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快速城市化

快速城市化

快速城市化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45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966002篇;相关期刊295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问题、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等;快速城市化的相关文献由754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晓东、李杨帆、孙翔等。

快速城市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66002 占比:99.95%

总计:966452篇

快速城市化—发文趋势图

快速城市化

-研究学者

  • 朱晓东
  • 李杨帆
  • 孙翔
  • 李志刚
  • 毛蒋兴
  • 闫小培
  • 马林靖
  • 刘勇
  • 唐怡
  • 李贵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烨婷; 李天宏
    • 摘要: 利用未来用地模拟(FLUS)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探讨深圳市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首先,基于2004—2018年的历史数据,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预测未来用地需求。然后,使用元胞自动机(CA)模型,基于2014年土地利用图,预测2025年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等8个地类的空间分布,并分析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对不同时段多地类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模拟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得到相对可靠的精度,说明SD-CA耦合模型可用于模拟复杂地类剧烈变化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预测结果表明,与2014年相比,2025年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幅将分别达到39.26%,32.72%,10.06%,55.3%和16.93%,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占比将超过50%。自然地类分布将更加破碎和离散,建设用地将通过侵占生态用地持续扩张和连通。研究结果可为深圳市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 陈庆军
    • 摘要: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一些城市的市民困于疫情,错过了一季的山花烂漫,如上海这样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封控之中的我们,对于大自然、乡村的向往尤为热切。疫情之后,城市的消费群体涌向近郊、走进乡村,定会是阻挡不了的趋势。历经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上近几年疫情的困扰,乡村本来的价值判断逐渐回归,作为人类文明的原乡,乡村越发勾起更多的归隐之心。
    • 王薇
    • 摘要: 作为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出现,驱使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从历史上看,城市居民曾经只占人类整体的一小部分,但历经两个世纪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如今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有目共睹的。1978年时,我国8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农村地区,直到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一过程持续了30余年。
    • 王磊; 田小武; 贾贵博
    • 摘要: 引言受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影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极端巨灾风险不断增加。从灾害的破坏影响程度和救援重建难度来看,大城市由于人口更加集聚,空间建筑更加复杂,面对灾害的脆弱性更加突出,更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 殷书梅; 龚莉; 张翔
    • 摘要: 径流系数是表征流域的产水能力、反映自然地理因素对降水形成径流过程影响程度的重要参数。针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求,为了寻求具有一定物理基础且较简捷快速的方法来确定区域产流,以武汉市后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降雨径流试验的拟合函数、面积加权法和水量平衡法3种方法计算综合径流系数,并分析比较各个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①后湖流域3种方法计算的综合径流系数值分别为0.49,0.49和0.58;基于试验的拟合函数法计算简便,面积加权法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系数取值主观性较大,水量平衡法具有水文学原理,适用于监测资料较充足区域。②降雨过程水量平衡法计算结果表明,前期影响雨量对场次径流系数有较大影响,在规划设计中应结合设计工况对应的成灾雨型、雨量、设计重现期等影响因素,优选水量平衡计算法。③当实测资料较为缺乏时,综合考虑排水规范中面积加权法和降雨径流试验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区域综合径流系数的参考值。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水资源利用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 陈念平
    • 摘要: 空间越稀缺,越需要理性化秩序实现空间效率。城市化初期,公共空间的稀缺性上升,而空间规则未成形,常以混混治街或摊贩自治等社会化方式建立起空间排斥规则;在空间稀缺性陡增的快速城市化时期,理性秩序短期难以自发形成,建立与维护空间排斥规则的方式取决于国家的意愿与能力;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成熟期的中心街区,空间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配置,空间秩序以可预测的法律手段调节维护。从空间稀缺性矛盾与规则需求的不同组合,解释城管执法案例中呈现出的时空差异:城市化加速期,城管执法更多承担城市空间扩张的强制工具角色,采取运动治理方式实现快速征地拆迁目标;城市化减速期,则承担空间管制的行政工具角色,采取以效率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实现空间增值目标;在城市化成熟期的中心区,主要承担着为公共空间治理提供基础秩序的公共服务角色,采取科层治理方式实现空间和谐的目标;而在城市化成熟期的边缘区,在资源不足与问题繁杂的矛盾中,则以简约管理方式实现权宜的治理目标。
    • 阮惠华; 许剑辉; 张菲菲
    • 摘要: 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群植被和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研究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变化、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2020年MODIS提供的MOD11A2地表温度产品和MOD13A2增强植被指数(EVI)产品,系统分析近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快速城市化过程中11个城市的植被和地表温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EVI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EVI显示了与全年EVI一致的增长速率,均为0.004 a^(−1)(P<0.01);夏季EVI增长趋势最明显,其增长速率达到了0.005 a^(−1)(P<0.01)。所有城市年、夏季和冬季的EVI也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最小的EVI增长速率为0.001 a^(−1);香港和珠海的冬季EVI增长速率大于夏季EVI增长速率。2001—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夏季白天平均地表温度最高,超过30°C;7个城市的夏季白天平均地表温度均超过30°C。夏季大湾区所有城市的白天与夜间地表温度的差比均大于20%,且各城市冬季白天与夜间的温度差异更大,地表温度差比均大于40%。大湾区及各城市全年、夏季以及2001—2010年冬季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整体上无显著增温趋势(P<0.05)。2011—2020年11个城市冬季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均呈现出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最大的是广州夜间地表温度,幅度达到了0.376°C·a^(−1);最低的是香港白天地表温度,为0.205°C·a^(−1)。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有城市20年平均白天和夜间地表温度与EVI在全年、夏季和冬季呈显著负相关;EVI与夜间地表温度的相关性高于EVI与白天地表温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群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
    • 梅思雨; 李本智; 易海军; 傅海波
    • 摘要: 快速城市化区域的“三生”空间协调是优化国土空间,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00-2020年宁波市镇海区表现为快速城市化,运用空间冲突综合指数评估其“三生”空间冲突,探究空间冲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镇海区“三生”空间明显地存在交错分布现象;“三生”空间冲突整体趋向弱冲突水平,且呈现等级增强趋势;生产与生态的空间冲突空间范围缩小,生产与生活空间冲突呈现扩张趋势;城乡建设与扩张、耕地侵占、经济发展等是形成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空间冲突格局的主要因素。
    • 许文华; 杜文才
    • 摘要: 涉农街道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阶段式产物,即指在城市中或城市周边的农村逐步被纳入到城市的区域管理。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促进了大批涉农街道的产生,涉农街道在向城市融合的过程中,社会管理方法不断转变,社会服务也不断转型。
    • 摘要: 中国现代城市的小区是在近30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成为常态的。封闭的、高密度的居住空间,取代了传统院落与单位“大院”,后者所具备的从食堂、学校到医院的基础配置,乃至邻里关系和熟人社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