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疾病

心脏瓣膜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8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46010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岭南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2007生物物理联合会议、2007全国生物物理学科普教育研讨会、2007首届沪港粤生物物理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医学生物物理学术会议等;心脏瓣膜疾病的相关文献由265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志云、张宝仁、孟旭等。

心脏瓣膜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2 占比:2.0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6010 占比:97.92%

总计:46987篇

心脏瓣膜疾病—发文趋势图

心脏瓣膜疾病

-研究学者

  • 徐志云
  • 张宝仁
  • 孟旭
  • 肖学钧
  • 邹良建
  • 梅举
  • 姜胜利
  • 胡盛寿
  • 张希
  • 李伯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博森; 赵振刚; 彭勇; 陈茂
    • 摘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自开展以来发展迅速,随着越来越多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TAVR的适应证已经扩展至全风险范围主动脉瓣狭窄人群。接受TAVR治疗的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均十分常见,这对TAVR术后的抗栓治疗提出了挑战。而此前的指南关于TAVR的抗栓治疗建议大多基于专家意见而非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将基于最近的临床研究探讨TAVR术后抗栓治疗策略的选择。
    • 管仁苹; 尹立勇; 刘维萍; 李涛; 郭永力; 张彦芬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本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在近3年中的临床情况和检查、实验室结果,分析其对病死率的影响,尤其是心脏瓣膜钙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分析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至少6个月的患者443例。对死亡和存活患者的首次记录数据和临床发现进行了比较。结果298例患者存活,145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60%患者有冠心病,53.8%患者有心脏瓣膜钙化。死亡患者血液透析持续时间较低。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Kt/V)在死亡患者中水平更低,C反应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透析前血钾水平在死亡患者中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冠状动脉疾病和多个心脏瓣膜钙化(两个及以上心脏瓣膜钙化)是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透析前钾水平、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较高的尿素清除指数(Kt/V)对生存率有利。结论年龄、冠状动脉疾病、多个心脏瓣膜钙化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殷梁青青; 张艳丽; 孙秀丽; 田迪; 刘莹
    • 摘要: 心脏淀粉样变(cardiac amyloidosis, CA)是指错误折叠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浸润于心脏各个部位,进而引起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的一类疾病。常见的CA为免疫球蛋白轻链(AL)型和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型,病情进展迅速,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病死率高。然而,在CA诊疗过程中,心房血栓的高发生率易被忽视,CA患者的脑梗死风险可能被严重低估。
    • 韦小勇; 葛圣林; 朱正艳; 张成鑫
    •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病人在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期实施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单纯实施瓣膜置换术的50例病人为对照组,在瓣膜置换术的基础上同期实施射频消融术的50例病人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病人的术中和术后临床指标,术后生存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心功能(NYHA)分级情况。结果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4 h引流量及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静息[(86.29±16.14)次/分比(96.84±13.45)次/分,P=0.013]及运动时[(105.94±9.28)次/分比(117.81±11.63)次/分,P<0.001]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生存质量评分:躯体功能[(88.56±8.47)分比(81.28±7.84)分,P<0.001],心理健康[(85.48±8.36)分比(75.93±7.57)分,P<0.001],社会关系[(87.93±9.16)分比(79.16±8.49)分,P<0.001],生活环境[(84.93±8.89)分比(75.83±7.37)分,P<0.001]及窦性心律维持率:术后即刻(88%比12%,P<0.001),出院时(90%比6%,P<0.001),术后1个月(90%比2%,P<0.001),术后6个月(94%比0%,P<0.001)均高于对照组。在术后超声心动图参数及NYHA分级方面上,与术前相比,两组病人的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YH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但观察组中LA[(46.7±3.0)mm比(49.1±2.7)mm,P=0.01]、LVEDD[(47.3±4.2)mm比(50.3±4.2)mm,P<0.01]、LVEF[(59.8±3.7)%比(57.1±3.9)%,P=0.01]这些指标在术后6个月时开始优于对照组,此时观察组中NYHA≥Ⅱ级的病人比例也要高于对照组(86%比68%,P=0.032)。结论对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病人实施瓣膜置换术联合同期射频消融术,可有效促使病人窦性心律恢复,改善其心功能,有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其生存质量。
    • 成逸芸; 张茜雅
    • 摘要: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脏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合并房颤并同时接受双极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术前、术中护理及术后随访的护理配合对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及手术护理配合前后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结果:100例均手术成功,成功率100%,手术时间为45~90 min,平均(61.26±11.43)min;住院时间为7~15 d,平均(11.42±1.37)d。术后跟踪随访24个月,均为窦性心律。手术护理配合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均低于手术护理配合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的围手术期中采用护理配合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SAS和SDS,改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 郑锖; 曹宇
    • 摘要: 二尖瓣反流(MR)逐渐成为中国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严重者会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中国MR的患病率急剧升高,在高龄人群中尤为明显。虽然外科手术在MR的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并发基础疾病多、心功能差、手术评分高等原因而失去了外科手术的机会。自2003年欧洲成功开展第1例临床人类经皮二尖瓣钳夹术以来,经皮二尖瓣钳夹术已成为目前治疗严重MR最成熟的经皮介入治疗方法。
    • 徐永慧; 牛利巧; 王敏
    • 摘要: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AS)属于心脏瓣膜疾病的一种[1]。外科脉瓣置换术是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医治的金标准,在临床中普遍使用。但该手术缺点是创伤大,因老年患者多有术前合并症,故死亡率更高。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是一项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新型介入技术。
    • 王超; 朱珊珊; 常忠路; 王建刚; 徐向明
    • 摘要: 目的探讨同期Cox-MazeⅣ射频消融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及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79例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40例患者采取同期Cox-MazeⅣ射频消融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治疗(联合组)、另外39例患者采取单纯的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及循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患者心肌酶学指标、心功能指标及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结果联合组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住院时间为(2.21±0.40)h、(3.45±0.63)h、(18.50±2.10)d,均长于对照组[(1.89±0.36)h、(2.69±0.50)h、(17.36±2.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Cox-MazeⅣ射频消融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房颤患者效果显著,在改善心功能的同时,提高了窦性心律复转率。
    • 朱思明; 姜胜利
    •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60-70岁患者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与生物瓣置换术后生存率、术后瓣膜并发症情况及再次手术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的64例60-70岁患者(机械瓣组)与同年龄段的147例行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的患者(生物瓣组)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前基线资料,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患者进行1:1匹配,并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生存率、瓣膜相关病死率、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的差异.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机械瓣组与生物瓣组术后6年,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瓣膜相关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P=1.000).机械瓣组术后并发症包括机械瓣非结构性功能异常1例(2.1%),栓塞1例(2.1%)、出血1例(2.1%),生物瓣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瓣膜血栓1例(2.1%)、栓塞4例(8.2%).总体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生物瓣组6年内再次手术1例(2.1%),机械瓣组未发生再次手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60-70岁年龄段患者行主动脉瓣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6年的生存率、瓣膜相关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无明显差异.
    • 吕瑛; 王辉山; 李小兵; 尹宗涛; 张会军; 王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CoxⅢ型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行CoxⅢ型迷宫手术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CoxⅢ型迷宫手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通过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观察心功能情况,并总结其临床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心脏瓣膜手术及迷宫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损伤及脑血管意外情况.体外循环时间143~201 min,平均(174.43±15.4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1~96 min,平均(88.71±3.54)min,呼吸机应用时间18~47 h.术毕复跳时均无心房颤动.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例,经强心利尿,改善心功能等治疗后好转;低氧血症1例,经控制感染,雾化排痰,加强体疗后恢复.住院期间应用心脏起搏器起搏4例,出现心房颤动2例,心房扑动1例,其中电复律1例,其余给予补充血容量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术后出院时恢复窦性心律11例(91.67%).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3个月~2年,心功能明显改善.随时间延长,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逐渐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oxⅢ型迷宫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肯定,精准把握手术指征和严格掌握外科手术操作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