世致用、兼容并包的学术特质.朱熹因学术旨趣及学派竞争等原因,将永嘉之学贬斥为功利之学的观点,是有失公允并带有门户之见的.
    • 梁从峨
    • 摘要: 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被认为是指张新之的红学评点。张氏的确用易学话语建构了一个精致的红学诠释体系,具体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解释:以阴阳“对待”论小说的“寓意”,解释了作者一文本一读者之间的诠释关系;以阴阳“往来”论“章法”,解释了小说情节展开的动力;以阴阳“消息”论“结构”,解释了剧情走向的整体形式;以“清浊”二气论“性理”,解释了小说的宗旨与诠释的目的。
    • 唐亚阳; 陈峰
    • 摘要: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主流文化思想的形态,在两宋至清末的八百余年历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理学家究心于天理、性理、物理,尤对人伦道理最为措意。陈谷嘉教授的新著《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是继宋、元、明三本断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后的又一力作。笔者认为陈教授的这一新著,不仅是对断代伦理思想研究的一项总结,也是陈教授研治思想史旨趣与方法的总结,建构起了一套完整的、独立的研究范式。以"旧"总论清代理学伦理思想的特质。
    • 梁从峨
    • 摘要: 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被认为是指张新之的红学评点.张氏的确用易学话语建构了一个精致的红学诠释体系,具体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解释:以阴阳“对待”论小说的“寓意”,解释了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诠释关系;以阴阳“往来”论“章法”,解释了小说情节展开的动力;以阴阳“消息”论“结构”,解释了剧情走向的整体形式;以“清浊”二气论“性理”,解释了小说的宗旨与诠释的目的.
    • 何蕾
    • 摘要: 柳宗元是唐代少有的对《中庸》进行关注的学者.柳文频繁引用"中""正"相关语词,强调其在修身、立身、为学、为政四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柳宗元对《中庸》的关注并未体现在学术研究层面,主要基于实用主义视角,重在对《中庸》的利用.柳宗元对《中庸》的理解与宋代学者对《中庸》的阐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柳宗元不仅将"中"视为圣人之道,而且将其视为达到圣人之道的途径,重在利用,宋代学者虽也承认"中"是修身、立身之道,乃至为政之道,但却逐步脱离了实用价值而向性理的方向发展,过于具体的阐释也将"中"局限在一个较为狭窄的空间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